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万武汉人,每天都在拿命过早》好几个朋友转了这个帖子。第一次看,是临睡前,不停咽口水。想到第二天早上,以及接下来的许多天的早上,也享受不到这“过早”,只能暂时回忆小时候的过早,伴随着继续咽口水。
热干面 面窝
好吃的热干面,绝对不是自己家的,也不是高档酒楼的,那必须是街头巷尾专做街坊生意的摊子上的。
赶时间的,直接去摊子上嚯一碗,不用赶早的(以前叫跑月票的),讲究一点的,就出去端回来吃。小时候,我偶尔被派活。于是拿个盬(gu)子,去院子门口的早点摊子上,打四碗热干面。老板娘一碗面一碗面的掸水,然后一起把佐料。等热干面的时候,就去隔壁面窝摊子排队,看见面窝在油锅里起起伏伏,白花花的面糊炸成金灿灿的面窝。面窝一定要吃枯的,所以绝对不能用纸包,用支竹签子从面窝中间一穿,两只手平着拿稳。这时再去取热干面摊子上的盬子。盬子也不能用盖子,用盖子,面在里面一渥,到家里就憨了不好吃。所以两只手拿着面窝签子架在盬子的把手上,端好,一路快步回家。三五分钟到家,赶紧用筷子把面搅开。此时芝麻酱和微微涨开的面条融合得刚刚好。热干面其实也不能太干,最好带点面汤,吃完后,碗底能留下点芝麻酱汁,那就是干湿合适。热干面用的是碱面,面质劲道柔中带刚,面窝则是炸得枯脆的外表下,包裹着的柔软面糊,是刚中带柔。这刚柔与柔刚,一样一口,配合到一起,吃起来即不费劲,也不无聊,是日常最易得最经济实惠的过早方案。
糊汤粉 油条
油条属于百搭品种,一般过早的摊子上都有。当然,到处都有,就必能分出高下。我们这一带,必须步行十分钟到大马路,电厂宿舍那一片,公共厕所不远处的巷子口,那一家是传闻最好的,至少生意人流是旺的。
糊汤粉就非常难得一吃。因为熬糊汤粉的汤,工序很麻烦,必须半夜起身准备,又不能卖出太多的价钱,贵了冒得人吃,所以做的摊子特别少。当年,吃糊汤粉要坐几站路的公共汽车,到解放路口才有一家。好在家家的屋,离解放路口就不远。我跟着妈妈定期要去看家家,这连同吃糊汤粉,是周末的大事。先到家家屋里问声好,然后拿个搪瓷缸子,赶紧去糊汤粉馆子排队,糊汤每天只熬一大桶,只有过早才卖,去晚了就冇得了。
把缸子放在摊子那里排队,就去站队买油条。炸油条是个神奇的过程,就只见两条细溜溜的面团,丢进翻滚的油锅,滋滋、膨胀、滋滋、再膨胀,炸油条的伙计,拿着大长筷子,把油条翻个身,再滋滋几下,油条就挺拔的荡漾在油锅面上。那是看到花开的感觉,伴随着满鼻子的油炸香。把油条捞起,放在滤网上,让多余的油滴落回锅,也让油条降降温。等差不多不滴油了,拿个签子从油条中间一穿,赶紧去拿自己的糊汤粉缸子。
一般都等不及端回去,直接就在糊汤粉馆子门口的小桌子上开吃。刚炸好的油条,正松脆,绝对舍不得泡在糊汤粉里吃,那就糟蹋了那份香脆口感。糊汤粉的汤,是用长江里的小canzi鱼,连肉带骨,一起熬出来,为了保留鲜味同时去腥,往往会放很多胡椒粉,吃起来鼻涕眼泪都哗哗往外流。那个爽,是治疗感冒的良方。糊汤粉,要连汤带粉一起吃,汤里一定要配那种细细圆圆的细米粉,宽粉绝对不行,口感不对,也不方便连汤带粉一起进口。汤辣了,就吃口松脆的油条平衡一下,那时感觉油条都能吃出甜味来。吃完粉,喝完汤,擦干净鼻涕眼泪,提着空空的搪瓷缸子,心满意足回家家屋里去。
苕面窝
苕面窝有季节性,通常只有冬天才吃的到,因为冬天的苕好,淀粉最丰厚口味最甜。我说的都是小时候的事啊,现在不分天时,什么东西一年四季都吃得到,反而都不好吃了。记忆中最好吃的苕面窝,是外校家属区里的。也不是过早了,而是宵夜。中学住校,食堂晚饭早,五点不到就吃完,等到晚自习上到一半的时候,肚子就已经闹空城计了。冬天的晚上,又冷又饿,作业已经做完,如果有同学说,去买苕面窝吧,这简直就是极大的诱惑。但也有风险,自习中间离开教室,如果被纪律老师抓住,麻烦就来了。一个人去没有意思,最好两人作伴,顶多三人,人再多被抓住的风险就显著增高,也不便留在教室的同学帮忙打马虎眼说去厕所了。
节约时间,一路小跑到教师的平房区,满心欢喜看到黄灿灿的苕面窝。这么偷偷摸摸搞到嘴的,苕面窝已然不是普通面貌了,它是富含青春冒险精神的苕面窝。那份淀粉带来的糯和甜,油炸后赋予的香和热,让人满眼放光。先上来大吃两口,压压寒气,然后一粒一粒掰下苕丁来享受。吃完,抹干净嘴唇,清理完遗留的痕迹,带着满肚子幸福的热气,紧闭双唇,在寒风中,再一路小跑回教室。
骨汤馄饨 油香
我一直不喜欢买菜,特别是去那种人挤人湿哒哒无法下脚的菜市场。小时候去菜市场唯一的美好记忆,就是菜场旁边的馄饨摊。老爸去买菜,我那时还是小丫头吧,跟着一起,菜场里人挤人,又要买菜又要顾娃,太不方便。老爸就带个搪瓷缸子,帮我点一份馄饨,把我放在馄饨摊子上。我一边吃一边看老板娘包馄饨,她麻利得不行,双手翻飞,用个比筷子短的小竹签子,一次就挑那么一星肉馅上来,然后用手一握馄饨皮,就算包好。(找了半天都没找到那种馅子骨感的馄饨图片,个个都是体大浑圆,干脆不放了)
我脑子里一直认为正宗馄饨就该是没什么肉没什么馅的印象(馅多的都是饺子),估计就是从那个摊上看来的。但这家的馄饨不因肉少而寡淡,反而特别鲜美。撒上青绿小葱和黑褐胡椒面的乳白色汤,里面躺着隐约可见红色肉馅的黄皮馄饨,还有星星点点漂浮的猪油圈,真的好味道。那汤不是普通的酱油水,而是拿大骨头熬出的高汤,配着肉馅少点的馄饨,正好吃着不腻。
如果嫌分量小了,再加个隔壁摊上的炸油香。油香高糖高油,外层脆,里层糯,流出来的红糖糖稀超级甜。吃油香很有技巧,一定要趁热吃才香,但油炸带馅的容易烫嘴,所以必须小口,待到咬到糖稀,更要小口慢慢吸吮出来,否则一口咬过,包不住了,糖稀就顺手而下,只能舔手了。好在小娃娃舔着手,那也是香的。
古人画梅解渴,俺就随笔解馋吧!下次回武汉,提前规划好过早线路,户部巷是肯定不去滴,要专门去找找街坊生意的摊子,好好品一品当年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