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性放线菌及检验 放线菌 一、生物学特性 二、 放线菌属 (一)微生物检验及鉴定 三、诺卡菌属生 (一)物学特性 螺旋体及检验 一、伯氏疏螺旋体 二、回归热螺旋体 致病性及临床意义
培养特性 梅毒螺旋体——微生物检验 梅毒螺旋体——致病性及临床意义
螺旋体(Spirochete) 1. 细长柔软弯曲成螺旋状且运动活泼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G-,常用镀银染色法染色。 2、常用含有10%兔血清的korthof培养基培养,需氧。 3、钩体多以鼠、猪为寄生宿主,人类通过接触污染的水源感染。 4、钩体的致病物质主要经细胞毒因子CTF、溶血素和内毒素样物质的作用,引起钩体病。 5、钩体对PNC敏感。 支原体(Mycoplasma) 1、缺乏细胞壁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呈高度多型性;可通过细菌滤器。 2、能在无生命的培养基中生长,但营养要求高,菌落似油煎蛋型。 3、多为无性二分裂繁殖,也有出芽生长。 4、对人致病的主要有肺炎支原体(引起原发性非典型肺炎)和生殖器支原体(引起泌尿系统感染和不育症), 5、对阻碍蛋白质合成的抗生素敏感。 立克次氏体(Rickettsia) 1、严格活细胞内寄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2、外膜抗原与变形杆菌的OX19、OXk、OX2有共同抗原决定簇,外斐二氏反应非特异性的定量检测其抗体。 3. 立克次氏体病多为人畜共患病,与节肢动物关系密切。 4. 所致疾病主要有斑疹伤寒和恙虫病。 5.对多种抗生素敏感。 病原性真菌(fungus) 一、 生物学性状: 1、真菌的形态:单细胞型:圆形或卵圆形,以出芽方式繁殖,多见于酵母菌或类酵母菌;多细胞型:有菌丝和孢子,菌丝伸长交织成团,称丝状菌。 2、真菌的结构: · 菌丝(hypha):环境适宜的条件下,孢子长出芽管并延长呈丝状,即为菌丝。交织成团称菌丝体。按功能分:营养菌丝、气中菌丝、生殖菌丝。按结构分:无膈菌丝、有膈菌丝。·孢子:真菌的繁殖器官,一条菌丝可长多个孢子。分有性孢子:细胞融合而成。无性孢子:细胞分化而成。 3、培养特性:·常用沙保弱氏培养基。·形成两大类菌落: 酵母型菌落(包括类酵母型)丝状菌落 4、抵抗力: 5、真菌种类多,分布广,多数对人体有益,少数致病。 二、致病性和免疫性: 1、致病性:病原性真菌感染、条件致病性真菌感染、真菌变态反应性疾病、真菌性中毒、真菌毒素与肿瘤 2、免疫性:抗真菌感染以细胞免疫为主,但粘膜表面SIgA对真菌局部感染有一定作用。 三、微生物学检测法: 取标本直接镜检;分离培养;血清学试验。 思考题: 1、衣原体、支原体在生物学特性上有何特点?主要引起哪些疾病? 2、立克次氏体疾病的特点如何? 3、钩体的生物学特性、传播方式怎样? 4、简述真菌在形态结构、培养特性上的主要特点。 4、 真菌的致病性如何? 病毒学 概述 一、病毒的特点: 1、体积小,能通过细菌滤器; 2、无细胞结构,只含有一种类型的核酸; 3、严格细胞内寄生,以复制的方式繁殖; 4、有机体水平和细胞水平两种致病方式; 5、耐冷不耐热,对抗生素不敏感。 二、病毒的发展史: 三、病毒与人类关系: 分布广泛;所致疾病约占75%;传播力很强;病死率高;与致畸、肿瘤和某些免疫性疾病有关。在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及经济领域也占有重要地位。 病毒的基本性状 第一节 病毒的大小与形态 一、大小: 测量单位是nm,EM下可见。 二、形态: 多样,多呈球形或近似球形,少数为杆状、丝状或子弹状。 第二节 病毒的结构及化学组成 一、病毒的结构: 1、核心。 2、衣壳(capsid):核酸外围的蛋白质外壳。·衣壳由一定数量的壳粒(capsomere)组成,称形态亚单位。·壳粒结构:螺旋对称、20面立体对称、复合对称 3、包膜(envelope):围绕在核衣壳外·包膜子粒(peplomere)或刺突(spike) 包膜病毒:核衣壳 包膜 二、病毒的化学组成: 1. 核酸:DNA或RNA。 决定病毒的感染性、复制特性、遗传性。 2. 蛋白质: 组成: 结构蛋白:组成病毒体的蛋白成分。非结构蛋白:酶或蛋白质。功能: 保护病毒的核酸; 参与病毒感染过程;具有抗原性;构成病毒体的酶类; 毒素样作用。 3. 糖类、脂类。 病毒的复制与变异 第一节 病毒的复制 一、复制周期: 1、吸附与穿入 :·吸附:病毒体表面的蛋白质与易感细胞表面受体的特异性结合。·穿入方式: 病毒胞饮、包膜融合、直接穿入. 2、脱壳:多数病毒穿入时已在宿主细胞溶酶体酶的作用下脱去衣壳。少数需病毒特异性的脱壳酶参与。 3、生物合成:此期又称隐蔽期。:(1)双股DNA病毒:合成DNA及病毒蛋白质。(2)单股DNA病毒:先形成复制中间型,再进行半保留复制。(3)RNA病毒:一般先形成复制中间型,再完成转录及转译。 4、组装、成熟、释放:释放方式: 出芽释放、细胞破裂、裂隙释放。 二、病毒的异常增殖: 1、缺陷病毒:病毒基因不完整或发生改变,不能复制出完整且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 2、顿挫感染: 3. 病毒的干扰现象:干扰现象是指两种病毒感染同一细胞或机体时,一种病毒可抑制另一种病毒的复制。干扰的机理:病毒间的干扰现象的意义: 第二节 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病毒受理化因素作用后失去感染性称为病毒的灭活. 一、物理因素: 1.温度:多数病毒耐冷不耐热 2. PH值:包膜病毒无包膜病毒 3、辐射:X射线、γ射线及紫外线均能使病毒灭活。 二、化学因素:脂溶剂、酚类、醛类、氧化剂和一些中草药。 第三节 病毒的遗传变异 一、病毒的突变: 二、病毒的基因重组: 三、基因产物的相互作用: 1、表型混合:一种病毒的衣壳或包膜包在另一病毒的核酸外。 2、互补作用:在混合感染的细胞内,通过基因产物的相互作用,本来不能增殖的病毒均可产生感染性后代。 3、加强作用:一种病毒与另一种非杀细胞性病毒同时感染细胞后,后者可增强前者的产量。 思考题: 1、什么是病毒?病毒有哪些特点? 2、简述病毒的基本结构。 3、以双股DNA病毒为例,试述病毒的复制周期。 4、解释:干扰现象、缺陷病毒、顿挫感染、亚病毒、朊粒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第一节 病毒感染的途径与类型 一、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 1、水平传播:指病毒在人群个体间的传播。 2、垂直传播:指病毒通过生殖细胞、胎盘、产道、哺乳及密切接触由亲代直接传给子代。 二、 病毒感染的类型 1、隐性感染: 2、显性感染: 1)急性感染: 2)持续性感染(persistent infection): 病毒在体内持续数月至数年, 甚至数十年。有以下三种类型: · 慢性感染:原发感染后,病毒未完全清除,持续存在于血液或组织中并不断排出体外,感染全过程中病毒可被检测到。 · 潜伏感染:原发感染后,病毒基因组存在于一定的组织或细胞内,不产生感染性病毒颗粒,也无临床症状,生理或病理性因素使潜伏病毒激活而急性发作,急性发作期才可检测出病毒的存在。 · 慢发病毒感染:又称迟发感染,病毒感染后潜伏期很长。一旦症状出现,多为亚急性、进行性,并往往造成死亡。如Kuru病、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第二节 病毒致病的机制 一、细胞水平的病毒感染: 1、溶细胞型感染:多见于无包膜、杀伤性强的病毒。如脊灰病毒。其机制主要有 阻断细胞大分子的合成;病毒蛋白的直接毒性作用;破坏溶酶体,使细胞自溶;细胞器的改变。·多数杀细胞病毒在体外细胞培养中,可改变细胞形态、大小、排列,称为细胞病变效应(CPE)。 2、稳定状态感染:多见于包膜病毒。·结果:一般不破坏细胞,但可使细胞表面出现新抗原成分;与细胞融合成多核巨细胞。 3、细胞凋亡:由宿主细胞基因所指令发生的一种生物学过程。·结果:细胞膜出现鼓泡、细胞核浓缩、染色体DNA降解。 4、整合感染:细胞增生与细胞转化;·转化细胞特点: 细胞形态改变、生长分裂失控、失去细胞间的接触抑制。 二、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 1、体液免疫的病理作用:·病毒诱发细胞产生新Ag,在补体参与下引起细胞破坏;·病毒Ag-Ab复合物:引起 III型变态反应。 2、细胞免疫病理作用: CTL-细胞毒作用 带新抗原的靶细胞具共同抗原的细胞 3、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如麻疹病毒、风疹病毒、 HCMV、HIV。 第三节 抗病毒感染免疫 一、 非特异性免疫 (一)先天性非特异性免疫: 1、遗传因素:决定种属和个体对病毒感受的差异。 2、宿主的年龄和生理状态:营养、内分泌、体温。 3、屏障作用:皮肤粘膜;血脑屏障;胎盘屏障。 4、细胞作用: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NK细胞 5、病毒抑制物: (二)获得性非特异性免疫:干扰素(IFN)与NK细胞 1、干扰素(IFN):1)、定义: 2)、分类:I型干扰素 α干扰素:由人白细胞产生。β干扰素:人成纤维细胞产生。II型干扰素 -γ干扰素:由T细胞产生(抗原、PHA、conA等)。3)、干扰素的诱生:α、βIFN基因:位于第9对染色体的短臂上。γIFN 基因:位于第12对染色体的长臂上。诱生机制:4)、干扰素的抗病毒机理:合成抗病毒蛋白抑制病毒蛋白的合成。5)、干扰素的生物学活性: 抗病毒:广谱抗病毒;抗肿瘤:调节癌基因的表达,抑制肿瘤细胞分裂。免疫调节:活化NK、Tc细胞,增强其杀伤力。 2、NK细胞:一种不受MHC限制、不依赖抗体的杀伤性免疫细胞。特点:杀伤作用出现早、范围广、无特异性。机制:释放穿孔素溶解病毒感染细胞;释放肿瘤坏死因子,改变靶细胞溶酶体的稳定性;活化靶细胞的核酸内切酶,降解细胞DNA,引起细胞凋亡。 二、特异性免疫 (一)体液免疫 1、中和抗体:能与病毒结合,消除病毒的感染能力。·机理: 阻止病毒的吸附和穿入易感细胞。与病毒形成免疫复合物,易被吞噬消除。包膜病毒 中和Ab 激活补体破坏细胞。·主要的中和抗体:(1)、IgM:不能通过胎盘,新生儿血中出现此Ab 宫内感染。出现早,消失快,患者血清出现此Ab 新近感染。(2)、IgG:主要的中和Ab,中和作用强,能通过胎盘。(3)、IgA:SIgA对局部抗病毒感染起主要作用。 (二)细胞免疫 CTL细胞;Th细胞;细胞因子。 (三)免疫病理作用: 三、感染的结局与免疫的持续时间 1、Ag结构单一稳定,或引起全身感染并有明显病毒血症者可获得较持久的免疫力或终身免疫。 2、Ag型别较多、易变、不稳定,或仅有粘膜表面感染,则机体获得的免疫力较短暂,易再感染。 思考题: 1、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有哪些?病毒的持续性感染包括哪几种? 2、试述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 3、什么是干扰素?它有哪些生物学活性?简述干扰素激活及其抗病毒机理 4、简述NK细胞及中和抗体的抗病毒机理。
病毒感染的诊断方法及防治原则 第一节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 一、 标本的采集与送检: 1、采集标本: 2、标本处理:加抗生素处理带杂菌的标本。 3、冷藏速送: 二、病毒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一)动物接种: (二)鸡胚培养:绒毛尿囊膜接种;尿囊腔接种;羊膜腔接种;卵黄囊接种。 (三)组织培养法: 1、组织培养: 2、 原代和次代细胞培养:细胞培养: 二倍体细胞株:传代细胞系: 3、病毒在细胞内增殖的检查和鉴定:(1)、病毒在细胞内增殖的检测指标:CPE ; 红细胞吸附:(2)病毒数量与感染性的测定蚀斑测定:PFU,以 PFU/ml表示感染性病毒量ID50或 TCID50的测定法: 三、病毒抗原及抗体的检测: 利用特异性抗原或抗体,采用免疫学技术进行检测。 四、病毒核酸的检测: 特点:快速、敏感,但应注意假阳性的出现。 方法:核酸杂交、PCR等 五、病毒感染的快速诊断 病毒感染的防治原则 一、免疫预防: 人工主动免疫:各种疫苗 人工被动免疫:免疫血清、胎盘球蛋白、丙种球蛋白、转移因子等。 二、抗病毒治疗:原则: 1、 选用抑制病毒复制的药物和制剂; 2、提高机体的免疫应答,促进消灭病毒感染细胞。 抗病毒药物:核苷类药物、病毒蛋白酶抑制剂、中草药、IFN和IFN诱生剂、基因治疗等。 思考题: 1、病毒感染者的标本的采集应注意些什么? 2、病毒的分离培养有哪些基本方法? 肝炎病毒 主要有五型 甲型(HAV):消化道传播 乙型(HBV):血源传播 丙型(HCV):血源传播 戊型肝炎病毒(HEV):消化道传播 丁型(HDV):血源传播,为缺陷病毒。 第一节 甲型肝炎病毒(HAV) 一、 生物学特性 1、形态与结构:球形,直径27-32 nm,无包膜,衣壳呈20面体立体对称,有HAV的特异性Ag。病毒核酸为单正股RNA,基因结构为5,末端非编码区-编码区-3,末端非编码区。 2、感染模型与培养 3、抵抗力: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传染源:病人,尤其是无黄疸型肝炎患者。 2、传播方式:粪口途径 3、致病机理与免疫;病毒的直接损害 免疫病理损害,感染后三周,血中出现HAV-IgM,可持续2月左右。HAV-IgG出现迟,维持久,可抵抗同型病毒再感染。 三、病毒学与免疫学检查 1、免疫电镜直接检查患者粪便中的HAV颗粒; 2、测抗体:常用ELISA、RIA等方法。 3、测HAV RNA:常用核酸杂交、PCR等方法。 四、防治原则 1、 一般措施 2、 被动免疫:注射丙种球蛋白或胎盘球蛋白 3、 主动免疫:减毒甲肝活疫苗(H2)、灭活疫苗 第二节 乙型肝炎病毒(HBV)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结构:EM下有三种不同形态的颗粒。1)、大球形颗粒(Dane颗粒):完整的乙肝病毒颗粒,具有传染性。2)、小球形颗粒:患者血清中最常见的颗粒,不具传染性3)、管形颗粒:是一串聚合起来的小球形颗粒。 2、病毒基因组:双股未闭和环状DNA,长链为副股(L-),短链为正股(S )。·L-股DNA链上有4个开放的读码框架,包括:S基因:编码HBsAg、PreS1和PreS2抗原;C基因及前C基因:分别编码HBeAg和HbcAg;P基因:编码DNA多聚酶; 3、病毒DNA的复制: 4、抗原-抗体系统:外衣壳抗原:HBsAg、PreS1和PreS2抗原;内衣壳抗原:HBeAg和HBcAg。1)、HBsAg和HBs抗体:HBsAg出现是HBV感染的标志; HBs-Ab出现是乙肝恢复的标志。2)、PreS2-Ag和PreS2抗体:PreS2抗原具有人聚合血清白蛋白受体(PHSA-R),能介导HBV吸附于肝细胞表面;而PreS2抗体则能阻止HBV入侵肝细胞,具有保护作用。3)、PreS1抗原和PreS1抗体:PreS1抗原能增强HBsAg的免疫原性。4)、HBc抗原和HBc抗体: HBcAg血中不易检到。HBc抗体IgM类IgG类5)、HBe抗原和HBe抗体:HbeAg是病毒复制的指标;HbeAb则表示传染性低,预后良好。 5、组织培养与动物模型: 黑猩猩是HBV最敏感的动物。 6、抵抗力:HBV对外界的抵抗力很强。 二、致病性和免疫性: 一)、传播: 1、传染源:病人和无症状的携带者。 2、传播途径: 非胃肠道:输血、注射、手术、针刺或蚊虫盯咬等; 母婴垂直传播:胎盘、产道及哺乳等密切接触。 二)、致病性与免疫病理: 1、病毒致机体免疫应答低下 2、病毒发生变异 3、细胞介导的免疫病理损伤:II型变态反应 4、免疫与原发性肝癌: 5. 复合物引起的免疫病理损伤:III型变态反应 三)、免疫保护: 1、抗体的保护:目前肯定有保护作用的抗体只有HBs-Ab和PreS2-Ab,主 2、细胞免疫的保护:主要依靠致敏淋巴细胞和CDC、ADCC效应的联合作用杀伤靶细胞,清除胞内病毒。 三、微生物学的检测: 一)、检测特异性的Ag和Ab: 目前多用ELISA法检测乙肝两对半(HbsAg、HBs-Ab、HBc-Ab、HbeAg、HBe-Ab)。有的加测IgM类HBc-Ab。 二)、EM下检测Dane颗粒: 三)、核酸杂交或PCR法检测病毒核酸: 四、防治原则: 一)、预防:·主动免疫(常规预防):乙肝疫苗注射三次。·被动免疫(应急预防):高效价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三阳孕妇,婴儿出生时应同时注射乙肝疫苗 高效价的HBIg。 二)、治疗:休息,营养,药物以IFN、保肝药及中药为主。 思考题: 1、肝炎病毒有哪几种?传播方式怎样?各引起什么疾病? 2、乙肝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病毒基因组各有何特点? 3、乙肝病毒具有哪几种主要抗原组分?列出乙肝血清学检验项目,并结实 其临床意义。 4、预防甲、乙型肝炎有哪些特异性预防措施? 呼吸道病毒(流感病毒为例)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结构:多呈球型或丝状,由内到外分三层: (1)核心:核蛋白 单负股RNA RNP,内含RNA多聚酶。·NP抗原性稳定,具有型特异性;·RNA分节段,每个节段为一个基因。基因重组率高,易发生变异。(2)中层基质蛋白:有M1、M2两种。·具有维持病毒外型和保护核心的作用。·抗原性稳定,也具有型特异性。(3)外层包膜:脂质双层,表面有两种糖蛋白刺突。·血凝素(HA):柱状 ,决定病毒的亚型。为三聚体,能凝集红细胞。HA1(重链):与细胞膜唾液酸受体结合的亚单位HA2(轻链):具有膜融合性,是病毒入侵的关键。·神经氨酸酶(NA):蘑菇状,抗原性易变。为四聚体,具有酶活性。破坏病毒特异性受体,利于病毒释放。液化粘液,利于病毒的解离、扩散。 2、Ag性、型别与变异:(1)、内部Ag: Ag性稳定,具型特异性。分为甲、乙、丙三型。(2)、表面Ag: 由HA、NA组成,Ag性不稳定,易变异,尤其是NA。据HA、NA的差异分不同的亚型。(3)、变异的类型:Ag性漂移:变异幅度小,属量变,引起中小型流行,多因点突变所致。Ag性转换:变异幅度大,属质变,引起大流行,多与基因重组有关。 二、致病性和免疫性 1、致病性:·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带毒动物。·传播途径: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播。 2、免疫性: 病后对同型病毒有短暂免疫力。 三、微生物学检测: 1、病毒分离:最适宜鸡胚培养,用血凝、血凝抑制试验鉴定。 2、免疫学检查: 血清学诊断:取双份血清检查抗体效价。流感病毒Ag检查:可作快速诊断。 四、防治原则: 思考题: 1、简述流感病毒的基本结构。 2、流感病毒分型的依据是什么?其抗原变异与流感流行有何关系? 反转录病毒与肿瘤相关病毒 基因组为单股RNA二聚体,病毒核心中有逆转录酶,复制通过DNA中间体,能整合于宿主细胞的染色体。 第一节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一、生物学特性 1、形态结构:HIV为直径100-140nm的球型颗粒。(1)核心:含病毒RNA、逆转录酶、核衣壳蛋白P7等。(2)双层衣壳:内层:P24(衣壳蛋白)外层:P17(内膜蛋白)(3)包膜:刺突gp120和跨膜蛋白gp41两种糖蛋白。·gp120:易变区V1- V5:V3肽段含有与中和抗体结合的位点。恒定区C1-C4:C4与宿主细胞上HIV的受体-CD4结合。·gp41:可介导病毒包膜与宿主细胞膜的融合。2、基因组的结构及功能:基因组长约9200bp,是两条单正股RNA组成的双聚体。(1)、长末端重复序列LTR:调控病毒基因组的转录 (2)、结构基因:gag、pol、env。gag基因:编码P55蛋白前体,经蛋白酶裂解成病毒衣壳蛋白;pol基因:编码逆转录酶、蛋白水解酶和整合酶; env基因:编码包膜蛋白gp120和gp41。 (3)、调节基因:tat、rev、nef、vif、vpr、vpu。 3、病毒的复制:前病毒形成 活化、自身转录 经拼接成mRNA经加帽加尾成子代RNA 长期潜伏 4、病毒的变异: HIV基因组可发生变异,多集中于包膜糖蛋白基因env和调节基因nef。 5、病毒受体与细胞亲嗜性:HIV的主要靶细胞是CD4 的T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亚群。细胞表面的CD4分子是其主要受体。 6、培养特性:仅感染表面有CD4分子的细胞, 7、抵抗力:较弱,560C30分即可杀灭病毒。 二、致病性和免疫性 (一)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传染源:HIV无症状携带者和AIDS患者。 传播: 同性或异性间的性行为;途径输血、移植、人工受精、共用注射器等;母婴传播。 (二)HIV感染的过程: 原发感染的急性期 血清、血细胞、脑脊液、骨髓细胞中均可查到病毒、 1-2周无症状潜伏期 测不到HIV Ag时间延长艾滋病相关综合症 (三)HIV感染的免疫损害:以CD4细胞缺损和功能障碍为中心的严重免疫缺陷。 (四)、HIV损伤CD4细胞的可能机制: 1、病毒包膜糖蛋白的插入和病毒的出芽释放,使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 2、病毒增殖产生的大量未整合DNA,干扰了细胞的正常生物合成。 3、大量CD4细胞融合成多核巨细胞。 4、免疫病理损伤。 5、病毒诱导的自身免疫反应。 (五)、HIV感染的潜伏、慢性感染和激发: (六)合并各种机会感染与肿瘤: (七)免疫反应: gp120中和抗体,能降低血清中病毒的抗原量细胞免疫反应:CTL对杀伤感染细胞和阻止病毒扩散有重要作用但也不能清除HIV潜伏感染的细胞。一经感染便终生带毒。 三、微生物学检测法: (一)检测抗体:常用ELISA、IFA、RIA等作初筛,阳性者多用WB、RIP作确证试验。 (二)检测病毒及其组分:包括分离培养病毒、测定病毒抗原及逆转录酶活性、测定病毒核酸(RT-PCR、bDNA等多种方法)。 四、防治原则: 1、预防措施。 2、疫苗研制:主要有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合成寡肽疫苗、重组病毒载体活疫苗等。 3、抗病毒治疗:核苷类或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 蛋白酶抑制剂的联合疗法,针对HIV复制周期的两个关键环节抑制病毒的增殖。优点:能迅速降低病人血浆中HIV-RNA的载量。 思考题: 1、HIV的形态结构和病毒基因组各有何特点? 2、HIV的传染源、及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HIV感染? 3、简述HIV损伤CD4细胞的机制。 4、简述HIV潜伏感染的主要原因 5、HIV的微生物学检测方法有哪些? |
|
来自: angelzhang69 > 《检验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