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消费主义容易给女性洗脑而对男性影响力小?

 小龙女的武馆 2018-05-10
为什么消费主义容易给女性洗脑而对男性影响力小?



把消费和愉悦感联系在一起,让人丧失通过创造价值寻找快乐的能力,这是消费主义最成功的洗脑。这一点男女都是在潜移默化中被影响。蒋方舟在圆桌派里讲:年轻人太多看似消遣的事情,觉得是放松,其实都是非常大的消耗。比如说打一盘手机游戏,它对你感官的调度,情绪的影响都很大,结果越放松感觉越累。                                                                                            现在的女生如果想开心,可能第一个想法就是去购物。现在男生如果想开心,可能第一个想法就是去打一局游戏。前者花出自己的金钱,去获得愉悦感。后者消耗自己的时间去获得愉悦感。都是花费自己的成本,去消费别人给你设计好的东西,从而获得愉悦感。只不过男生觉得花钱才是消费,花费其他成本就不是了而已。很多大学男生四年下来,发现时间精力都消费在游戏或者看主播上面了,技能没学到多少,工作不好找。碰到隔壁喜欢的小姐姐想夸她一句今天真好看,发现自己只会一句666。不花钱去玩游戏,非人民币玩家刚刚好是游戏商设计好给rmb玩家获取愉悦感的一部分。更多是花了时间又花钱的男生,就更是消费了这款游戏。商业社会用一切手段把正反馈和消费联系在一起,铺天盖底的广告里,都宣扬放松就是去消费,想开心就是去消费。结果现在的人想静下心来学学东西,创造一些价值,还没等到正反馈来的时候,就抓耳挠腮没了耐心。因为打开手机游戏,几分钟内就能获得廉价的正向愉悦感。其实本来人的心智模型中,除了消费价值,创造价值也是一种可以让人很开心的方式。凯撒大帝说:“veni vidi  vici ”,这是完成目标获得的正反馈。胡适说:“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这是学问获得的正反馈。花了一天的时间编了一个自己喜欢的微信小程序,用起来很顺手,这都是可以获得愉悦感的方法。但是这些正反馈对于被消费主义洗脑成功的人来说,都太慢了太麻烦了,久而久之,生活的其它愉悦感来源都会被消费这一单一的获得方式所取代。Advertising has its taste in cars and clothes. 广告诱惑我们购买汽车和衣服Working jobs we hate so we can buy shit we don't need. 我们拼命的工作只为购买不需要的东西We've all been raised on television to believe that one day we'd all be millionaires and movie gods and rock stars. 从小看电视的我们相信有一天我们会成为百万富翁、电影明星或摇滚巨星。But we won't,We're slowly learning that fact.但是我们没有,我们逐渐学会了面对现实。                                                                                                         ---- 搏击俱乐部
如果心里有着自己的梦想,但是手头还是不停被洗脑消费者我们不需要的东西,那么代价就是没办法得到我们真正需要得到的东西。

其实吧,从现实和社会两个角度来看,总结下来就那么几条第一,消费主义的顶层是资本家,资本家需要挣钱,挣谁的钱容易?  天底下,唯女子与孩子钱最好挣。第二,男人是挣钱的那一方,挣的钱都花在大地方了。像什么包包,护肤品,一年下来算你十万。在大城市,十万能买几平米?这个男人比女人心里有数。第三,女人是感性动物,非歧视。感性的人,接受的东西都是出于情感。这种情感包括很多,喜欢,爱,攀比,占有等等。第四,不管怎么反驳,不管怎么反感,不管如何厌恶。不好意思,中国依然且长期处于男权社会,男权社会的特点之一就是我负责挣钱养家,你负责貌美如花。貌美如花也是要花钱的,挣钱养家,养的内容之一就是要给老婆妻子女朋友花钱。

因为影响的层面不一样啊。无论男女,都在被上升通道对自己开放的梦想所驱动。认为打扮得漂漂亮亮可以嫁个有钱人的女性沉迷于买化妆品买衣服沉迷于提升自己的性魅力,认为开着好车玩着“投资”的男性沉迷于买车买股票甚至赌博提升自己的阶层质感。当然,沉迷于买化妆品买衣服的也有男性,沉迷于买车买股票甚至赌博的也有女性。还有男女一起堕落的电子游戏,色情影片,网络小说,最终极的还有毒品。消费主义当然是在影响每一个人的。有通过消费真的达到了目的的成功者,但更多的是梦想变成梦幻,梦幻如泡影破灭的失败者。




要讨论消费主义对不同性别的影响差异,仅仅使用消费主义无法解释,我们还需要考虑到男权的影响,消费主义本身存在大量性别非中立性的男权成分,相对而言,女性所受到的物化比男性更严重。首先,在晚期资本主义消费社会里,基本不存在不受消费主义影响的人,无论男女都会受到消费主义的影响。除了维持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消费之外,不消费的人会成为鲍曼所说的“新穷人”(有缺陷的消费者)而被迫边缘化。在消费社会里,人们的生活重心逐渐从工作转向消费,对物品的关注点从使用价值转变到交换价值,从物品的实在性转向了物品的非实在的抽象意指存在,重要的不是物品本身,而是建构于物品之上的符号,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区分变得模糊化。文化工业使得后工业时代的文化产品消费,从满足需求而产生消费标准转变为文化品消费标准鞭策我们向它靠拢,甚至是某种符号化的生活方式强迫我们的文化导向。原本从生活中诞生消费需求的过程,如今演变成为通过制造消费需求来重塑某种生活方式,特定的生活状态被赋予个人意义和目标来追求。人们通过消费商品的方式来获取赋予商品交换价值的消费符号,从而塑造出某种既定的生活方式,利用消费符号建构自我身份和个性,并通过以此形成的价值判断标准在公共场域产生群体认同和身份归属,形成价值观共同体。消费主义可以将我们从传统人情社会中解放出来(通过批判传统权威),依据自我人格共性组成相应的共同体,保留自我个性,赋予个体性是消费主义的积极作用。但后期它会逐渐产生异化,在消费主义的美丽幻象中,人类主体也在不断被物化,自我主体性逐渐消失。消费主义不断制造出种种需求,让人们长期沉浸在消费带来的兴奋和满足之中,被文化工业批量制造的需求所驱动,不断追逐各种消费品,发展到最后,演化成为鲍德里亚所说的“超真实社会”。而由于男权结构的存在,导致消费主义对我们的影响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晚期资本主义、消费主义和男权是三位一体的。消费主义存在大量具有明显性别关系的商品性关系,比如流行文化对女性的客体化展示(比如男性杂志或“你赚钱养家我貌美如花”式的广告),其中存在大量的男性凝视和贬低女性的意味。女性对身体价值的高度推崇(比如热衷于各种美容打扮)与男权不无关系,在男权结构下,女性被看重的是身体价值(男性则是社会价值),即生育繁殖后代的功能与身体的审美观赏作用。男权结构对女性的规训导致女性对自己的身体价值高度关注,女性的身体长期处于被凝视的状态。女性会将男权观念无意识内化成为自身观念,倾向于维护男权制度和观念,遵守基于男女二分的性别角色准则,高度重视自己的身体价值,而非社会价值。男权社会文化生产机制中对女性的客体化展现,其中包括公共领域对于女性自主理性权利的剥夺,社会文化把女性放置在接受者的位置,公共性伦理审判,以及通过客体化女性的方式建构出将女性主体性与性别身份进行捆绑的一系列默认的社会规则(比如针对女性繁琐的社交礼仪规范,男性相对而言很少见),与身体价值密切相关的身体政治(身体作为审美秩序和阶层文化的重要载体,与身体相关的消费话语长期属于公共场域模因冲突的核心地带)等等。消费主义兴起后,既定的男权社会文化生产机制依然被延续下来(当然两者也存在冲突,比如同样存在不少打着女性自主旗号反男权的消费媒介,解构家庭和宗族结构,赋予女性主体性),男权结构的性别角色预设与对女性价值的捆绑通过公共场域的消费媒介而对外进行话语输出。消费主义通过公共场域的话语机制把男权观念意识编码进入女性主体当中,完成对女性的物化过程,女性被客体化成具有消费价值的商品。而消费主义与阶级属性在社交生活的合流产出了一系列代表阶级生活的消费符号和行为标准(性别非中立的),并形成带有社交价值的需求驱动整个消费体系的运转。

正好刚刚看到一篇讨论”包治百病“的文章,有话想说。人在缺乏安全感的时候往往会把周遭人和事物化来seek reward,但其实越物化,越缺乏安全感,因为内在的精神力量的可持续性是无法被物质满足所代替的。就“女人一辈子总想拥有一个名牌包”这个论断,再谈谈我对奢侈品的几点看法——1.品牌商真的很会贩卖焦虑、贩卖价值观,把物质消费和社会地位等同,动不动偷换概念把物质消费升华到精神境界,善于利用人性的弱点来制造市场和阶级分化;2.有消费能力+有购买欲的人是目标人群,因为”购买力+欲望=理论上的市场潜量“,但是事实是一部分人是由于外界的渲染和强加的social norm,觉得拥有奢侈品说明过得不错,别人能买我为什么不能买等等,这种社会比较心理极大地鼓舞了品牌商的斗志。物质欲望和虚荣心在所难免,但是一味地鼓吹物质的神奇力量会让很多人(有强烈的购买欲望却没有到达相应购买力的人群)交智商税; 3.消费观念因人而异,就个人而言还是愿意为大牌的设计和质感买单的,当然前提是我有经济实力(通常情况下没有)。这是一个消费异化的世界,一切不断地被贴上标签,如果去除所有商品的logo和标签,这类现象可能会不复存在。记得在欧洲旅行的时候看到一种奢侈品店里醒目的“中国特色系列”,真的感情挺复杂的,印象当中Burberry有几款围巾特别畅销——印着不闪瞎眼不罢休的超大品牌logo,大红色爱心,”love”,甚至还有”爱”的汉字4.为什么把”物欲“和女性联系在一起?这是男权主义典型的把女性”物化“再”物化“的刻板印象,女性就这么容易得到物质满足的吗?是,也不是。男性和女性的生理结构,比如大脑皮层不一样,女性的确更倾向于感性思考(私以为也跟以前社会教育的普及度有关),但是自我认知意识的觉醒和女权解放让这种性别差异在逐渐缩小,所以不要动不动女人就是金钱动物,包治百病,塑造一个拜金又缺乏安全感的”女性形象“。虽然消费市场中,女性的确是主力军,但是很重要的因素之一是社会分工,很有可能女性承担着采购者的角色,因此受到品牌的诱惑会更多,如果家庭的采购全部交给男性,我想可能暴露在琳琅满目的消费市场里,有一部分男性也会产生类似的心理。5.“存在的即是合理的”,用一句万能的佛系心理明哲保身。奢侈品包包云云真的不是什么灵丹妙药,雨露琼浆,该理性时请拒绝诱惑,该冲动时请豪迈刷卡,人不能被物质欲望所左右,如果因为由于买不买下这个包而得抑郁症,那你还是买吧。还有,奢侈品消费是一个严肃的话题,不然marketing里就不会有奢侈品研究方向了。本评论暂时没有参考文献,也可能逻辑不严谨,所以我只是瞎叨叨,请大家也就瞎看看。






哈哈,看了这么多回答真是笑死。男生受消费主义影响小?为了买双球鞋省吃俭用一两个月还要通宵排队抽签,你问他为啥,他说,你不懂,这是热血和一段青春。你把所有的消费主义咪蒙软文中女性需要精致,有品质的生活,换成青春,热血就是男生的被洗脑。还有耳机,电脑之类的都一个样。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都觉得女性受影响小呢?是因为他妈的屌丝抠脚无敌键盘侠全是他妈男的呀,别以为知乎是个什么高级平台,吃车泡面扣着脚打字打的飞起的男生多的是。所以,并不是女生影响大,男生理性多么理智,只不过他们更会发声而已,他们用热血和青春(买球鞋)和享受独处(买耳机听歌)还有无兄弟不战斗(电脑配件)来美化自己而已。


消费主义蕴涵着一个简单的公式就是消费(或者购买)等同于自我实现,越有效的消费就意味着越有效的自我实现,可以无限的消费意味着最终的自我实现。而消费主义语境下的最终的自我实现在等同于无限消费之后,树立起了一个个代表着消费主义的精英的形象,他们全方位的代表着社会市场潮流,从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要求这个拜物教下的每一个人。在这个语境下,所谓社会向上流动也只代表着进入了蕴含更高拜物教附加价值的消费环境中,社会精英和残存的贵族形象在大众媒体中被严格的展现为消费精英了。(记得男人装上的每一个嘉宾吗?)在这种拜物教魔力下,人的价值是严格与其消费价值挂钩的,所以在当前社会中,往往被消费主义洗脑的女性是被消费主义洗脑的男性的消费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