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把快刀,与你讲一件非常值得做的事

 冬天惠铃 2018-05-11

这周回到了阔别5年的北京,彼时此时,周围环境变化颇多,有人走近,有人远去,物尽其用,无用成空,却总有一些东西不断给予彻悟,比如写作,不受时代地域所限,游走于孤独与喧嚣之中,不断收获思考的沉淀。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来自网络)

1  高收益的“赚币刀”

    “时间就是金钱”,确以为然,如今宁可多花钱,也不愿多被占用时间。占满一段时间非常容易,腾出一段时间则需要极大的意志力和执行力。投入时间性价比最高的事情,除了关注高收益,还要分辨收益的半衰期,倘若掉进收益衰减快的陷阱,收益再高不能持久,获利总额必然不高。

      供职过的公司对销售员规定了客户拜访次数,如单月最少24次。根据公司行业性质,作为销售员,这意味着每天至少要拜访一位客户,业务员的客户数已基本框定。一个月工作日就22天,再努力也很难兼顾更多。但聪明的业务员,往往还是单月24次拜访,只不过早早发展了渠道代理商,代理商层层扩大客户范围,使客户数超越翻倍递增,存量效应凸显。一份时间,左右延展没有余地,就向纵深发展,扩大收益。定期写作就是高收益,低半衰期的“赚币刀”。

      提高写作的优先级,写完发出再做其他事情。发出后,虽然人改做其他事情,但观念和想法已经开始遨游,通过媒介与他人碰撞交流。一次投入,多时间多空间多人触分享,纵深放大效率。不但效率高,还能减少收益半衰减期。半衰期原指: 放射性物质的原子数从开始存在到衰变成一半所需的时间。四大名著的传播和反馈,不限时代,不限地域国界广泛传播。经久度并没有因时因地的变迁而减少。如果为四大名著设立版权专项基金,那么收益一定不俗。

      参加培训,一定要争取做第一个上台分享,演练的人,看起来这样做只是勇气可嘉,实则是为了占最大的便宜。第一,先发言的人,需要最大限度调度大脑,对培训内容进行快速整理,然后立即输出,学习效果能即刻检验;同时,因为是第一个,也就是抛砖引玉,所以压力最小。第二,想想看,如果不是第一个发言,作为后面的人就要边听前面人的发言,边整理自己的内容,一脑二用,效率分散递减,发言越靠后,越会产生重复的内容,这样大脑还要重新整理,思路容易打乱;但第一个发言的人,分享完毕就可以在台下定心听取他人观点,反思记录总结,全神贯注。第三,第一个发言的人给人印象最深,中间的大多数往往容易被忽略。如此高收益的事情,当然要抢着去做。要是换作开会,第一个发言就意味着立刻表态,短短片语如何言说,公司的文化氛围,办事风格决定着是否可以畅所欲言,直抒己见。

      写作恰恰可以兼顾表态和分享的双重收益!通过聚焦观点,提炼价值观,文字可以更深入,更完整的表明自己。比起面对面的客道寒暄,话赶话的情绪宣泄,不失为一种避免误解,迅速圈定同类的快捷方式。正所谓文如其人。读文就是读人。

      由此,自顾自的写作倒不如公开写作,因为媒介里藏着最多的反馈。抛开极端恶意争论。文章的观点是否成熟?是不是有不被接受的独到想法?只有文章传播的广,才有可能得到更多的信息。

        万象人生,触发思考力的提升最重要。高人反馈,如贵人相助,点透没有参悟的道理,因为他能看到你的混沌;朋友反馈,如推心置腹。鼓励往往大于收获,因为他看到你的付出与变化;他人的反馈,无论褒贬,如人饮水,有人解渴,因此收获,有人反对,并不认同,只要留下反馈信息,对写作者都无比珍贵。 脸皮薄的,先发到熟悉的社群,请大家去点评,越试越勇。不要妄想准备好了再把文章拿出来见人。因为从来就没有“准备好” 的标准。不需要回避,也不需要有压力,尽快写就,尽快输出。倘若被人打了左脸,请把右脸迎上去,孤芳自赏无人喝彩。

2 孤独的自虐刀

      写作过程注定独自走过。写由大脑支配,脑部活跃时,写得最得心应手。此时大脑被充分激活,我常在开写40分钟后找到这种体验。此前,需要对内容进行审视,将同质的想法归类,提炼论点,搭建结构,进入40分临界点后便启动不间断输出,这是一种存粹的心流体验,能量稳健循环输出。此时可以连续进行番茄钟作业,不需要中间休息。但也最怕打断,否则效率和内容都会大打折扣。

        作家成文时往往选择远离喧嚣。有找地方闭关的,有挑咖啡馆角落的,而作为业余写作者,上班族多靠 “下班后”,因为工作同样需要集中精力,活跃输出。下班娃睡后,世界一片清静自由,大脑精力集中,思路逐渐清晰,涓涓细流终汇成河,此时人会变聋,变哑,进入自我对话模式,忽略屏蔽周围的一切,只希望把脑子里的想法,结构,内容尽快成文。故此不免疏离人群,家人朋友总有误会或抱怨。独特的心流体验难与家人共享,其中滋味最为虐心。

无论你与谁入睡,你都只能独自进入梦乡。

灵魂只能独行。 ——周国平

      倘若为人父母,下班回家在电脑前敲敲打打,孩子在一边折腾,家人的第一反应多是,这家伙不管孩子,下班还瞎忙活。要是对“熊孩子”充耳不闻,就是不管娃的铁证。什么心流体验?劈头盖脸先要吃下一顿埋怨。就像80年代初,哪个孩子的父母要是出去跳舞,就是不正经的铁证!对于热爱舞蹈的普通人,那种投入挚爱的体验,两点一线没有爱好的人无从体会。既然知道对事情的偏见无法彻底消除,大可不必因噎废食。寄托于他人的理解,不如主动表达。亲朋之间因为接触所以亲密,文章不妨与家人分享,时间凝结的成果终有价值体现。

      产妇开指,苦挨几个小时,最终分娩通常只有15分钟。输出一篇2500字的公号文章,过程类似,一个主题,理清思路,观点论据,写就成文。核心内容非常关键,如此时切换任务,就破坏了专注的黄金时段。最好先完成这类核心内容,充分利用潜意识的活跃期。然后再见缝插针的完成其他部分,也就不再担心被打断,开启潜意识后台待机,日常活动中正是这种折叠时间,获得不少惊艳之笔。哄娃睡觉时想到一个绝好标题,排队等候时写一个超赞的结尾。既不是职业写作者,生活始终求一个多元平衡。一头扎进不完美的生活,才会收获更多体验。而丰富的生活体验正是写作带给我们的惊喜。

3 基底通识的切骨刀

        对一件事进行主观能动的深入思考,使我们更加深刻的了解到,认知的偏差。虽然大多数人能被逻辑说服,但未必有所领悟。

        认知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发现:长期的记忆依赖于对内容连贯的层级构建。写作,设计,演讲以及其他表现形式,都需要基底层的内容。这些内容始终是核心,毕加索选择抽象笔触,梵高钟爱浓烈色系,约翰列侬选择摇滚乐,无论外在形式,最让人为之动容的还是内容。 这些内容不随时代变迁而磨灭,喜爱它们的人体会到的正是底层通识。写作同理,我们阅读,看画展,听音乐,这些内容输入在头脑里不断交互,产生迁移和延展,摄取足够养分,大脑随即开启潜意识,沉淀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更让“神来之笔”不断。随着对某个领域熟悉程度的不断深入,精选后的内容不断供养大脑,不断简化内容到最底层,懂没懂,透没透,输出的质量仿佛会说话,给予他人的启发也必定不同。

        大众的注意力异常稀缺,文章的标题,版式,插图,设计形式与内容浑然天成一个整体。 曾经尝试追过热点,吸引眼球就要做出迎合,写出的文章却连自己都看不下去,最后还是打回原点。用写作反哺思考,用形式滋养风格。保留自己的特质,做舒服的自己。

        如果时间首尾相连,我们的生活将会怎样?正是这种单向的生命之旅给了我们超越自己,超越平凡的瞬间。 到不了的诗和远方,终究贯穿一生。短时无法实现的使命正是原动力,什么也比不过“内心的无限渴望”。

记录·写作·感悟 值得一直做下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