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提到武汉,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都是“过早”! “食神”蔡澜曾在微博写道:“处处的早餐文化,因生活优裕而消失之中,武汉的街头巷尾还在卖,我将之冠上早餐之都。” ©努力认真的小陈同学 街头巷尾摆满早点摊和夜宵摊,街坊捧着不锈钢盅子穿梭如云。 做热干面的师傅从撒作料到淋芝麻酱,一气呵成;摊豆皮的爹爹将重铁锅玩弄于股掌,面窝在油锅里滋滋作响。 老老小小的武汉话和哧溜哧溜的吸面条声混在一起,香味绵延不绝。 ©努力认真的小陈同学 但被文质彬彬地称为“早餐之都”,在很多武汉人心里并不受用,粗狂热情的武汉人,管吃早餐叫作“过早”。 一个“过”字,看似轻描淡写,却无不体现着这座城市的性格。 一碗热干面杀百鬼, 一锅豆皮烫神仙 / 热干面 / 武汉人的命大抵是热干面给的! 武汉人:“你们北京人天天吃烤鸭吗?” 北京人:“当然不,难道你们武汉人天天吃热干面?” 武汉人:“对啊!天天吃。” ©图源水印 武汉的早晨,码头边、公交车上、或者宝马车里,人人都有一碗热干面,伴着芝麻酱呲溜呲溜。 对于武汉人来说,热干面是味蕾上的故乡。 一碗好的热干面, 面 要弹得好,既不能软一分,也不能硬一毫。 芝麻酱 要调得好,干了不行,稀了也不行。 辣萝卜丁 要鲜美、脆爽。 最重要的,一定要 现做现拌现吃 ,如果想着稍微放一会儿再吃,那就是暴殄天物。 ©大菊在路上 在武汉,名号响当当的热干面店有很多, 蔡林记、面妈妈、罗氏热干牛肉面店、陈记、卢记、疤子秘制、庞记、长子、姚嫂、石记..... 选择进去哪家,很可能不是因为谁的推荐,而是恰巧路过,终于受不了这股子香味。 📍店铺推荐: 天天红油赵师傅热干面: 赵师傅的热干面中除了传统的麻酱,还加入了“红油”,辣味相比其它也要稍微浓烈一些。除了热干面,他家的油饼包烧麦也是不可错过的美食。 地址:武昌粮道街139号 📍店铺推荐: 老田记面馆: 隐藏在汉口的不很起眼的小小门面,却引来了《舌尖上的中国》节目组的驻足与关注。搪瓷碗、烫面的竹漏勺、旧木凳子、粮票,味道和门面一样依然还是几十年前的样子。 地址:江汉区江汉二路140号近南京路 / 豆皮 / 如果说热干面是武汉人的命,那么 “那锅永远骚动的豆皮” 就是武汉人的灵魂。 绿豆、大米 混合磨成面浆,泼墨般匀进锃亮大锅里,一起入锅的还有三四个 鸡蛋 。 直径80厘米的大铁锅在师傅手里回旋,待面浆和蛋液逐渐凝固成型,迅速徒手翻面。 撒椒盐,铺糯米,抛馅料,压实,最后飞撒葱花画龙点睛。 豆皮师傅是魔幻武汉优秀的野生艺术家,等豆皮的过程,相当有趣。 刚出锅的豆皮,油润喷香,一瞬间米香、豆香、蛋香、再加上冬笋、香菇、肉丁、香干,以及各种椒盐调味料的味道一齐涌来, 一秒征服灵魂! 武汉人对豆皮的感情就更深了,不管是老字号的 老通城 ,还是被封为武汉豆皮“四大天王”的 王师傅、老武锅、阿斌、曾记 ,门前永远食客如云。 📍店铺推荐: 王师傅豆皮馆: 名声在外的王师傅豆皮,是一家老字号了,《舌尖上的中国》也曾介绍过这里。 地址:江岸区汉口高雄路东段 📍店铺推荐: 曾记豆皮大王: 来到这里的人都会被他的味道惊艳,不管是用油还是辅料都恰到好处,十分可口。 地址:汉阳大道五里新村汉阳医院巷子口 在武汉,过早是一项全城运动 粗狂热情的武汉人管吃早餐叫“过早”,一个雷厉风行的“过”字,才是武汉这座城市的性格。 有网友甚至还制作出了实用又美观的武汉过早月谱,真·一个月不重样! ©nezaa 没有什么能够阻止武汉人过早。 据统计,武汉人在外吃早餐的比例达到了95%,在武汉的外地人也已习惯在外吃早餐。 而这里的早餐种类也实在是不胜枚举。粉面、油炸、蒸品、甜品、汤食,一应俱全, 一个月不重样,那是必须滴! / 牛肉粉(面) / 与热干面自带的“集体荣誉感”不同,牛肉粉不是武汉的城市名片。 但是在 武汉人心里牛肉粉的地位并 不比热干面低 ,街头遍地都是卖牛肉粉的店铺。 ©图源水印 辣汤和浇头都有讲究,碗热,汤热,油热,浇头热,面煮到九分熟捞起盛热汤入内,端到手里刚好十分饱满,喝一口汤,就觉世事圆满。 📍店铺推荐: 骏骏牛肉粉: 骏骏的精髓在它的汤底,纯正牛骨头味儿,一勺秘制红油,香辣提味。米粉很Q弹软糯,肉正味足。 地址:汉口中山大道16号 📍店铺推荐: 鹿鸣春牛肉粉: 开了几十年,全青山人都知道的牛肉面馆,100多平的店铺饭点总是挤满了食客。 地址:青山区工业三路与冶金大道交汇处 / 鲜鱼糊汤粉 / ©努力认真的小陈同学 千湖之省,百湖之市,早餐固然不能少了鱼。店主傍晚到集市淘鱼,彻夜熬煮,骨化肉碎后,形成鱼汤。 形成之初为了抵饿,便加上生米粉起糊,为遮掩腥臭味,会加大量胡椒。 ©柴伙夫斯基 早上来上一碗,有点荤腥,热辣,和着稠稠的糊汤粉,也算是种享受了。 再加上一两根油条泡起,早就已经垂涎欲滴了。武汉过早,没有比这个更鲜的了。 📍店铺推荐: 老杨家鱼汤糊粉:老杨家的鱼汤糊粉味道真是大写的鲜美!加上刚新鲜出锅的油条,撕成一小截一小截泡在糊汤粉里,一碗下肚,胃里又踏实又满足。 地址:江岸区汇通路3号 / 面窝 / 香脆的面窝 也是武汉人过早的“常任理事”,外形很像甜甜圈, 吃起来厚处松软,薄处酥脆,根本停不下来 。 师傅手里的铁勺很有讲究,圆圆的勺子,四周下凹,中央凸起,浇上用大米、黄豆混合磨成的米浆,撒上黑芝麻,放到油锅里炸,很快就做出一个个边厚中空、色黄脆香的圆形米饼。 📍店铺推荐: 三镇民生甜食馆: 算是武汉人最爱的平民餐馆之一了,是武汉的老字号,也有几家分店,但胜利街的总店仍旧是口碑最好的一个。 地址:江岸区胜利街86号(近合作路) / 糯米包油条 / 舀一勺糯米碾平,一层绵糖粉撒匀,一勺芝麻调料粉撒匀,再铺一层糖粉,油条撕段,按在糯米中间,湿润不黏的白布一卷,用力捏握成形,两端蘸糖和芝麻粉,白嫩饱满的糯米包油条诞生。 和上海的粢饭团不同,长条形,不封口,一眼能看见里面的所有材料。甜口是经典,烫糯米铺底,桂花糖、黑芝麻、花生粉、黄豆粉,一样不能少。 📍店铺推荐: 何嫂糯米包油条: 一家开了22年的糯米包油条摊,很多人从小吃到大,每次都会来吃寻找记忆中的味道。 地址:循礼门江汉北路口往青少年宫方向90米左转院内 / 汤包 / 吃汤包并不是南京人的专利,性情火热的武汉人大概是把所有的温柔都放在了汤包里。 ©努力认真的小陈同学 汤包的制作会相比其他包子类的东西会更加精细一些,用料也更讲究。鲜猪腿肉剁成肉泥,在拌以肉冻和其他佐料,武汉的汤包贯以七个为一笼。 📍店铺推荐: 四季美汤包:该店被武汉人誉为“汤包大王”,一年四季都有美食供应。有名厨在该店制作江苏风味武汉化的小笼汤包。 地址:汉口中山大道江汉路口附近 / 烧麦 / ©Sarah 烧麦,武汉人也叫烧梅。 武汉的烧麦皮很薄,不像江南的烧麦那么硬挺,最大的特色是重油和黑胡椒,吃起来很刺激,果然是重口味的武汉人! ©Sarah 在武汉还有一种风行的吃法是 “油饼包烧麦” ,一个油饼包四个烧麦。一口咬下去,外脆内软,满口胡椒香味,软糯和香脆的口感同时在舌尖蔓延开来。 📍店铺推荐: 严老么烧麦: 武汉烧梅的最大特点就是油大味重。除了烧麦,这家的三鲜豆皮也很受欢迎,皮脆香脆香,卤汁裹着糯米和料非常好吃! 地址:汉口自治街240号(近十九中) / 欢喜坨 / ©我的芝麻绿豆 麻圆,在武汉有个喜庆的名字——欢喜坨。 糯米粉滚成圆团,再裹上了一层芝麻,炸熟后的欢喜坨外脆里嫩,色泽金黄,一口咬下去便像泄了气一般,四溢着糯软香甜的口感。 / 油香 / “油香”是老武汉的街头小吃,以油香扑鼻而得名。 内馅原本为红糖,而改为桂花白糖更受欢迎。 外皮酥脆,火候控制一点都不能马虎,十来分钟大小火,相互交替。 / 水饺&抄手 / ©Sarah 武汉人过早也少不了水饺和抄手, 出锅时,捞起来放在碗里,一个个浮在汤面上,有种说不出的可爱,配春卷一起吃更美味。 / 桂花糊米酒 / 过早时,一碗桂花糊米酒几乎是所有食物的最佳搭配。 它与普通米酒在口感和视觉上差别很大,桂花的香味让酒的香味更浓。吃上去有淡淡粘稠的感觉,十分可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