分享

女性4大常见肿瘤高危人群有你吗,筛查该如何做?丨世界卵巢癌日

 郑志范 2018-05-08


关爱女性健康,从了解筛查知识开始。

作者丨因果

来源丨医学界肿瘤频道


今天是世界卵巢癌日,关爱女性健康,不只是说说而已。癌症重在预防,而筛查是早发现早治愈的保障,所以界哥借此机会为大家介绍卵巢癌、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和乳腺癌四大常见女性癌症的筛查推荐。来看看你是不是高危人群,筛查应该怎么做?



卵巢癌筛查

一、卵巢癌的高危人群


  • 家族史:卵巢癌具有家族聚集性。如果一名妇女的家族中无卵巢癌患者,她发生卵巢癌的终身风险为1.4%(1/70);如果有1个一级亲属(母女、姐妹)患病,终身风险增加到5%;如果有2个或以上的一级亲属患病,风险上升到7%;如果是BRCA1/2有关的遗传性卵巢癌家族,则风险增加到40%~50%


  •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综合征。


  • 其他危险因素:包括肥胖、未生育以及绝经后使用性激素治疗等。

二、筛查方法


1. 盆腔检查:双合诊和三合诊能提示附件肿瘤的存在。


2. 经阴道超声检查(TVS)。


3. 肿瘤标志物检测:以CA125浓度检测为代表。


4. TVS和CA125联合检测


尽管盆腔检查可以机会性发现卵巢癌,但作为筛查手段并不可行。目前,卵巢癌的筛查手段主要为TVS和肿瘤标志物检测,以及两种方法的联合应用



宫颈癌筛查

一、宫颈癌的高危人群


① 存在HPV(人类乳头瘤病毒)感染的女性;


② 存在盆腔感染和性传播疾病的女性;


③ 性生活过早及性生活混乱的女性;


④ 体重指数过高或肥胖的女性;


⑤ 家族中有宫颈癌患者的女性;


⑥ 长期服用雌激素类药物和保健品的女性;


⑦ 其他疾病包括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症等。

二、筛查方案


我国是宫颈癌高发国家,中国癌症研究基金会专家组根据我国国情提出3种筛查方案:


最佳方案(TCT联合HPV检测),该方法筛查技术先进,漏诊率较低,适用于我国经济发达地区;


一般方案(传统的巴氏涂片法联合HPV检测),适用于中等发展地区妇女筛查;


基本方案(醋酸染色后肉眼观察VIA,碘染色后肉眼观察VILI),虽假阳性率较高,但价格低廉,操作者易于培训,适用于经济落后、卫生资源缺乏的地区。

三、具体方法


1. 肉眼观察法


2. 细胞学检查


  • 传统的巴氏涂片法


  • 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测液(TCT)


TCT不仅提高了细胞学诊断率,还能从微生物角度做出诊断,提高了上皮细胞内病变LSIL、HSIL的检出率以及癌、癌前病变诊断的准确性,降低了假阴性的比例。


3. 人乳头瘤病毒DNA检测(HPV)


高危型HPV感染的筛查有助于早期发现宫颈癌并进行预防性治疗,不推荐在任何年龄段的人群中单独使用HPV检测进行宫颈癌筛查。HPV-DNA检测和液基细胞学检查联合运用是目前最佳的宫颈癌初筛手段。


4. DNA定量分析


5. 电子阴道镜的检查


6. 组织病理学检查


  • 宫颈活检及宫颈管搔刮术组织病理学检查是确诊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最可靠方法,也是检验其他方法检查结果是否正确的主要方法。


  • 宫颈锥切术:主要方式包括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冷刀锥切(CKC)、激光锥切等。宫颈锥切术既可以诊断又可以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

四、结果处理


HPV16、18阳性者,以人群为基础的广泛筛查中,直接转诊阴道镜;医疗资源充足时,门诊受检者建议直接转诊阴道镜。阴道镜检查发现高级别病变,无需细胞学检查;阴道镜检查不满意,可进行细胞学检查作为后续管理依据。



子宫内膜癌筛查

一、子宫内膜癌的高危人群


35岁以上具有以下高危因素的患者:


① 遗传性非息肉性结肠直肠癌(HNPCC)相关基因突变;


② 明确突变携带者;


③ 缺乏基因检测结果,有可疑常染色体遗传病(肠癌)需要每年进行筛查,可以考虑用子宫内膜活检的方式进行筛查。


年龄50岁以上或绝经后,最近6个月内有异常出血症状的女性要进行子宫内膜癌的筛查。


关于筛查的间隔无明确标准。以下人群:未婚、未孕、绝经晚、初婚或怀孕时年龄较高、孕育次数少、30岁以后月经不规律、使用过雌激素、糖尿病史、高血压史、肥胖等为子宫内膜癌高风险人群,应在医生判断后进行筛查。推荐使用子宫内膜细胞学进行肿瘤筛查。

二、筛查方法


1. 经阴道超声


经阴道超声(TVS)虽敏感度高,但特异度低,有较低的阳性预测值和高假阳性率。


2. 子宫内膜活检


建议在抽吸式子宫内膜活检阴性的有症状人群进一步进行超声或继续活检随访,因为约有4%的确有子宫内膜病变的患者被漏诊。


3. 诊断性刮宫(D&C)


D&C是绝经后阴道不规则流血的首选检查方法,也是诊断子宫内膜癌的金标准。但近二十年来,宫腔镜检查加子宫内膜活检术已经代替D&C成为子宫内膜癌诊断的金标准。


4. 子宫内膜细胞学 


子宫内膜细胞学筛查优势包括:


  • 与D&C及子宫内膜活检相比,患者接受度更好,疼痛感更小,出血更少,无需麻醉、镇痛和住院。


  • 标本取材不足发生率极低(2.2%~4%),特别是在绝经后人群和他莫昔芬应用人群中,不受内膜厚薄的影响。


  • 由于筛查年龄集中,筛查成本合理。


5. 子宫内膜细胞块(微量组织学)



乳腺癌筛查

一、乳腺癌高危人群


1. 有明显的乳腺癌遗传倾向者


⑴ 具有血缘关系的亲属中有BRCA1/BRCA2基因突变的携带者。


⑵ 符合以下1个或多个条件的乳腺癌患者:


  • 发病年龄小于等于45岁;


  • 发病年龄小于等于50岁并且有1个及以上具有血缘关系的近亲也为发病年龄小于等于50岁的乳腺癌患者,和(或)1个及以上的近亲为任何年龄的卵巢上皮癌/输卵管癌/原发性腹膜癌患者;


  • 单个个体患2个原发性乳腺癌,并且首次发病年龄小于等于50岁;


  • 发病年龄不限,同时2个或2个以上具有血缘关系的近亲患有任何发病年龄的乳腺癌和(或)卵巢上皮癌、输卵管癌、原发性腹膜癌;


  • 具有血缘关系的男性近亲患有乳腺癌;


  • 合并有卵巢上皮癌、输卵管癌、原发性腹膜癌的既往史。


⑶ 卵巢上皮癌、输卵管癌、原发性腹膜癌患者。


⑷ 男性乳腺癌患者。


⑸ 具有以下家族史:


  • 具有血缘关系的一级或二级亲属中符合以上任何条件;


  • 具有血缘关系的三级亲属中有2个或2个以上乳腺癌患者(至少有1个发病年龄小于等于50岁)和(或)卵巢上皮癌/输卵管癌/原发性腹膜癌患者。


2. 既往有乳腺导管或小叶不典型增生或小叶原位癌(LCIS)的患者


3. 既往行胸部放疗患者


乳腺癌高危人群建议提前进行筛查(小于40岁),筛查间期推荐每年1次,筛查手段除了应用一般人群乳腺X线检查之外,还可以应用MRI等新的影像学手段。

二、筛查年龄


国内指南推荐机会性筛查一般从40岁开始,但对于一些乳腺癌高危人群可将筛查起始年龄提前到40岁以前,可提早到35岁


 20~39岁:不推荐对该年龄段人群进行乳腺筛查。


40~45岁:⑴ 适合机会性筛查。⑵ 每年1次乳腺X线检查。⑶ 对致密型乳腺(腺体为c型或d型)推荐与B超检查联合。


45~69岁:⑴ 适合机会性筛查和人群普查。⑵ 每1~2年1次乳腺X线检查。⑶ 对致密型乳腺推荐与B超检查联合。


70岁或以上:⑴适合机会性筛查。⑵每2年1次乳腺X线检查。

三、筛查方法


1. 乳腺钼靶检查(MAM)


MAM是目前诊断乳腺癌疾病尤其是早期发现乳腺癌的最重要且最有效的方法,也是众多欧美发达国家公认的乳腺癌筛查首选方法。但不建议对40岁以下、无明确乳腺癌高危因素或临床体检未发现异常的妇女进行乳腺X线检查。


2. 乳腺临床体检(CBE)


CBE是是最早应用于乳腺癌筛查的方法,但由于缺乏统一标准的检查方法,其检查的准确度很难确定,而且敏感性变化较大,也不能检测到非常小的肿瘤。


3. 乳腺超声检查


乳腺超声一次检查可同时完成乳房和区域淋巴结检查,能发现2mm及以上病灶,对囊性和实性、单发和多发病变的鉴别诊断较好,同时BUS对淋巴结有较好的敏感性,可较早发现有无淋巴结的转移。


4. 乳腺MRI检查


MRI检查可作为乳腺X线检查、乳腺临床体检或乳腺超声检查发现的疑似病例的补充检查措施。可与乳腺X线联合用于BRCA1/2基因有突变携带者的乳腺癌筛查。


5. 其他检查


目前的证据不支持近红外线扫描、核素扫描、导管灌洗及血氧检测等检查作为乳腺癌筛查方法。


参考文献

[1]郎景和.妇科恶性肿瘤筛查[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6,32(05):385-389.

[2]朱方培,任青玲.宫颈癌及癌前病变早期筛查的新进展[J].现代肿瘤医学,2016,24(01):149-152.

[3]廖秦平,杨曦.子宫内膜癌筛查及早期诊断的现状及展望[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5,31(07):481-484.

[4] 子宫内膜癌筛查和早期诊断专家共识(草案)[J].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7,33(10):1050-1052.

[5]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17年版).


(本文为医学界肿瘤频道原创文章,转载需经授权并标明作者来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