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非遗与人文图典:红枫岭上说“乡贤”

 沪学 2018-05-10

诸暨五泄红枫岭村的自然生态

 

1980年代,那个时候应上海《现代家庭》杂志召开“笔会”,地点就在绍兴,既然到了绍兴,会议就组织我们一起去“五泄”,那个时候还没有风景区的概念,自然风光很吸引人,记得乘船过了一片大水库,到一个山岭,山岭上有飞流直下的飞瀑,真可谓“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印象还是很深刻的,记得当时还认真思索过这个“泄”的地名,所谓“泄”是“洩”的异体字,五泄,当地志书写作“五洩”,意思一样,就是瀑从五泄山巅的崇崖峻壁间飞流而下,折为五级,总称“五洩溪”。洩,也是历史上诸暨土著对瀑布的专称,诸暨地方志书记载,洩下瀑布,又称“碧丝洩”。洩下溪发源于前洩,东流经前洩,经百叶畈,绕荷尖山,会横里、蒋坞诸溪,溪两岸异峰怪石,争奇竞秀,风景极佳,有水的地方总是灵秀,五泄真可谓人间胜景。

这次作客诸暨,讲座之余,诸暨民协的两位主席赵卫明、孟琼晖两位盛情相邀,再驱车前往五泄,这次可不仅仅是看风景,而是去五泄的一个名叫“红枫岭”的山村,红枫岭村的乡贤之一的杨才贤先生特地开车做向导,尽地主之义。说起杨才贤,他是个典型的越中汉子,生性直率,大嗓门,但世间的事物就是这样,看人都不能看表面的,那些看起来文弱的书生,有时候心比铁坚;而看起来大大咧咧、性格直率的汉子,他的思虑之周密和细腻,也许不会输给绣娘。眼前这位杨才贤很有古越人之遗风,敬业合群,乐善好施,特别会给别人考虑,村里村民推举他是“乡贤”,是有道理的。经过与杨才贤短暂的交谈,感觉他确实不一般,在大唐袜厂创业时,就曾接纳了江西等外乡的许多农民工,他将这些农民工完全当做自己孩子一般地仔细地呵护,年终他会开着车千里迢迢送他们回家过年,并将年终分配的奖金、红包一个一个送到这些农民工的父母手里,这种细心地对他人的关心与爱护,提升了我对诸暨红枫岭村人朴实性格的理解与敬意。

红枫岭村,真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她地处诸暨五泄镇的西南部,距离集镇3公里,从诸暨市区进村,一条狮青公路分叉即至红枫岭村口。悬崖、绝壁、峰峦、飞瀑……三面环山,深藏于群山之中,特别是那一帘清澈如镜的清泉落入山潭,如同碧玉翡翠,胜却人间仙境无数。她的优点也正是她的未开发,溪水伴音,山谷回声,阳光下飞溅的水珠细雾折射出迷人的七彩之光,显示出它的原生态。我一直在想,倘若开发之后,眼前呈现如同五一、十一黄金周拥挤的人流,这里会是一种什么情景?也许那是对红枫岭村美丽景色粗暴的蹂躏。

红枫岭村社区服务中心朴素的屋舍

红枫岭山美、水秀,景物天成,民风淳厚,红枫岭是大自然恩赐给诸暨人的一份“特殊礼物”。山村要与城市对接,毕竟有难度,首先就是筑路,“若要富,先修路”,完全世外桃源般的闭锁,没有本村的产业,完全守着美丽的风景,恐怕也是难以有大的作为的。世上的事情,从来就是“古难全”啊!

不过,诸暨市在贯彻国家“挖掘和保护乡土文化资源,建设新乡贤文化,培育和扶持乡村文化骨干,提升乡土文化内涵,形成良性乡村文化生态”方面走在了前列。红枫岭村的一批在乡的和不在乡的乡贤,在推动红枫岭美丽乡村建设中,乡贤和乡亲以不同方式支持村落建设;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眼前这条通往红枫岭村的路,就是大家捐资修筑的,大家共襄盛举,打开闭锁的村子,将村落连接到主干道路,让红枫岭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希望! 

红枫岭村乡贤聚力修路的故事感动了许多人 

还没有进入红枫岭村就从车上看到了指路牌

为了鼓励村民热爱家乡、建设美丽乡村,红枫岭村两委会将美丽乡村和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推进。乡贤杨松茂先生出于对对故土深深的眷恋,去年就提出创作一首村歌的想法,以鼓舞村民的士气,经过一段时间的提炼和创作,由方守根、杨才贤作词、刘新根作曲、王珍演唱的《红枫岭,我的故乡》的村歌正式问世,这首村歌,紧随新时代的节拍,歌词朴实、旋律优美、独创风格、贴近“三农”,一经推出,广泛传唱,唱出了红枫岭村村民不忘初心、热爱家乡的豪迈情怀。同时,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成为了当地乡村文化升级的一个样版。 

诸暨红枫岭村的村歌《红枫岭,我的故乡》方守根、杨才贤作词,刘新根作曲


红枫岭村乡贤的创举,让我很感慨。始于东汉的“乡贤”,是指那些品德、才学和办事能力为乡人推崇敬重的贤人,或可称之为乡村中的社会贤达。古代乡村社会的乡贤,也叫乡绅,他们怀着四方之志,在青壮年时期通过科举、铨选,离开家乡,为国家效力。晚年归乡,则带着一身的荣耀相见于乡亲父老。他们的成就、德望为一乡民众所瞻仰,他们的学问知识为一乡学子所钦慕,他们作为成功的榜样,激励着后辈学子奋发向上。这样,一批又一批的官员回归故里,换来的是一批又一批的才俊走出乡土。如此而形成了一个生生不息的人才大循环,使中国乡土变成了人才生长的沃壤。

然而,近百年商业经济和“新式教育”的发展,打破了中国社会城乡平衡格局。城市的经济收入、教育资源配制以及高知识含量的工作性质等等,使乡村中的优秀人才开始流向城市。说是“落叶归根”,大抵落户城市,有一度乡绅还成为“土豪劣绅”的代名词,乡绅和乡贤群体的消失,使乡村失去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人,失去了文化领袖,失去了文化导师,乡村的凝聚力也随之消失。更重要的是传统价值观的摧毁。现在与时俱进,乡贤的内涵和外延都有了新的拓展和衍变,我觉得当代乡贤,是乡土社会的粘合剂,他们扎根本土,对传统文化、乡土民俗民风和乡村情况比较熟悉;他们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及声望,以身作则,来影响、感染周边的人,用村民们能够接受的方式来传递现代知识,引领着当代农村的传统文化传承与新时代农村文化建设,任重而道远。

本期图典配发几张旧时的“乡绅”、“乡贤”图,让我们感怀漫长岁月里乡村社会贤达,对于稳定乡村社会的作用。 

这是晚清几位聚在一起开会议事的乡贤

 1934年兰州街头的两位乡贤,穿着长袍戴着瓜皮帽的长者,哈里森-福尔曼摄 

1941年四川省简阳县龙泉驿聚在一起议事的乡贤,卡尔-麦丹思摄

19475月陕西临潼拄着拐杖的乡贤当上了省参议员,马克-考夫曼摄


201858日于上海五角场凝风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