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怕冷

 坚持的希望 2018-05-11

怕冷

怕冷是口头说法,中医的专业术语有“恶寒”、“畏寒”之称。恶是厌恶之意,畏是畏惧,指人厌恶或畏惧寒邪。本文用通俗的“怕冷”来写,主要是为了方便读者理解。
从中医的角度来说,恶寒和畏寒是不同的。恶寒是全身性的,而畏寒有全身性的或局部的。另外对于恶寒和畏寒所针对的疾病也有不同的区别,恶寒多指外感病(比如受寒邪引起的伤寒外感,见恶寒、发热、脉浮紧等)。先贤说有一分恶寒就有一分外感,把恶寒看成外感病的一个重要症状。畏寒则是见于内伤杂病所引起的症状,内伤杂症有虚有实,虚是阳气不足,实则是气血不通。
恶寒和畏寒还有一个持续时间要说明,畏寒所持续的时间相对恶寒要长。外感病来得急去得也快,一汗而散,外感病邪一解,恶寒的症状就会消失;而内伤病则是一个较长久的时间积累过程,治疗不上不太可能一下子就药到病除(这也要看病程的新久,比如生闷气引起的气机不畅而见畏寒,吃点疏肝理气的药,气机一通,畏寒也就消失。只能说从总体上来看,畏寒的病程相对要长。但民间百姓对待问题,一定是黑或白,总是要拿个案来针对全部,一定要死磕,我也就不来急争辩什么了),治疗得有一个过程。
对于恶寒的治疗,在于散外邪。
肺主表,主一身之气,主宣肃。人受外邪,肺先受之,比如“麻黄汤”证,理论上虽整天在争辩什么“太阳寒水”,还不外是因为人受寒(冻着了),肺气不利,体内的阳气不能向外输布,这才见人恶寒;气结郁于内不能外散,于见发热,所以治疗用发汗的方式,使阳气向外输布(我们从麻黄汤的用药上来看,麻黄和杏仁都是肺药,治疗重点在于宣通肺气)。
畏寒则分虚实,有人会问“难道恶寒就不分虚实了吗?”从临床上来看,恶寒也分虚实,比如“桂枝汤”中的恶风,指的也是恶寒。因为病人在出汗,身体内的热能向外发散,风吹来会使人体表的温度下降,所以也是恶寒。桂枝汤针对的是虚证,从用药上来看,芍药、炙甘草、大枣是酸甘养阴;桂枝、生姜、大枣、炙甘草是辛甘养阳。因为病人汗出,所以津液丢失,所以要养营阴;因为阳虚不固,所以要养阳。因为病情是外邪引起,所以养阳药用生姜、桂枝之走以散邪,而不用干姜之类养内阳。但对于引起恶寒的症状,总是因为外邪,所以恶寒虽说有虚有实,但治疗上还是在于发散实邪。
畏寒的治疗,要从《伤寒杂病论》中的“四逆汤”和“四逆散”所针对一虚一实的两个病机上来延伸演绎。逆,是不顺的意思。清阳走四肢,所以四肢才温各。但因为阳气不足或阳气阻滞不能外达于四肢,才见四肢冰冷。所以逆冷,其实是畏寒。当然,逆冷并不是单纯指四肢不温,别人的手去摸病人的手觉得冰冷,而是病人自己同时还并见于身体整体性的怕冷。所以千万不能机械的泥于“四肢不温”(当然,临床上也有见单纯的四肢不温者,但这并不是逆冷,而是局部畏寒)。
四逆汤用附子、干姜、炙甘草三药组成,主要在于回阳救逆;四逆散用芍药、炙甘草、柴胡、枳实组成,主要在于疏肝理气。
对于四逆汤的“回阳救逆”,这回阳和温阳是不同的。回阳,指的是快速的使阳气恢复,而温阳,则是用温和的治疗,缓慢的补充阳气。所以回阳救逆,主要用于阳气大亏,要快速恢复阳气,并且使阳气外向通,所以四逆汤中用走而不守的附子为主药,用守而不走的干姜为辅助。而对于温阳则是相对于阳气亏虚,但还没有急到要快速恢复阳气的程度,所以治疗上就没有必要这么急切,用药上也用温和的药。
对于这个问题,又有人会问“同样是恢复阳气,那么治疗阳虚但程度不严重的也可以用附子、干姜?”是可以用,但对于补充阳气的问题,一定要考虑到阴的一面。人是一个阴守于内,阳固于外的有机整体,如果没有阴,阳气就没有地方依附,所以四逆汤中重用炙甘草,目的就是为了敛住阳气,如果单纯的只用干姜和附子两味温热药,少了炙甘草的养阴一方面,就不是四逆汤了。比如《伤寒杂病论》中的“白通汤”,就是四逆汤去炙甘草的守,而用葱白的发散,以阳气最快速度的向外走。但这些药方,都是用于急症的应急,而不是用于常规阳虚的温补阳气。所以四逆汤这类处方只能暂用而不能久用。因为孤阴不长,孤阳不生,过用燥药恢复阳气,是会耗阴的,阴气一耗,阳气无以依附,一样也充实不了阳气。
药食治病养体,五味之能不同,甘主补,咸收敛,辛通行。虚症是不足之症,不足在于补养,所以要补还得以甘味为主体,而不是以辛味为主体,这是有本质区别的。所以本人针对阳气虚弱的治疗,师四逆汤之意,而不泥四逆汤之药。
江南多温,炙甘草是用蜂蜜炮制的,易使人生内湿,所以本人以生黄芪(或党参)代替炙甘草,因为生黄芪的补气力度大大的超过了炙甘草,并且无炙甘草生湿之弊,虽说党参是润药,但党参是润而不腻,和炙甘草大不一样,并且党参的补益力也大大的超过炙甘草。

对于附子、干姜的应用,主要见病人脉像沉弱明显,病人比普通的人明显的怕冷,天气稍一转凉就要加厚厚的衣服。组方上也是以大剂生黄芪为主药,附子、干姜为辅药。对于党参的应用,在于看病人的脉像粗细度,如果病人只见沉脉不见细脉则只用生黄芪,沉而细弱的脉,则用生黄芪、党参合用于附子、干姜之中。黄芪和党参虽说都是补气药,但所针对的病情还是不太一样的。党参润而能养,黄芪质疏而能使气充于三焦。本人对医院血常规等有关化验单的数据和中医用药上的对应上做了些分析和总结,比如白细胞数量低,用黄芪为好,用党参的效果不明显。而见血红蛋白的数量偏低,则用党参的效果比黄芪为优,单纯用黄芪的效果不明显,如果气虚表现明显的话,单纯用党参效果也不好,而是要把党参和黄芪合用效果才好。
病人的阳气偏虚,畏寒等阳气亏虚表现不是很明显,并且并见精血肾气亦亏虚的病情。本人多不用附子、干姜,而是用巴戟天、补骨脂、肉苁蓉这些温而不燥的药。会形成生黄芪(看情况是不是要和党参并用,如果见细脉,党参得并用)、巴戟天(如果病人见大肠失润则用肉苁蓉、肾气不固是用补骨脂,看具体的临床表现,有时本人也会并用)、菟丝子、枸杞子(枸杞子的应用指征是脉细舌苔不厚,因为枸杞子偏滋腻,见舌苔厚则不用,得使湿邪化了才能应用枸杞子)。学中医,不是死记硬背什么方套治什么病,临床上疾病千变万化,一个杭州来金华找我治疗的病人,因为杭州的天气变化,都会直接的影响疾病的治疗效果,比如去年冬天浙江下雪,杭州雪下得很大,义乌就明显的要小,金华更小,到了丽水只有见到些雪花,温州根本没有什么雪。昨天我在杭州,杭州傍晚有阵雨,白天晴朗气温很高,阵雨一下,杭州整个空气的湿度就马上增加,这些情况都会直接影响治疗效果的。所以学中医,在于学其方法,而不是死背方药。有人提出什么“方证对应是辨证的尖端”,我觉得是一个笑话。用死方套治千变万化的疾病都成了什么辨证尖端,那么每个家庭都发一本《伤寒论》,自己配点中药吃下就好,国家花那么多钱养这么多医生,办这么多医院干什么吃的???

李某,女,36岁,义乌人,流产后失养,见神疲乏力、四肢不温、天气稍降温则严重怕冷。某中医用四逆汤治疗,则见白带黄而臭,小腹坠胀、腰酸冷不耐劳、心烦失眠、口苦脘痞。这是因为泥于四逆汤之治疗,要知阳气则气化不利,阳虚病人多挟湿。见阳虚只温阳不去审有无实邪,一用温热药则使药热和体内的实邪化热。本案病人就是因为体内湿邪没化,误用温热药,反而形成了湿热之邪内阻,使病情变得更复杂。2014年夏天病人找我治疗,见脉像沉涩浊,两尺无力;舌苔厚腻而稍黄,人见怕冷,空调房间里不敢呆,一呆就鼻塞背冷。因为邪实,治疗当以分消湿、瘀、热为主,辅以补阳运中。用药:泽泻、土茯苓、益母草、败酱草、红藤、金钱划、生黄芪、厚朴、苍术、紫苏叶、狗脊、肉桂。治疗一周,诸症大减,舌苔亦退,此时治疗上,得转变为运中补阳为主,辅以分消实邪。原处方上把消邪之药的量减半,去肉桂,加巴戟天、菟丝子等药,又治疗一周,病人精神大见好转,不再畏寒。

某男,18岁,面临高考,见形寒怕冷,四肢不温,心烦失眠,大便溏结不一,有时一天数次大便,有时数天一次大便,稍一紧张则尿频。还到医院里检查,一切正常。看中医,谓为焦虑证,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加味治疗,小孩怕冷情况更加严重;后又换小柴胡汤治疗,亦无寸功。2013年四月初,病人带小孩到找我治疗,见小孩面暗神疲,脉像沉细涩而数。这是精亏气郁,治疗得养精解郁为要。我用:川芎、当归、生麦芽、生黄芪、党参、菟丝子、枸杞子、桑叶、菊花、苍术、厚朴、姜半夏等药治疗。病人来诊时我还当场给病人针内关、足三里、太冲,内关平补平泄,留针半小时;足三里、太冲用泄法。一周后家长带孩子来复诊,家长告知,小孩当天夜里能安然入睡,次日形寒怕冷、四肢不温等症状一扫而无,但因为要高考,所以再巩固一下。

某男,43岁,农民。立秋期间家里盖房子而左臂受伤,到某骨伤科医院治疗,用石膏固定。到了深秋时觉得伤已基本痊愈而去此医院取了石膏绷带,此后见左臂怕冷,此医院嘱病人用红花油外擦缓解,但效果平平。病人又去此医院治疗,治以祛风活血药,不仅左臂怕冷程度加重,反见失眠盗汗。又到杭州某大医院检查,一切正常。后来经人介绍找我治疗,见病人整体面暗,但两颧微微有些潮红。舌淡苔腻,但舌尖上有数粒火红的芒刺。脉沉细涩而偏数,两尺无力。病情寒热错杂用药亦以寒热错杂。时值天燥,用药得润养为主,通脉之燥药为辅,我用:党参、麦冬、菟丝子、桃仁、当归、巴戟天、紫苏叶、苍术、威灵仙、蜈蚣、桂枝、白芍、黄芩。病人治疗两旬而安。

本案病情较复杂,这要从发病的时间和病因上来理解。夏天盖房子,江南天气火热,加上劳作,必定汗出太过而伤津;伤后气滞血瘀,加上长时间的石膏固定使左臂的气血更不畅行,不荣并见不通这是左臂怕冷的病机,治疗得以润养通经为治,而此骨伤科医院反以红花油外治,后来又再治以祛风活血的燥药,使原来就不足的津液更加亏虚。津血同源,心失血养,于是见失眠盗汗等病症。我用清润之剂以养津血,使人体有血可行以治本,另加燥药通脉祛风以治标。

何某,女,45岁。2011年夏天,因下雨天气降温见背冷而僵,四肢不温,胃脘痞胀诸症。因为此患是我2007年来金华行医的第一批病人,对我亦信任,人不舒服马上从兰溪到金华找我治疗。我见病人脉浮而偏弱,舌苔白腻而薄,这是外感风寒内有寒湿的表现。背为阳之腑,受寒则见背冷;内有湿阻中焦则见胃脘痞,治疗得外散寒内化湿,内外两解的治疗。我随手取了四包“午时茶颗粒”叫病人一次顿服。病人药后微微有些汗出,诸症随之而解。
2016年四月中旬,我和几个朋友一起去乡下吃饭,因为天气升温较暖和,于是我把车窗全部打开。后来有个朋友见胸背冷,胃痞胀。此是受外寒,我叫农家乐给我们煮几斤糯米黄酒,加二两生姜(切丝)加于酒中,酒后此朋友微微汗出而愈。
我近年来常熬夜写文章,有时冬天半夜受寒见前额寒冷并头痛不已,用生姜切片外缚,基本上是一缚而愈。

病情有虚有实,虚要补,实要攻。但见虚不能纯补,以免敛邪;见实不能纯攻,以免元气不支。这是治病之大要。但时下治病,大多情况是见虚补虚,见实攻邪,这是四诊不详造成的。所以对于中医治病,一定要四诊合参,切不以见一个症状就武断的下结论。我的大师父陶广正教授,2012年我拜师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我送了一套书,叫我取百家之长,并在书上题写“南京吾徒牢记:胆大心细四诊详,不许粗枝大叶;智圆行方再思量,还须理法有章。”我一直对师父的教诲当为座右铭,对每一病人的诊治都很详细,对舌、脉、症状(如果是育龄女性病人还有月经周期变化等情况)等都详细的分析和记录。
感谢师父。

吴南京
2018年4月3日星期二
于义乌

浏览610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