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次新冠,很多都是伤寒,趁着这次机会讲一讲中医巨著《伤寒论》!

 为什么73 2022-12-29 发布于北京
原创 蛋蛋姐 读透伤寒 2022-12-29 09:00发表于山东 
大家好,我是蛋蛋姐。
趁着这次疫情,我想给大家讲讲中医巨著《伤寒论》,因为这次新冠,有些人的症状很符合“伤寒”。
《伤寒论》是讲传染病的,它的作者——张仲景,给我们描绘了传染病从开始到死亡的整个过程,分别名之为“太阳病”、“阳明病”,一直到“厥阴病”,厥阴病就是死亡的阶段。
每个阶段,作者的描述都是很详细的,当然,最重要的是他给我们出示了每个阶段的用药、用方。
为什么张仲景能这么清楚的描绘出每个阶段的表现呢?原因很简单,因为当时传染病大流行,死伤无算,张仲景的每一条记录,都是真正的“泣血制作”。
仲景先师说:“若能循余所集,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见病知源,思过半也!”就是说,能读懂《伤寒论》,虽然不能把所有病治好,但至少会知道疾病的源头,思路就具备一半了。
下面,我们就开始简要介绍《伤寒论》这本书。
一.太阳病
太阳病,就是传染病刚刚开始的阶段。
这个阶段,病人最大的症状就是恶寒。
恶寒,就是怕冷,盖上被子仍然怕冷。我们这次新冠,就有人体会到了这种怕冷的感觉,这就是太阳病阶段。
病人为何会恶寒呢?因为伤寒的病因是寒邪,而且,寒邪是从肌肤开始入侵人体的,肌肤首当其冲,所以病人就会表现出周身恶寒的症状。
有些人感受的寒气比较猛烈,他们不但出现恶寒症状,还表现出浑身肌肉疼、背疼、腰疼、骨节疼、无汗的表现,就是因为寒气凝滞体表经络,导致经络不通导致的,不通则痛,这次新冠,就有很多人出现了怕冷、肌肉疼痛。
寒邪在表,毛孔闭塞,身体也不可能出汗。
中医把这种又冷、又疼、又没汗的症状,称作“太阳伤寒”。
治疗“太阳伤寒”,需要用麻黄汤发散体表寒气,出点汗,体表寒气就会被发散出去,疾病就好了。
麻黄汤方如下:生麻黄9克、桂枝6克、炙甘草3克、杏仁9克。水煎服。盖上被子,微微发汗,出汗后即可停服。
一般来说,用完麻黄汤,出点汗后,浑身怕冷、疼痛、无汗的症状即可消失,寒邪散出去了,一部分人就会康复。
但是,也有一些人,虽然出汗了,但是仍然怕冷、恶寒,这说明体表的寒邪并没有完全散尽,仍然有邪气停留在体表。
中医把这种怕冷,同时伴有出汗的情形,称作“太阳中风”。这次新冠,很多人就出现了这种怕冷、出汗的情形,就可以用桂枝汤。
太阳中风,一般出现在“太阳伤寒”之后,或者是由于用麻黄汤发汗不彻底所致,或者是病人自发出汗所致,总之,病人虽然出汗了,但是仍然怕冷。
治疗这种太阳中风,出汗、怕冷,可以用桂枝汤。
桂枝汤原方如下:桂枝9克、白芍9克、炙甘草6克、生姜9克、大枣4个。水煎服,服完药,需要喝一碗热乎乎的小米粥以助药力。
桂枝汤中的桂枝,可以继续发散残留的寒气;而方中的白芍,有止汗的作用,生姜、甘草、大枣可以培补人体正气。
这样,桂枝汤既能驱散残留寒邪,又能止住出汗,怕冷、出汗的症状就可以痊愈了。
以上麻黄汤证和桂枝汤证,就是《伤寒论·太阳病篇》最重要的两个方剂,以解决浑身怕冷为主要目的。会治怕冷,就学会了伤寒论的第一套治法。
当然,《伤寒论·太阳病篇》还列了其他很多方子,这些方子,是治疗怕冷之外,兼夹有其它症状的。
比如葛根汤证,是治疗怕冷兼脖子、背部肌肉僵硬、疼痛的,这是寒邪凝滞了后背部经络所致。
再比如,大青龙汤证,是治疗怕冷、肌肉疼痛、无汗、内心烦躁如狂的。这是外有寒邪,内有郁热扰心所致。
再比如小青龙汤,是治疗怕冷、咳嗽、喘息、吐清稀痰液的。这是外有寒邪,内有水饮停肺所致。治疗“白肺”,就有用到小青龙汤的机会。
总之,以上方子,都伴随“怕冷”这个症状,怕冷才说明是太阳病。
在太阳病怕冷阶段,用一些辛温的发散药,把寒邪发散出去,疾病就会痊愈。
二.阳明病
前面说过,太阳病的典型症状是怕冷,需要发散,把寒邪发散出去,疾病就会康复。
如果发散不及时,邪气进一步入侵,就会进入阳明病。
到了阳明病,人们就不再自觉怕冷了,而是自我感觉发热。
为什么太阳病阶段还怕冷严重,到了阳明病阶段,就这么怕热了呢?
这是因为随着寒邪入侵人体,体内阳气奋起抵抗,随着阳气的大量聚集,人体就会从原先的主观上的怕冷,变成现在的怕热。
伴随着怕热,病人还会出现大汗淋漓,这就是阳明病的“白虎汤”证。这个时候,就要用白虎汤清除体内多余的热,否则就会造成大火燎原。
白虎汤就是清解阳明大热的有效方剂:石膏50克、知母18克、炙甘草6克、粳米9克。水煎服。米熟了,汤药就煎好了。
在这次新冠中,就有人出现了阳明病大热、大汗的“白虎汤证”,如下图所示:
如果人体持续高热、大汗,还会造成胃肠脱水,形成大便硬、便秘的情况,这就是阳明病“小承气汤”证,可以用“小承气汤”把胃肠中的燥粪通出去:大黄12克、厚朴6克、枳实9克。水煎服。
如果燥粪比较严重,造成严重的便秘、腹痛、谵语(说胡话),还需要用到更加峻猛的“大承气汤”:大黄12克、厚朴24克、枳实12克、芒硝6克。水煎服,先煮枳实、厚朴,再煮大黄、芒硝。
以上就是阳明病的症状,主要是自觉发热,同时伴随出现出汗、口渴、便秘等。治疗阳明病,主要方法是“清”、“下”,白虎汤主清,承气汤主下。
三.少阳病
前面说过,阳明病最大的特点是发热,因为体内阳气聚集,奋起抗邪。
如果在阳明病阶段,正气一鼓作气,战胜了邪气,经过一场高烧,疾病就会痊愈,很多新冠患者,就是高烧一场后痊愈。
如果正气不足,不能一鼓作气打败敌人,而是正邪之间僵持、形成拉锯战,这就进入少阳病了。
少阳病的本质,就是正气不足,同时邪气也已经减弱。
《伤寒论》原文说:“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
“血弱气尽”就是说明少阳病正气不足的本质特征。
既然正气不足,邪气也不强悍,两者只能是僵持着,像拉锯一样,这就形成“往来寒热”的症状,一会儿冷,一会儿热。
发热,说明体内阳气聚集了;怕冷,说明阳气又虚衰了。
少阳病就是在阳气忽强忽弱的情况下进行的,总的来说,正气不足是少阳病的主要矛盾。
这次疫情,很多年龄偏大、正气不足的人都出现了往来寒热,一会儿高烧,一会儿退烧,一会儿有烧起来,呈现反复:
除了“往来寒热”这个突出症状外,少阳病还多有“口苦、胸胁苦闷、呕吐”等症状。
这是因为正气虚衰,邪气进一步侵犯到了胆。原文所说的“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这里的胁下就是胆。
由于邪气入侵到胆,胆在胸胁部,所以造成胸胁部不舒。胆受邪后,胆汁外溢,还会造成口苦。胆还有消化作用,现在胆腑受邪,消化功能降低,还容易出现呕吐。所以,口苦、呕吐、胸胁苦闷也是少阳病的典型症状。
治疗少阳病,需要用到小柴胡汤:柴胡24克、黄芩9克、人参9克、半夏9克、炙甘草9克、生姜9克、大枣4枚。水煎服。
其中柴胡可以散除胆腑邪气,黄芩可以清胆腑邪热,人参、甘草、大枣都是补药,可以鼓舞正气、祛邪外出,半夏、生姜可以止呕。
四.太阴病
少阳病的本质是正气不足,前文已经论述。
如果正气进一步虚衰,邪气就会由胆腑进一步攻入脾脏。
脾位于腹部,负责处理身体湿邪。
现在脾脏受邪,则湿气就会在体内聚集,湿邪停聚腹部胃肠,就会形成腹满、腹泻、腹痛等症状。原文说“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自利就是腹泻。
因为脾属太阴,所以把这种胃肠道病变称之为“太阴病”。
治疗太阴病,需要用“理中丸”,温脾除湿:人参9克、干姜9克、炙甘草9克、白术9克。水煎服。
其中人参可以增强正气,抗击邪气,和小柴胡汤中的人参作用相同。干姜、炙甘草、白术可以温脾除湿,帮助脾脏恢复,消除多余的湿邪。
五.少阴病
如果在太阴病阶段不能及时用人参、干姜等补助阳气,则身体就会进一步虚衰,邪气就会进一步入侵。
这一次,邪气会由脾脏入侵到肾脏。
肾脏在中医属于少阴,所以肾脏受邪就叫“少阴病”。
肾中有肾阳,被称作“一身阳气之根本”,主管温暖全身,现在肾脏受邪,阳气大虚,就会导致全身虚寒。
随着全身虚寒,最主要的一个症状开始出现:手足厥冷。
手足厥冷,就是手指、脚趾变冷,而且逐步向肘、膝方向发展。一般来说,手脚变凉,预示着人体将要死亡,情况开始变得危险。
此时不但肾脏受邪,原来的脾脏也没有恢复,所以继续存在腹泻情况,而且这次,腹泻还会比原来更严重,叫做“下利清谷”,就是食物中有不消化的饭粒。
由于持续腹泻,身体脱水严重,血液中的水分也会大量丢失,血压就会下降,最后出现“脉象欲绝”的症状,就是说,脉象在此时要消失了,这就类似西医所说的“失液性休克”,休克就是昏迷。
所以,腹泻不止、手足厥冷、脉细欲绝,就是少阴病的三大主症,它比单纯的太阴病腹泻更严重。
对此,最重要的就是赶紧止住腹泻,同时大量补充阳气,防止肾阳彻底亡失,可以用“四逆汤”急救:炙甘草6克、干姜9克、生附子15克。水煎服。
其中干姜、炙甘草可以温脾止泻,生附子可以回阳救逆,三药合用,骤补全身阳气,防止阳气亡失,而且起到止泻作用。
当然,随着腹泻不止,脱水伤阴,有些病人还会出现咽痛、心烦、失眠等热像,但这些症状不能成为主流,都是次要症状,就算是热,也都是虚热,可以用阿胶、猪肤、桔梗等滋阴清热。
对于少阴病,温补阳气才是主流。
六.厥阴病
如果太阴病、少阴病没有及时救治,病人持续腹泻、呕吐,身体水分亡失殆尽,就会生命垂危,进入厥阴病阶段,厥阴病离死亡只有一步之遥。
厥,就是手足厥冷,这个厥冷当然比少阴病更严重,如果少阴病还是“量”的衰减,那么厥阴病则进入“质”的变化。
《伤寒论》原文说,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
正常人体,阴阳交融,现在持续腹泻,阴液丧失殆尽,阳气没了依附,也会快速消耗,阴阳都衰竭了,就会阴阳离散,出现死亡,这就叫“阴阳气不相顺接”。
所以,厥阴病,就是死亡前的最后阶段。
治疗厥阴病的这种手足厥冷,需要用到“白通汤”:葱白4根、干姜6克、生附子15克。原文说:“利不止,厥逆无脉,白通汤主之。”白通汤,依然是四逆汤之类,用到生附子。当然,还有“通脉四逆汤”也可以治疗这种情况。
以上呕吐、腹泻、手足厥冷、身冷,属于“寒厥”,用生附子回阳救逆,还有一线生机。
除了常见的寒厥,仲景在《伤寒论》中还讲到一种“热厥”,就是手足逆冷,同时身上大热,原文说“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厥深者热亦深,厥应下之。”
这种热厥,就是西医所说的“感染性休克”,身上发热,同时手足厥冷。
因为有细菌感染,内毒素产热,所以身上发热,同时内毒素导致微循环障碍,所以手足厥冷。
这种情况也是很危险的,病人很快就会凝血死亡,仲景对此提出用下法治疗,比如承气汤类,可以帮助排除毒素,防止休克。
总之,厥阴病非常凶险,稍有迟疑,则病人就会死亡。现在有些人提出厥阴病是“阴尽阳生”,病人脱离死亡恢复健康,是不符合临床实际的。
以上就是从“太阳病”到“厥阴病”的整个过程,从一开始的怕冷,到怕热,再到正气衰减,脱液休克,病人就这样一步步死亡。
现在新冠,一般停留在前三个阶段,也就是太阳、阳明、少阳阶段,一般就会康复,所以学会半部《伤寒论》,就可以从容应付新冠了。


主编简介:蛋蛋姐,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8年制,主业医生看病,业余撰稿科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