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冬冬抽象绘画《四季》系列之谷雨·二候鸣鸠拂其羽——丁酉年四月初三(局部)
徐冬冬抽象绘画《四季》系列之谷雨·二候鸣鸠拂其羽——丙申年三月十八 现在正是“鸣鸠拂其羽”的时候。 鸣鸠,一个颇有古意的词,其实就是人们熟知而喜爱的布谷鸟,又叫子规、杜鹃,流传着不少感人的典故。 这是多么生动的情景:在苍翠的山峦间,小巧玲珑的布谷鸟抖动着翅膀,梳理着浑身丰泽亮丽的羽毛,一阵阵“布谷布谷”的鸣啼声,唱出了谷雨春浓时节的热情。 三国时期魏人阮籍的 《咏怀》,寥寥几笔便写出了这样的欢乐:“鸣鸠嬉庭树,焦明游浮云。” 徐冬冬意象绘画《不图荫凉图》1975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得极有意思:鸠,即鹰所化者,布谷也。拂,过击也;《本草》云:拂羽飞而翼拍其身,气使然也。盖当三月之时,趋农急矣,鸠乃追逐而鸣,鼓羽直刺上飞,故俗称布谷。 最有意思的是这两句:气使然也;趋农急矣。 气使然也:阳气在不断地生长、生发,熏染得正当换羽的布谷鸟忍不住拂羽示美,鸣唱求偶。这是生命之春的自然属性。 趋农急矣:布谷鸟自古以来就是农家人心中的益鸟、春鸟,声声“布谷”急,似在催促人们快去“播谷播谷”。农家应时而种,百谷应时而生,一刻也不要耽误,一刻也耽误不起。这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依据农业气候规律所赋予谷雨·鸣鸠拂其羽的文化意义。 徐冬冬意象绘画《焕然成章》1982 无论是“气使然也”的自然属性,还是“趋农急矣”的文化意义,都在提醒人们,莫待春归去,莫待春归去。 “莫负春光”最华美的高潮,就在这个时节。 这是春雨和万物最美的相遇。雨落在湖中,便是一朵朵水莲花的晶莹;雨落在树枝,便是一片片翠绿的葱茏;雨落在花蕊,便是一瓣瓣姹紫嫣红的娇艳;雨落在秧苗,便是一棵棵向上生长的喜悦。 徐冬冬抽象绘画《四季》系列之谷雨·二候鸣鸠拂其羽——丁酉年四月初三 此时的春光之美,是春天在即将逝去时最灿烂的绝唱,如丽人离去时那转身回眸的惊鸿一瞥,美得让人震惊,陶醉,无限回味,又不禁怅然、感伤。 唐代李商隐在《天涯》诗中感怀子规啼时春之将逝的惆怅:“春日在天涯,天涯日又斜。莺啼如有泪,为湿最高花。”宋代大文豪苏轼那一首《天仙子》更是情何以堪:“走马探花花发末。人与化工俱不易。千回来绕百回看,蜂作婢。莺为使。谷雨清明空屈指。白发卢郎情未已。一夜翦刀收玉蕊。尊前还对断肠红,人有泪。花无意。明日酒醒应满地。” 徐冬冬抽象绘画《四季》系列之谷雨·二候鸣鸠拂其羽——丁酉年四月初三(局部) 画家徐冬冬对暮春时节的认识却是洒脱的。在他看来,春是生命的初度,对春光最好的珍惜,就是让生命之春尽情盛放,这是“莫负春光”的最好体现。 他的感悟来自与牡丹的相通。 徐冬冬对牡丹,到了痴爱的程度。他那云归处的前庭后院里,从洛阳移种了数十棵牡丹,已有十多年。 年少学画的时候,他曾经画过牡丹,年轻时还写过一首诗“洛阳城内三春雨,在吾浓淡笔墨中”。但他现在越来越觉得,要懂得牡丹的精神才能动笔,但要懂得它哪有这么容易!花开花落,万物牵动着人们的心境,多少思绪随着花瓣飘零而去。牡丹是让他觉得要感恩这个世界的一个非常具象的代表。 在我国,牡丹的迁徙和文化的流传,关系太密切了。东晋顾恺之的画作《洛神赋》里,已经出现了赏牡丹的场景。徐冬冬常说,中华民族是一个很幸福的民族,因为我们是一个很早开始就有诗的国度。“你看传统的中国画,古人的衣着打扮和走路的仪态,像天仙下凡,衣袂飘飘,很有诗意。我总觉得,有诗的影响,中国方为礼仪之邦。到了唐代,上百个大诗人一下子涌现了出来。” 他认为,这就有一个文化的流脉在里面。如果没有魏晋,没有七贤,没有王羲之的书法,到了唐代就不可能有这么奔放的诗。牡丹在唐代就已经是“国花”了,被宫廷尊为“百花之首”。人们把野山上的牡丹花引入到园中,并在画中、诗中有所体现,这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审美具有一种容纳天下的雍容气度。唐代诗人王维是南宗画派的鼻祖,他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因而,没有唐诗的高潮,也不会有宋画的高潮。这种审美像血液一样贯穿在国人的文化之中。 徐冬冬印象绘画《林中白屋》1990 领衔群芳的牡丹正是在暮春时节绚烂绽放的。春天越是逼近离场的那一刻,牡丹越是开得灿烂,牡丹中的珍稀品种如黑色之墨池、黄色之姚黄、绿色之豆绿,都是在春之将尽时才灿然登场。在那傲然挺立的国色天香中,哪里有暮春伤春尽的叹息?只有生命极其热烈的怒放。 所以,徐冬冬笔下的谷雨·鸣鸠拂其羽,没有文人墨客常有的伤春怅惘之情,而是如怒放的牡丹一样舒展着,绚丽着,奉献并享受着生命之春的高潮时刻! 徐冬冬抽象绘画《四季》系列之谷雨·二候鸣鸠拂其羽——丙申年三月十九 徐冬冬喜欢牡丹那种很特别的气质。历经千万年的演化,经过千锤百炼,经历风风雨雨,牡丹才从山间的一株普通植物,演变而为百花之王。它有一个特点,是其他任何植物都不具备的,“长一尺退八寸”。每当长到一尺高,到冬天的时候,上面就会干枯,只有两寸多活下来,年年如此。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这是为来年的抽枝勃发做好准备,而徐冬冬体会,这也蕴含着“知进退、明舍得”的哲理。 进与退,舍与得,在植物界,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是一种智慧。当然,这是牡丹在自然界的演变过程,古人在对自然的观察中,感知到规律并将其凝练总结为人生之“道”。 徐冬冬感叹,现代人对“舍得”的理解,是为“得”而“舍”,目的还在于“得”,还是“有我”的。其实中国文化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去掉这个“我”字。佛家比较彻底,讲究“无我”;道家则讲“忘我”,在深山中看到“仙境”,醉倒在牡丹花下;而儒家说“勿我”,克己复礼。由牡丹而悟中国的文化,要看到“去我”的层面,克掉贪念。 徐冬冬印象绘画《村姑》1989 他说,中华文化讲究“退一步海阔天空”,这个“退”不是“倒退”,而是“稳中求进”。放在我们这个时代,“进”便体现为创造、创新。他创立中国抽象绘画流派,便是为了完成创新中国绘画的“天命”。
观徐冬冬抽象笔墨里的谷雨·鸣鸠拂其羽,人们可以感受到他从牡丹花里读懂的海纳百川的大度,去我的智慧,以及和谐的宇宙观。 徐冬冬抽象绘画《四季》系列之谷雨·二候鸣鸠拂其羽——丙申年三月二十 前些天,他在江南游历,京城各处的牡丹都已盛开,他却能感觉到云归处牡丹对他的等待,嘱友人专程赶去拍照传来,果然一园牡丹都是含苞欲放的样子。于是他放下一切事务赶回家,回去时已是深夜,牡丹似酣睡一般,等翌日清晨5点多他出来散步时,牡丹却是朵朵怒放,满园春色!它们好像是在欢迎他回家,他一下子流泪了,这样的情形已不是第一次发生,这是与自然的美好交融,他能感到牡丹与他相通的“心”! 徐冬冬抽象绘画《四季》系列之谷雨·二候鸣鸠拂其羽——丙申年三月廿一 万物都是有心的,表达宇宙万物平衡和谐的最高境界,是徐冬冬探索中国抽象绘画的追求。 印度佛教进入中国千年后,给中国哲学带来一个非常重要的贡献,就是“宇宙心”,陆九渊、王阳明等将其引入儒家,提出“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徐冬冬说,小时候他不懂这句话的意思,后来懂得了,这是在从微观到宏观,从宏观到微观,讲宇宙是由万物组成的,每个个体都是宇宙的一部分,讲宇宙万物都是有心的,都是平等的。宇宙心与人心合二为一,这对“天人合一”哲学理论的完善以及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徐冬冬抽象绘画《四季》系列之谷雨·二候鸣鸠拂其羽——丁酉年三月廿八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中国古老的哲学,徐冬冬理解这里的“一己”不仅指“人”,也应推至宇宙万物。一己之心与万物同化之,而达“天人合一”。这是一种和谐平等的自然观与宇宙观,讲究宇宙间万物的平等,强势向着弱势倾斜而达到平衡,使得宇宙万物处于一种和谐的气韵。 这是画家在暮春时节赏牡丹的丝丝遐想。 明代刘基 《春日杂兴》诗曰:“鸣鸠语燕声相应,又是人间一度春。”在春之将尽的时刻,且莫伤春去,让我们走进徐冬冬的抽象绘画,共同感悟那充满着生命喜悦、智慧与和谐气韵的春天的“心”。 徐冬冬抽象绘画《四季》系列之谷雨·二候鸣鸠拂其羽——丁酉年四月初一 画家简介 徐冬冬(1959.5—),字苦藤,号寄人篱下人,生于北京,祖籍浙江省宁波市。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是一位有国际影响的艺术大家,创立了具有中国哲学思想的绘画流派——中国抽象绘画。代表作品有《自画像图轴》、《寿图轴》、《红河谷》、《听闻残雪话春曲》、《距离二十三》、《围与不围》、《无根的神韵》、《太极》、《四季》系列组画等。《吉祥贵寿》、《写松》、《秋风吹下红雨来》等为中国美术馆收藏。出版有《徐冬冬诗画集》、《徐冬冬画集》。他在中国的哲学里寻找着抽象的概念,使之成为其绘画语言,形成了独具风度的中国抽象艺术思想及艺术流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