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统花鸟画工写技法浅析

 摩羯天尘 2018-05-09


在中国绘画中,花鸟画是一个宽泛的概念,除了本意花草、禽鸟外,还包括虫鱼、畜兽等动物,以及树木、蔬果等为题材的绘画。

  花鸟画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它分工笔写意两大类,工笔又分为传统工笔画、现代工笔画;写意也是如此,分为工细的小写意、粗放的大写意。以使用水墨色彩上的差异,又分为水墨花鸟画、泼墨花鸟画、设色花鸟画、白描花鸟画与没骨花鸟画。翻开中国绘画史,可以看到,花鸟画的产生和发展是先有工笔,后有写意。严格地说,真正意义的写意花鸟画自唐代中期开始,然后逐渐形成一大宗派。尤其是经过明、清文人画的激发,写意花鸟画最终占据了中国现代画坛的主流位置。


工笔花鸟画


学习花鸟画,过去一直是“师带徒”的形式,多从临摹入手。实践证明,这是学习花鸟画的较佳途径。对于受过严格的造型训练、具有一定写生和造型能力的学习者来说,也可以从写生入手,熟悉和掌握了写生对象之后再进行临摹和创作。

  临摹是向传统学习。前人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他们的绘画作品是长期艺术实践的结晶。我们临摹这些作品时,学习笔墨技巧和表现方法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从中学习、领会艺术思想和创作规律。只有掌握了艺术思想和创作规律,才能绘出好的画作。

  写生就是要到大自然和生活中去观察、熟悉、记录,为创作积累素材。古人作画讲究“观万物达于心”。虽然他们有的也随身携带手本,做些简单记录,但这很难与现代意义上的写生相提并论。这里并不是说古人不注重写生。实际上,古人走的是观、默、记、写的写生路子。这种方法对培养和锻炼画家的形象思维能力十分有效,是花鸟画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基础训练。工笔写生主要是用线来画,不能像西画那样强调块面、色调和光影。要把看到的立体物象提炼成线,并把这些线准确地落到纸上。这对初学者来说可能有点困难,但宁可画得慢一些,也要画稳、画准。画得多了,自然会手眼相应,速度也就快了。

  写生要以收集素材为主要目的,因此应尽量做到真实、准确。写生时,宜按与实物同等的比例作画,这样做易于比较,易于正确掌握各物象之间的比例关系。在画对象的姿态和整体时,还要用局部特写的方法做一些细节记录,如禽鸟的羽毛、爪、喙和花瓣、花萼、花蕊、一组叶子,以及叶子与枝干之间的结构关系等。这样可以节省写生的时间。在一般情况下,工笔写生是白描稿,没有色彩,但可以用文字标注出各部位应用的色彩。当然,也可以直接用颜料做色彩记录。

  学习花鸟画是为了创作,技法训练、观察生活、积累素材都是为花鸟画创作做准备的。就学习花鸟画的一般规律来讲,具备了必要的技法功底、有了一定的生活感受,要画出有一定水准的花鸟画并不是难事。


工笔花鸟画的基本技法:

  工笔画中国画传统画法之一。画法比较工整严谨,以描绘被画对象的准确形象为准则。“工笔”是与“写意”相对应的概念,简单地来讲,就是运用工整、细致、慎密的技法来描绘对象。它大致可分为四大类:工笔白描、工笔淡彩、工笔重彩和没骨工笔。总的来讲,工笔画用笔工整细致,敷色层层渲染,细节刚彻入微要用极细腻的笔触描绘物象,故称“工笔”。

  工笔白描:白描是以线为表现手段的画法,是中国工笔画中的一种重要技法,依靠线条本身粗细、刚柔、方圆、巧拙、疏密等变化来表现各种物象。工笔画对白描线条的要求并不仅仅是勾画出物象的形态,还得有一定的形式美。白描既是体现笔墨节奏、韵味的一种手段,同时也可以作为一种单独的艺术形式而存在。早在宋代李公麟白描画的《五马图》,人和马都用单线勾出,比例准确,有很强的表现力。现代的连环画内容画页大都是白描,如王叔晖的工笔白描《西厢记》连环画,人物逼真,线条流畅,扬名连坛。


 (一)用笔:
  工笔画勾线最基本的用笔方式有四种:中锋用笔、侧锋用笔、逆锋用笔和顺锋用笔。

  中锋用笔是传统工笔画中用得最多的一种笔法。它要求勾线时始终将笔尖控制在线的中间。只有这样,墨才能顺着笔尖落到纸上,且不会偏离线条中心。中锋线条圆润、浑厚、匀整,有弹性。

  侧锋用笔又叫偏锋用笔,是将毛笔侧倒,以笔头的侧翼附着画面运行。由于自笔尖到笔肚所含的墨色多少不同,所以画出的线条会有浓淡变化。此法画出的线条形状往往是一边齐、一边呈锯齿状。我们在画中常见的“飞白”多是侧锋用笔产生的。在工笔花鸟画中,表现嶙峋的山石和老树干时常用到此笔法。

  逆锋用笔,运笔时线条朝着笔尖所指的方向走,逆向而行。这种运笔方式画出的线条厚实刚劲、苍老古拙,多用于画老干、枯枝。

  顺锋用笔,这种运笔方式与逆锋用笔正好相反,一般是笔锋在后,笔杆在前,笔杆拖着笔锋走。顺锋用笔绘出的线条轻快、流畅,如行云流水一般。

  以上介绍的是最基本的四种用笔方法。在以后的创作中,我们可以根据画面的需要,对以上笔法做一些变化。但不管用何种笔法,都要注意起止以及运行中的顿挫使转、轻重徐疾,力求绘出的线条富有韵律感和节奏感。


(二)勾勒:
  一幅工笔花鸟画中,线条勾勒是至关重要的。对于如何用线,黄宾虹先生在借鉴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了五点,即“平”“圆”“留”“重”“变”。“平”指的是行笔时用力要均匀,不可忽重忽轻,要笔笔到位、力透纸背;“圆”指的是勾勒的每一条线都要圆润、富有弹性,尤其是在线条的转折处,更要有“折钗股”般的韧性;“留”指的是能控制住用笔,收放自如;“重”指的是行笔时要有分量,切忌轻飘浮滑;“变”是指线条要根据不同的表现对象加以变化,或迅疾、或舒缓、或棱角分明、或圆润流畅。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表现出物象的神韵。

  无论是画重彩花鸟,还是画淡彩花鸟,在白描阶段都必须考虑用墨的细节问题。全幅不可只用一种墨勾勒,要根据画面需要和不同物象的质感,用浓、淡、干、湿不同的墨来丰富线条的表现力。例如,可用淡墨勾勒白色、粉红色、黄色等浅色花,用重墨勾勒大红、紫色等色彩重的花,用较干的墨勾勒老树干等。这样,不仅可以使墨色和谐相融,而且还能保持线条的韵味和节奏。


(三)着色:
  工笔绘画在勾好线描稿后即可着色。如果把线描稿比做是房子的框架结构,那么着色就是添砖加瓦、粉刷美化。着色的好坏直接影响画面效果的好坏。传统工笔画的着色方法总体可以分为褪染、冲染、分染、提染、罩染、湿染、背染等,下面分别简略地介绍一下。

  褪染是传统工笔绘画使用较多的一种着色方法。其方法是一手执蘸颜色的笔,一手执清水笔,先以蘸颜色的笔染,再用清水笔接染,使画面产生由浓到淡的变化。

  冲染也叫积水法,将两支笔饱蘸不同的颜色(也可以一支笔蘸颜色,另一支笔蘸清水),先用一支笔将画面需要着色的地方填上,不等颜色干,就把另一支笔上的颜色(或清水)冲滴进去。这样,两种颜色混在一起交融、流动,往往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

  分染,即分层着色,古人称之为“三矾五染”。工笔绘画里,有些表现对象只有分出层次多次染色,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比如画大红花,就是先以淡墨从花瓣的根部向外染去,待墨干后,再用朱砂从花瓣的边缘向内由深到浅地染。为了固定颜色,可待色干后罩上一层矾水,然后再以淡曙红平涂。如此反复多遍,最后用胭脂提一下色,这样画出的花会更见精神。提染是为增强画面的层次感、整体感而对画面某一局部所做的微调———可以提白,也可以加重。比如画大红花,最后用比较重的胭脂色加强画面,就是提染。

  罩染,以当代人的眼光看,其实是统一画面色调的又一种方法。为使画面色彩统一,在对某一物象基本完成着色后,往往会用极淡的某种色彩平涂一遍。如画白花、粉红花、紫花时,画家基本完成着色后,为使花儿更娇艳,多用极淡的草绿色罩染一遍。

  渲染是一种烘托画面气氛、突出主体的染色方法。绘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即画中有形的地方虽都已画完,但是画面主体仍不突出,气氛也不感人。这时如果用渲染的方法,在主体周围染上淡淡的对比色或类似色,画面就会大有不同。如画白色水鸟,倘若只画它的结构,则它的神采往往出不来。但如果在鸟形体的边缘适当染上一些颜色,效果就大不相同了。

  湿染就是趁湿染色。在所绘物象的形体内,先以清水涂湿,等快干时,染出深浅、浓淡层次。用这种方法画出的物象润泽、自然,适合表现花卉。此法能否用好,关键在于能否把握好墨色中所含的水分。

  背染就是在画的背面染色。根据画面需要,可以平涂,亦可褪染。背染不仅可以使画面颜色厚重、丰富,而且也不会对物象的形体结构产生影响。

  丰富、完整的工笔画技法体系是上面几段文字所无法详细表述清楚的。下面图片简要介绍一下牡丹的花瓣画法着色,也是为让新手对传统工笔画着色技法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第一步:长锋勾线笔蘸淡墨勾勒最下部和上部的粉红花瓣,蘸重墨勾勒中间的紫红花瓣。勾线的时候需要注意线条的轻盈灵动,同时注意笔速的变化以及每一根线条的起收。 这图花瓣其实叫白描,它是工笔画的第一步,但是也有很多工笔画家,就只做完这一步就算完成了。这种形式多见于连环画等单色作品的绘制。


  第二步:粉红花瓣部分平涂白粉底色,涂完注意细心检查看看白粉是否完全涂均匀,白纸上涂白粉可以头部略偏一些利用侧光检查。深红花瓣部分平涂中等浓度曙红。


  第三步:粉红花瓣用淡曙红统染三到四次左右,每次颜色深浅不变,但是统染面积得逐次缩小,最后再用中等浓度曙红根部整体提染一下。深红花瓣用淡墨统染,背面根部留水线。


  第四步:粉红花瓣用中等浓度曙红分染花瓣中间的结构,注意结构的走向和明暗处理方式不要全部都一样,避免雷同。深红花瓣用重墨分染,接着用淡墨整体罩染,最后用重墨青色(花青+墨)提染最暗处,底色完全干以后整体平涂两层中等浓度的曙红。

  以上这些过程,写意画家两分钟就搞定了,只是无法这么精细。所以说工笔画的东西,适合搬个凳子坐着慢慢看,越看越觉得细致美观。写意画适合看大效果,重要品味含蓄的意境。


总结几个重要特征:

  一、工笔画和写意画用的纸张不同。工笔画用的纸张是用白矾处理过的,不渗水,颜色上去不马上化开,是为熟宣纸。写意画用的纸张没有经过白矾处理,颜色上去马上就渗透,俗称生宣纸
  二、 技法不同。写意画注重快速完成,讲究笔墨润开的变化无常。一般都是一次或两次就染色完毕。工笔画程序复杂很多,俗称“三矾九染”,一个地方要不断的层层加色,不能一次上足,每渲染几次还要上一次白矾水,免得颜色互相掺杂,累积起来,大约需要十多遍才能画面颜色均匀。
  三、耗费时间完全不同。同样大的画面,写意画一小时搞定,工笔画半个月都未必完成。这就是为什么现在画工笔画的画家较少的原因,经济效益不如写意画见效快,工笔画是不能像范曾那样,二十多张一起钉在墙上流水线加工的,工笔画需要一颗纯净的心,心里不平静的人,是画不出好的工笔画的。

  工笔画是很传统的,是很庄重的。很多工笔画大家,画画之前都要沐浴更衣,干干净净,心平气和的开始,绣花一样一丝不苟。怎么染色,分几步,哪一步该做什么,都是有严格的步骤的,对人物刻画以美为重,追求真实,不能随意加工变形,哗众取宠。现在的一些工笔画家追求效益和快速,把人物或花鸟夸张变形,背离了传统工笔人物画的细腻风格,这是一种对工笔画传承无益的改革,也难上大雅之堂。


写意花鸟画的基本技法:

  写意画顾名思义是与工笔画相对应而言的一种画法。它要求用粗放、简练的笔墨,画出对象的形神,表达作者的情感和创意,要有以少胜多的含蓄意境,落笔要准确,运笔要熟练,比较注重“写”的痕迹,更注重意境,意也就是以形写神。写意画又分大写意小写意兼工带写。但在一般画法上并不是截然分开的,也就是说从工笔到大写意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如齐白石的花卉草虫,花卉是用大写意手法,而草虫则用工笔画法。

 八大山人双鹰图(写意)


 (一)用笔:
  中国传统绘画以线条为基本造型手段,而线条的变化与用笔方法密不可分,所以画写意花鸟画首先要掌握基本的用笔方法。中锋用笔、侧锋用笔、顺笔、逆笔因在前面已讲过,故不再赘述。下面,我们说一下其他的用笔方法。

  1.提、按、顿、挫提和按是一组对偶范畴。运笔时,把笔提起一些,笔画较细;按下去一些,笔画就较粗。这是我们比较容易看到的。其实,提和按又是相对的,提中有按、按中有提,才能使笔画细而不轻、粗而不滞。如果把笔重按一下,就称之为“顿”。连续顿笔称为“挫”。
  2.拖、拉、扭、转拖和拉在运笔形式上相近,都是运笔时笔杆在前、笔头在后,只是运笔的方向和速度不同而已。扭和转是一个连续动作。这时的笔毫不是平铺在画面上,而是由于转的关系,笔毫扭在一起。此法在写意花鸟画(尤其是大写意花鸟画)中颇为常见。如藤本花卉中的藤条多用这种方法绘出。需要注意的是,画曲折缠绕的藤条时,用笔看似灵活自由,实则行笔不能太快,有的地方还要凝重有力。画一组藤条时,用笔要充分体现出轻重、缓急的节奏变化。
  3.起和收一笔之中要有起、行、收的变化,如“实起虚收”、“虚起实收”。起和收的不同变化应根据所绘对象的需要来决定。画菊花的花头时,菊花的花瓣看起来形状相似,且有一定的组合规律,但用笔丝毫不能大意。哪些花瓣要实起虚收,哪些要顿起虚收,哪些要虚起实收,都要表现清楚。在一个花头上,几乎把所有的用笔技巧都体现出来,这样的笔才有笔意,这样的画才有韵味。
  4.勾写之法写意花鸟画中的线条,前辈画家一般不说是“画”出来的,而说是“写”出来的。从郑板桥的写字如画兰、画兰如写字和吴昌硕的“直从书法演画法”,可以看出前人对用笔的重视。这“写画”二字,可以说给绘画用笔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古人有“一笔画”之说。这并不是说一笔画成一幅画,而是指用笔笔势连贯,一笔接一笔,即使笔画出现间断,意也能连,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贯气使力”。力由气生,无气则无力,气到力必到,气由意引,气由心发,这是取得有生命力的线条的必要条件。一件优秀的绘画作品,不光要具备有生命力的线条,还要有一股气贯穿其中。只有这样,作品才能焕发神采。
  5.破笔法有意把笔头散开,可出现多笔画的效果。这里的“多笔”有两层意思:一是因笔头散开,画面上自然出现一些粗细、方向不同的笔画;二是连续、不同方向的重叠用笔,使线条纵横交错、疏密有致。如小写意画中羽毛、枝干、石头的画法和大写意画中阔叶的画法。

  掌握了这些基本的用笔方法之后,如何写出有生命力的线条?如何表现物象的精神特征?这就要求我们用笔时注意笔的起行转收、轻重缓急、虚实浓淡、抑扬顿挫等变化,充分发挥笔锋、笔腹、笔根三部分的性能和作用,根据表现对象的需要灵活用笔。
  要达到以上用笔要求,还必须掌握执笔方法。写意花鸟画的执笔要比书法自由得多,作画中的拖、拉、扭、转等笔法并不是书法的执笔所能达到的。尽管绘画与书法的执笔方法不同,但基本要求都是一样的。苏东坡说:“执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这“虚”、“宽”二字,正是书画用笔的根本要领。


(二)用墨:
  用墨和用笔是密切相关的。笔和墨一直是不可分割的一物两面。自唐代王维提出“水墨渲染”之法后,墨法就被提到与用笔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来。在用墨方面,前辈画家为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墨是中国绘画特有的颜色。历来有“墨分五色”之说,即焦、浓、重、淡、清,亦有黑、白、干、湿、浓、淡六色之说。这些皆是指墨与水调和时,因含水量的多少和用笔方法的不同而产生的变化。

  浓淡墨浓和淡是相对的。刚研磨好的墨浓厚,直接画在纸绢上黑而有光泽,称为焦墨。在焦墨中加少许水,浓黑程度次于焦墨,墨黑而华滋,称为浓墨。把水分加多,使墨呈现出一种灰色,即淡墨。比淡墨重但比浓墨轻(淡)者称为重墨。如果水分加得很多,墨落纸后只留下淡淡的青灰色痕迹,就是所说的清墨了。其实墨的变化远不止五六种,在水的作用下会产生万般变化。而“五色”、“六色”的含义,也是指墨从本身的变化衍化为大自然丰富的色彩世界。
  干湿墨干与湿也是相比较而言的。人们对干与湿的认识有个约定俗成的概念,何为干墨,何为湿墨,并不需要一个明确的界定,就能很自然地判断出墨的干湿来。干墨、湿墨又分浓干、淡干、浓湿、淡湿四种。通常情况下,干墨利于勾、画、皴、染,湿墨便于涂、扫、点、染。当然,以湿墨勾画、以干墨点染的情况也常见。用墨之道,实无常理。只有根据画面的需要随机而动,才能既合物理,又符画理。
  积墨用重墨或淡墨连染带敷,亦可淡、重墨相间连用。积墨法的要点一般是第一遍墨干后再加第二遍,第二遍干后再加第三遍,直到符合要求为止。每遍用墨的深浅、多少不固定,要以画面的需要来定。在写意花鸟画中,积墨法多用于画石、画较粗的枝干和阔叶。
  破墨在第一遍墨未干时加第二遍、第三遍墨,其目的是用墨冲开原有未干的墨块,使第一层墨随着第二层墨产生晕化而重新组合。冲开的墨可以是第一遍墨的全部,也可以是一部分;可以用淡墨冲破浓墨,也可以用浓墨冲破淡墨,甚至还可以用水破墨、用色破墨,使墨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泼墨即用大笔蘸大量的墨以较快的速度运行于纸上,所得到的墨痕如打翻的墨池一倾而下,痛快淋漓、变幻莫测。
  渗墨由于笔头含水分,墨痕周围会渗出淡淡的水迹。用此法可以增加墨色的润泽感,并使画面产生毛茸茸的效果。
  化和冲化其实是破墨的一种,即用清水破墨之法;冲是用水或色将部分或大部分墨冲挤出原有墨痕之外。这两种方法都是在原墨未干时进行。

  作画要有笔有墨。笔是骨,墨是肉,笔离不开墨,墨离不开笔。在学习传统笔法、墨法的同时,要有批判地继承;面对外来艺术思潮,要有选择地吸收。在艺术实践中,要逐步积累用墨经验,推动用墨技法的发展。


(三)用色:
  
在“画道之中,水墨至上”观念的笼罩下,中国画的用色同笔墨相比一直处于次要地位。历来论画者,或论笔墨,或谈章法、意境,真正涉及到用色的论述少之又少。实际上,中国传统画家对色彩的重视要比对笔墨的关注早得多。明人文徵明说:“余闻上古之画全尚设色,墨法次之,故多用青绿;中古始变为浅绛、水墨杂出。故上古之画尽于神,中古之画入于逸,均各有至理,未可以优劣论也。”要想创作出富有现代感的花鸟画,用色是主要突破口之一。

  写意花鸟画的用色和山水、人物画略有不同。山水、人物画用色称为着色、染色,大多已有完成或接近完成的墨稿,着色实际上是根据画面加染颜色,较少用色直接描绘形体(山水画中,远山、流云的处理亦有落色成形的现象,但一般在画面上不占主要位置)。而写意花鸟画以色直接塑造形象的情况较为普遍。


  写意花鸟画中的用色和用墨一样,有着轻重、浓淡、深浅的变化,色彩亦有冷暖及中间色的区别。在小写意花鸟画中,这种区别比较明显;但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却较少考虑色彩的冷暖对比关系(尤其是在传统写意画中),多关注各色在画面的相合相适,如“青紫不并列,黄白不随肩”、“大红大绿偶然一二”。青和紫都是冷色,配在一起则更冷,易使人产生悲怆之感。黄和白都是明色,黄调入白或白调进黄都可增加自身的明度。但黄、白二色并列则既不醒目,也不易分辨。大红、大绿对比强烈,色块放在一起不仅会破坏画面的统一,也易产生俗气之感。如需二色相并,多在绿色中加墨,或调入其他颜色,使色彩沉着稳定。这些都是前人用色的经验。

  清人邹一桂说:“五彩彰施,必有主色,以一色为主,而他色附之。”这就是说,写意花鸟画的用色,既要有对比,又要有统一。中国山水画的“青绿”、“浅绛”都可说明这个问题。有些国画家在绘画中采用西方绘画中的色彩观,也是想强化这种对比统一关系。写意花鸟画虽然不像山水画那样有一个统一的基调,但对色彩的选择同样存在一个主从关系。所不同的是,写意花鸟画中的墨(线和块)和留白会一起参与画面色彩的构建,并起到理想的调和作用。

  传统中国画的表现手法惯于把自然物象加以“意象化”,在心物同构的宏观把握下,不仅造型出现以心意为主的倾向,而且用色也受到情感的左右。前人喜欢以兰竹喻君子、以松梅比风骨,画几棵白菜也题曰“清白传家”。还有如《又是一年春》、《富贵满堂红》之类的画就更多了。这些画,从为象到用色,无不具有象征性。在当代花鸟画中,这种手法非但没有减弱,反而有增强的趋势。色彩同用笔、用墨一样,是当代花鸟画形式构建的重要因素。许多画家对色彩的把握和使用已经开始离开理性、心意的约束,向唯美主义的方向发展。

《鹰》李苦禅 写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