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阳“不见冢”古墓四考

 刘沟村图书馆 2018-05-08

 □晁会元

自从南阳晚报推出白振国《“不见冢”里“见”什么》系列考证及相关专家的学术文章之后,引起了各界的极大关注,普遍认为:王子朝奔楚是南阳历史上一件值得关注的事情,认真研究是对历史负责。但也不乏不同之声。有关心者劝阻“千年疑案,难有结果”。有人认为“周墓不封不树,不见冢不合形制”。更有人网上发文称“不见冢”与王子朝奔楚有关,是“脑子进水了”云云。针对上述情况,作为王子朝的后裔,我分外关注,也作了系列考证。(已有三篇文章在南阳晚报刊发)出于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和强烈的使命感,近日我邀请中国先秦史学会原副会长蔡云章、著名文史专家赵振华到鸭河,与南阳研究者一起,进一步深入考证“不见冢”。

前有车马坑后有晁庄村——王子朝墓方位考

现称“不见冢”的东周大墓,位于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西鄂。之前,白振国曾著文考证,文物部门在石桥镇东南部夏饷铺村发掘了二十余座鄂国贵族墓葬,出土青铜器上有“鄂姜”、“鄂侯”、“鄂侯夫人”等字样,明确了鄂侯墓群的位置,排除了“不见冢”是鄂侯墓的可能。

东周时期墓葬形制已经成制度,主要依据《易经》和古代风水学理论确定。《易经》认为,室之西南隅,为尊者,这个位置是古时尊者居坐之处。《楚辞·招魂》有语“经堂入奥”,“奥”指坟墓位于住宅居室的西南角。洛阳东周王族陵墓群最大冢为“周灵王陵”,墓主人是王子朝的爷爷,该墓就位于洛阳周王城西南约3.5公里“经堂入奥”的位置。

“不见冢”墓完全依照周灵王的墓葬方位、形制。在“不见冢”的东北方一公里外就是晁庄村。探测发现晁庄村区域地下埋西藏别于楚文化的东周居住遗址达五万平方米。蔡云章分析:《左传·鲁昭公二十六年》记载“王子朝及召氏之族、毛伯得、尹氏固、南宫嚣奉周之典籍以奔楚”一行应在万人以上。晁村一代丘陵地势,有岗有河水,为安营居住的理想之地。五万平方米东周居住遗址很可能就是王子朝奔楚流亡政府的落脚地。晁村应该是王子朝后人曾经的居住地。至此,一行专家们达成共识:这里应该是当年王子朝流亡曾经生活的地方。

在此之前,2017年8月30日,南阳晚报刊发了《“不见冢”两侧发现大型车马坑》。文章指出,“车马坑长70米、宽7.5米”。大于洛阳天子驾六车马坑,是目前河南省“考古发现之最”。赵振华原为洛阳石刻博物馆馆长,曾在洛阳考古工作队担任室外田野考古队长多年,他与蔡云章认真比对了晁村、不见冢、车马坑的不同方位,分析认为:晁村应为王子朝曾经的居住地。“不见冢”位于晁村西南方两公里处,是东周“经堂入奥”的正确位置。和周灵王墓与周王城方位相吻合。车马坑位于“不见冢”之西不到三百米,应是“不见冢”东周大墓的陪葬坑。至此,从史学考古理论、东周丧葬制度、遗址方位等各种信息综合判断,“不见冢”即王子朝墓,是对该墓墓主理论上认定的最佳选择。

“不见冢”正释“现存大冢”——碑铭文字考

3月21日上午,我与蔡云章、赵振华,当地学者白振国、周福祥、袁祖雨等及南阳晚报、鸭河电视台记者,驱车赶到位于南阳石桥镇以北的夏庄村。“不见冢”位于该村东边,地势比附近农田稍高,已经看不到冢堆封土。中间有三间瓦房,西山墙书写“冢岗庙”三字。庙的南边有石碑一通,为李氏家族于道光元年所立,上边有大家最关心的关于“不见冢”的记载。赵振华认真辨认碑上的文字。读完后给大家解释:“碑文‘旧有不见冢’。应该读‘大见冢’”。蔡云章专门整理一段文字准确解释道:不见冢者,见冢也。此“见”读“现”,“不见冢”是“现存大冢”之意。

关于“不”字的解释,涉及学术界关于周代墓“不封不树”的学术公案。有两种观点,一是表面字义说。《礼记》和《汉书》都有周代坟墓“不封不树”的文字,一般人认为,是指东周墓葬坟上没有封土堆,不能种树木。亦有学者认为“周王陵是不封不树”。

另一种观点是“不”字虚词说。《说文解字》称:“不”通“丕”,本义:大。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称:丕与不音同。故古多用不为丕。《诗经》中有“不显不承”,汉代毛亨注文称:“不通丕,大也”。另一句“徒御不惊,大庖不盈”,毛亨解释:“不惊,惊也;不盈,盈也。”“不”字虚词在考古工作中,也得到证实。文献记载,古代墓葬大约从殷末周初,在墓上就开始出现了封土坟头。春秋战国以后,坟头封土越来越大,形状好似山丘。其做法是在墓穴之上,用土层层夯筑,使之成为上小下大的方锥体,因其上部为一小的方形平顶,好像方锥体截去了顶部。故日“方上”。著名的安阳小屯村妇好墓就有明确的封土堆。在河北省和河南省辉县,有些墓室的地面上还建“享堂”。洛阳东周王城西南,现存有四座高大的陵墓,依山势东西排列,雄伟高峻,西边周灵王陵,用夯土筑成,呈覆斗形,保存完整,气势壮观。均说明“不封不树”不是春秋战国的丧葬制度。也证实“周王陵不树不封”的说法是片面的。蔡云章著有《甲骨金文与古史新探》一书,内有《水火不相射新解》篇,称:文献中的“不”,常训为语词,无实际意义,实为“水火相射”。

对“不见冢”,蔡云章、赵振华倾向于“不”为虚词说。认为道光年书碑者是清末此墓出土编钟收藏者的先人,应是饱读诗书之人。或许从出土的器物中已经确认墓葬年代。所以这个家族数百年关注不见冢,才有立碑建庙保护之举。

《皇览》《张嘉谋日记》——王子朝墓著录考

王子朝墓记载见著最早的文献是公元220年,三国魏文帝时期,由桓范、刘劭等人所撰《皇览·冢墓记》,记载“王子朝之墓在南阳西鄂,当地晁姓氏人自称乃王子朝的后裔。”

民国期间的《张嘉谋日记》直接考证“不见冢”就是“王子黾(朝)墓”。把《皇览》关于墓在“西鄂”的大体方位落到实处。这是历史上第二则关于王子朝墓位置的文献。根据前期报道的线索,笔者重新校读了1994年第2期《河南文史资料》所刊张嘉谋的《北仓日录》,其中记述:“王子黾(猛)冢,在南阳鄂县西。当云西鄂县西。见《太平御览》卷五百六十引《皇览·冢墓记》。按今南阳县北五十里许石桥镇鄂城寺,西鄂故城也。其西有冢岗。旧尝于此地耕,得古编钟,色黝,有乳,无铭,疑即王子黾冢也。钟藏礼部郎中李星垣家”。

《河南文史资料》中“王子黾(猛)冢,在南阳鄂县西”,不是张嘉谋原文字。张嘉谋任光绪内阁中书,是清末民国期间南阳最为杰出的学者、教育家、史志专家。1931年,张嘉谋被推为“河南古迹研究会”主任委员,致力于对河南乡邦文献征集和保护,先后主持征获地方文献1597部,现藏天津博物馆和新乡图书馆。他曾任河南省博物馆馆长,河南古迹研究会主任等职,是当时中州最为著名的收藏家、文物鉴定家。其后中国著名的南阳籍考古专家董作宾、徐旭生、郭宝钧等均受其指导、影响进入考古界,刮起了一阵强劲的考古南阳风,影响中国考古一百余年。这样学识深厚的人物,不可能将《皇览》“王子朝冢”在南阳,记作“王子黾(猛)冢”在南阳。

从黑炭块到青膏泥——不见冢盗墓遗存考

最近几年,对不见冢屡有盗挖。2017年10月10日,袁祖雨、孙保瑞等人从“不见冢”东南侧20米处,搜捡盗墓贼从盗洞中带出的黑色炭块共20块,总重量约为79.8克。将炭块转呈美国Beta实验室使用碳十四测年方法进行检测,确定年代为春秋战国时期。与此同时,在盗墓洞口还捡到大量灰白色青膏泥块。这对于确认墓主人的身份十分重要。

赵振华介绍:在东周王室墓中,墓穴内填充黑色炭块十分普遍,是春秋战国时期北方墓葬的典型特征,洛阳曾经发现东周墓葬七八千座,发掘近两千座,大部分墓道、墓底和椁室四周有厚30厘米至40厘米的卵石和黑色积炭填充。而南方楚国墓地则与之不同。

蔡云章强调:“不见冢”发现黑色炭块和灰白色青膏泥块同时存在,应该引起重视。这些信息对于确认“不见冢”是不是王子朝墓,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考察结束后,蔡云章、赵振华、晁会元与南阳学者白振国、周福祥、郭起华、袁祖雨等人座谈,认为王子朝文化研究要提高到全国史学研究的最高层面。并拟定于5月上旬举办以王子朝奔楚事件研究,王子朝奔楚地域研究,王子朝奔楚事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研究,与王子朝事件相关的晁姓发源地、老子隐居地、山海经文献编纂、中国藏书家、中国目录学等文化研究为内容的“中国先秦学会·王子朝文化研讨会”,明确王子朝奔楚地、晁姓发源地,提出老子隐居、山海经编纂、目录学等概念,成立中国先秦学会·王子朝文化研究会,并为“中国先秦学会·王子朝文化研究基地”挂牌。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王子朝奔楚系列文化研究的步步深入,不仅将填补中华文明的一段空白,也必将会成为中华文化探源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晁会元,南阳人,河南科技大学兼职教授,洛阳白河书斋晁氏藏书博物馆馆长。长期从事河南地方古籍文献、碑帖、书画收藏与研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