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怎样用《背影》教语文?

 江山携手 2018-05-11

怎样用《背影》教语文?

——李华平《背影》教学实录两例 

◎李华平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成都 610068)   

教学实录一:指向一般阅读方法的阅读学习

 

时间2015年10月27日

学生四川师大附属第一实验中学八年级四班学生

 

一、商议方案,确定通道

(教师提供了三种学习方案,学生选择了“指向一般阅读方法的阅读学习”的学习方案。过程略)

二、初步感知,了解大意

(课件显示)

一、初步感知,了解大意

1、这是一篇            。(体裁)

:第一步,请大家初步感知文本,了解大意。先请大家填第一个空。看看容不容易。好,你举手了。

1:这是一篇散文。

:你怎么知道它是一篇散文的呢?

(生1思考)

2:因为在课本47页下面的注释写的是选自《朱自清散文选集》,所以它是散文。

:好聪明啊,注释里就提醒了。好,还有这边的同学——

3:因为我认为这篇文章它讲的是他的父亲,它描写的是一个人物。通过描写一个人物,抒发一种感情。

:哦,通过一个人物表达一种感情。你怎么不觉得他是一篇小说呢?

3:因为小说的三要素它可能不太具备。

4:我认为这篇文章表达的是朱自清对父亲的一种感情,并且这是一件真人真事,并没有着重写某一件事。而是通过这几件事串连起来,表达他对父亲的思念,还有他对他父亲的爱。

:哦,写的是几件事,表达的是对父亲的感情。不是写的一件事,不是虚构的一件事,是真实的。非常好,同学们非常善于辨析。辨析文本体裁,这就是我们学习一个文本、阅读一个文本的第一步。刚才几个同学回答非常精彩,请大家看第二个空。

(课件显示)

2、这是一篇                  。(内容+体裁)

:加了一个要素了。这是一篇什么样的散文。还有内容的要求,注意看。

1:这是一篇抒情式的散文。

:这是一篇抒情式的散文,哦,大家看看,符不符合“内容”的要求?

1:它写的内容主要是作者与父亲在分别时的情境。

:哦,与父亲分别时的情境。那你把这两个要素整理一下。整理成一句话,怎么说?

1(略作思考)抒发作者与父亲在分别时的思念的。

:哦,抒发作者与父亲在分别时的思念之情的散文。(转向另一举手的同学)这位同学,你先点评一下,她说得怎么样?

2:我觉得她说得应该是可以的吧。因为它的确是有一部分抒情的。但是我觉得《背影》它更偏向于写人,因为它主要是写父亲,它通过几件事情来写人。它应该是写人叙事的散文。

:哦,写人叙事的散文。“内容”的要素怎么概括进去?

2:因为它是写人,写的是父亲嘛。《背影》主要是讲父亲送他去上车的这个事情,所以说它应该是写人的。然而它主要是写一件事,所以它是叙事的。

:前面“内容”的要素怎么加进来?好,请你坐下来再想想。

3:我觉得可以——因为这篇文章的题目就是《背影》,然后加上背影贯穿全文的,所以我觉得这个内容加体裁的话,可以是“回忆我父亲的背影的一篇记叙性散文”。

:回忆父亲背影的叙事散文。是回忆父亲背影,那背影怎么回忆?是有关背影呢,还是有关背影这件事?回忆,我们常说回忆人,回忆事,你看,我们怎样把相关的要素完善一下。好,这位同学,你来帮一帮忙。

4:这是一篇回忆我与父亲在车站离别的记叙性散文。

:哦,这样一来,信息就好了。但是还有一点,最重要的信息没概括出来。还有一点。(后面学生举手)好,后边这位同学。

5:这是一篇作者回忆几年前与父亲分别时,父亲为他自己买橘子,并且从中表现出父子俩浓浓深情的一篇散文。

:嗯,我觉得你是挺完整了。但是,有一个因素你好像没有明白。“为他自己买橘子”,是谁给谁买?

5:给作者。

:那这话该怎么说呢?请再说一遍。好不好?

5:写几年前在火车站分别时,父亲为我买橘子,体现父亲与我之间浓浓深情的一篇散文。

:哦,很好。这样一下子就相对好多了。

实际上我们阅读一个文本的时候,首先要做的就是从整体上把握这个文本,了解这个文本它主要写了什么,想表达什么。这就是我们学习文本最基本的第一步。


三、筛选信息,了解背景

:我们看第二步:学会筛选信息,了解背景。

(课件显示)

筛选信息,了解背景

:在这一个文本里边,涉及背景的有两个方面。同学们,我们以前上语文课的时候,是不是也要做这个事情啊?(生纷纷:有)你跟大家说一下,平常怎么做?

1:平常我们是课前预习的时候查阅资料。

:课前查阅资料这个习惯非常好。

1:还可以结合课下注释。

:今天我想让大家“筛选信息了解背景”是从文本里边找答案。先看写作背景,就这个文本,是什么情形下写的?答案就在我们这篇课文里。(一生迅速举手)好,你举手非常快哦。

1: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真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哦,就是说,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于是,“我”就写了这篇文章。对吗?

生1:然后“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然后到了徐州过后,
“我”要回北京念书,然后父亲再去送“我”。

师:父亲送“我”,送了“我”之后,于是“我”就把这篇文章写下来了,是这样吗?

生2:请大家看到第58页的第五自然段“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得他说话不太漂亮”,我觉得这个地方应该是贬词褒用,在说当时他自己的不懂事,所以我认为这篇文章是应该来忏悔他当年的不懂事。

生3:我觉得是因为他与父亲已经两年多没有相见了,然后他在这段时间,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父亲的背影,然后他又由背影想到了这件事,所以他就写了这篇文章。

生4:大家可以看到第61页,他是在他北来过了几年之后,他父亲给他写信说,说他大去之期不远了,然后作者呢,他触感伤怀才写了这篇文章的。

师:哦!是父亲写了一封信给我,我读到这封信,触目伤怀,看到这封信的内容,我感到很伤心,所以就提笔写这篇文章。好,这个地方,你看,我们同学找得很准的。请大家在旁边注明“写作背景”四个字。

这句话我们一起读读……

(课件显示)

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生齐读)

师:对了,同学们,我们学习啊,一定要善于从文本中提取信息——寻找信息、筛选信息。实际上,写作这篇文章的触发点就是作者父亲的这封信。

父亲这封信有什么样的神奇之处呢?父亲送“我”,给“我”买橘子是八年前。八年前发生事情的时候,“我”当时不写,这几年当中“我”也没写,为什么一看到父亲这封信“我”就写了呢?父亲这封信到底在哪个地方有神奇之处呢?(很多学生举手)好,我们请后面这位同学,不能把机会全放在前面了。

生1:就是从父亲说他“大去之期不远矣”,让作者再次体会到八年前的事情,也就是父亲的背影带给他的伤痛,然后体会到父亲浓烈的父爱,然后再触景生情,就写下了这篇文章。

师:哦,你抓的是“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什么叫“大去之期不远矣”?

生1:就是离死不远。

师:哦,离死不远。离死不远怎么就能说明是父亲爱“我”呢?

生1:因为就是作者对父亲不舍,从而想到了八年前父亲对自己的爱,然后体会到父亲的爱,触景生情写下的。

师:哦,父亲要死了,“我”就感觉到父亲的爱了,所以“我”就马上要写这篇文章了。是这个意思吗?

生1:(笑笑摇头)不是。

师:不是这个意思,是什么意思?

生1:嗯,就是……(学生回答不上来,羞涩地笑着

师:哦,心里晓得,但就是说不出来。(老师看向另一位同学)好,你把我眼睛盯着了,那好,你盯着我这一眼,我就要给你。(老师递过话筒——

生2:我认为这是因为父亲的……父亲快要去世了,而我却没……之前却年少轻狂,没有机会去珍惜自己与父亲相处的时光。

师:哦,父亲要去世了,而我以前没有珍惜,所以我现在一下感动了,是不是这个意思?

生2点头

师:嗯!好,后面还有说法呢(老师走向后排举手的学生),好,你说——

生3:就是……我认为前面他说,“我”认为当时“我自己是太聪明过分了”,那时他还认为他自己很聪明,那是他没有理解到父亲对“我”的关心;但后面他又看见父亲写来的信后,了解到父亲“大去之期不远”了,而且他的父亲在车站为他买橘子的时候,那时候父亲行走都很不方便了,而在那样的情况下还为儿子去买橘子,是对儿子非常关心的。这说明了儿子在八年以后才理解到当时父亲很疼爱他的、关心他的情怀,写下了这篇东西。

学生纷纷举手

师:好,看来这个问题有点难度。刚才几位同学回答,我觉得都还没有到位。这个问题有点挑战性。这样吧,我看还有这么多同学举手,我想把这个机会暂时放一放,好不好?

我们一起再来看看,父亲这信到底说了什么内容?请大家看,这个父亲怎么说的——“我身体平安”,大家看,平常我们亲人之间通话也会这样说,电话拿起来——“我身体好”。大家看,“我身体好”这句话说了之后紧接着一般怎么说?

(学生纷纷口头回答)

生1:但是只有一些地方不好。

生2:我认为一般情况下他说身体好以后就会说,请你们不用担心,不用关心我,我现在身体非常好。

师:对,这就是一般意义上的。一般会说是“我身体平安”,紧接着就是“哎呀!你不要担心,不要牵挂,你好好工作你的,好好学习你的”,是不是?但是父亲这里没有这么说,他怎么说的?——“膀子疼痛厉害”,膀子疼是什么病?

生:肩周炎。

师:哦,肩周炎,你家里面是学医的?(学生们都笑了)不是,你怎么知道是肩周炎呢?

生:医学常识。

师:哦,是医学常识,哎!原来我常识都不懂啊。你看,肩周炎,那注意看——“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就是什么意思呢?拿筷子,提笔有些不方便,肩周炎它确实疼的时候是这样。注意看父亲紧接着怎么说的,肩周炎,然后说了一个“大去之期不远”,肩周炎跟“大去之期不远”之间,跟要死之间关联度大不大?

纷纷回答):不大。

师:不大,确实不大。我查阅了一下医学的历史,至今为止没有一例因肩周炎而死的。大家看看,那为啥父亲还要在这里说“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父亲到底是要说自己病了,还是想说什么东西?父亲到底想说什么?(一生率先举手)好,你最先举手。(老师做手势,请这位同学回答

生:父亲的那个膀子疼痛和“大去之期”这个联系不太大。另外,我刚才通读文章后会发现,父亲是一个不太善于言表的人,他说的话都很简单,比如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可见这个父亲是一个可能在儿子面前不太会表达爱意的一个父亲。所以,我觉得他在这里是有一点想表达他对儿子一些思念了——“哎呀,你再不回来看看我,我都要挂了”。(老师、学生大笑)。

师:哦,其实他是想说:儿子,我想你了。是不是?

生:是。

师:你看,这位同学非常善于读书。她说她通读全文发现这个父亲其实不大善于表达,说的话很简单。这里也是一样,他其实想说的是“儿子,我想你了”,结果,不这样说,但是为什么要说“大约大去……”——“我要死了”,那你说,你来模拟一下,父亲如果把他原话说出来,要表达的意思说出来,他会怎么说?

生:儿子啊,我真想你啊,你快回来看看我吧,毕竟都已经过了这么久了,已经过了这个……这么久了,我也不知道还能有多少时间能够再看看你。

师:哦,他是很温和的。好,你说得很好。你看,这就是我们读文章的时候一定要细心,其实就在这个文本里面,它就告诉了我们:其实是因为父亲想儿子,惦记儿子。儿子读到这封信,就写下了这篇文章。

下面看第二个背景——故事背景。

父亲是在什么样的情形下去为我买橘子的?前面发生了些什么事情?就在这样的情形下,他去给我买橘子。(学生大多举起手来)我看很多同学都举手了,这里,我就给大家再提一个要求:请较完整地表述,要完整地表述父亲为我买橘子一事所发生的背景。完整,你认为是很完整了,请把手举高一点。(老师看向一位举手的学生)你的手举得很高,看样子,你认为你的表述是很完整的。

生1:因为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也失业,家道特别衰落;然后父亲要急忙去南京谋事来支持家业,但是就在父亲这样特别急忙要去谋事的情况下,父亲还要为了我的琐事而奔波,还为了我去买橘子,然后……

师:概括一下行不行?用你自己的话来说一说,是什么样的一种情形?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学生纷纷举手)哦,有点儿要求了啊,要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还不是读原文。好,我看谁手举得高……哦,这位,我看你个子很小但手举得高。(老师递话筒给学生

生2:我认为这个故事的背景应该是作者的父亲在那年冬天丧母了,然后又失业,他受的打击很大。但是,为了不让“我”,就是作者伤心,于是他就买些橘子,对“我”还是挺关心的,安慰我。

师:嗯,非常好。丧母、失业,双重打击,这双重打击,作者在文中用了一个词语来表现,是哪一个词语呢?

:(异口同声)祸不单行。

师:祸不单行,对,就是这样两段话(出示课件)我们把这两段连起来读读,“那年冬天”,起——

学生齐读这两段

师:非常好,你看,同学们,刚才的学习,我们在文本当中去找到作者写这一篇散文的背景;也找到父亲为我买橘子这个故事所发生的背景。父亲丧母、失业,祸不单行,“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事也交卸了”,这时候他的整个家中光景很是惨淡。“惨淡”是什么意思呢?“惨淡”……(老师看向翻书的学生说)不看注释。你说说,不看的话你觉得“惨淡”是什么意思?

生1:首先这个词语是贬义的,它的意思大概是,就是非常的凄惨。不是很好。

生2:我觉得“惨淡”放到文中可以理解为他的家庭很困难,经济拮据。

师:我们请看看,当时到底是怎么个惨淡?看看这个——

课件显示

花厅上只剩下几幅清人字画,一张竹帘。

往日的巨大古钟、朱红胆瓶、碧玉如意、板桥手迹早已进了当铺。

满院枯枝败叶……

师:请大家一起读读,把那种惨淡的感觉读出来,还要把人物经历这样惨淡的那种情形的心境读出来。我们一起读——

学生齐读

师:把后边这句再读读。“满院”起——

齐读):“满院枯枝败叶……”

范读):“满院枯枝败叶……”(声音低沉,语速放慢)再来,“满院”起——

生再齐读“满院枯枝败叶……”,注意了“满院”后面的停顿,声音压低,语速又慢了一些

师:好,当你看到这样惨淡的情景的时候,你心中有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生:从这些父亲以往的一些收藏品,可以看出其实父亲他是一个比较儒雅的人。可是他的这些现在东西全部卖了,满院的花花草草也全部凋零了,他也不去修剪,我的感觉是一种很悲凉,感觉很凄惨的一个场面。

师:哦,你心中有种悲惨、凄凉的感觉,非常好。那么身处其中的父亲丧母、失业,家中光景如此惨淡!但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他还要去送我。还送我,哪位同学来把这一段读一读——

一女生读。语速适中,情感充沛

师:嗯,读得挺好,大家把掌声送给她。(生鼓掌)写出了我当时的那番心情,这里读出了,非常好。请同学们注意,这两个词,一个是“不放心”,一个是“不要紧”。就在这样惨淡的背景下,父亲他心里想的还是 “我”,他不放心“我”一个人去,还安慰“我”——“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由此可以想见,你看,父亲在这样的背景下,这样的情形下,还关心、心里想的还是“我”,那么你觉得——这里还可以概括一个词:父亲爱我爱得,不——不怎么样?大家概括一下。

生1:不顾一切。

生2:不能自已。

师:我给大家概括一下,供参考。——不容易。父亲爱“我”是很不容易的。

四、提炼信息,把握内容

:为了理解父亲这份情感,我们继续往下看。请自读第五六段,概括一下写了什么?请用“父亲为我做了什么”来概括一下,父亲为我做了什么?

学生思考,有一生率先举手

生1:第五自然段写的是父亲给脚夫一些小费,照看行李,然后他还送“我”上车,用紫毛大衣铺好座位,然后还要告诉“我”要小心。第六自然段,父亲去买橘子,然后告诉“我”,到那边后要来信,然后他就走了。

师:好,概括一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父亲为我做什么”。好,你说——

生2:父亲为我照看行李。父亲为我挑座位。父亲为我买橘子。

师:非常好。

课件显示

父亲为我(看行李)

父亲为我(拣座位)

父亲为我(买橘子)

:父亲为我照看行李,给脚夫讲价钱,父亲为我拣座位,父亲为我买橘子。你看,在这样惨淡的背景下,父亲心里满满地装着的还是“我”呀!那倒过来,“我”该怎么办?

五、细读文本,体会情感

丧母、失业,双重打击着父亲,父亲却为我想了这么多,想得这么全,所以是很不容易的。而今,八年过去了,儿子想起这些事情,他又有怎么样的情感呢?请大家看第四步——细读文本,体会情感。

(课件显示)

四、细读文本,体会情感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体会情感最要紧的是看第一段,因为第一段往往是文本最重要的信息所在。大家看第一段的这句话里面,你觉得最能体现“我”的思想情感的是哪个词?

(学生纷纷举手)

生1:最能体现儿子的情感的应该是“最不能忘记”。他与父亲已经很多年不相见了,但是他最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这里体现了儿子对父亲的思念。

生2:我觉得是最后两个字“背影”,因为当我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想起龙应台的《目送》中写过这样一句话,她说:“人与人的缘分就是目送着他的背影消失在转角街头,就像水上的浮萍一样,各自荡开,从此天涯淡泊。”读到这里,我想起,我觉得作者应该是明白了那一句“子欲养而……”哦,“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一个背影何尝不是一片风景?!

(学生纷纷赞叹,全场响起雷鸣般掌声

师:太能干了!他不仅知道龙应台的“背影”,还能够把它背出来,并且把背出来的文字跟课文文本挂上钩来。我们同学们学语文啊,就要这样学:第一,阅读的视野要广;第二,不仅阅读了,还要把它背下来——只有背下来,才能变成自己的;第三,背下来还不够,一定要跟我们所学的文本挂上钩来,才是活学活用,大家再把掌声送给这位同学!

生再次鼓掌

:不过,这个地方最能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是另外一个……(学生思考)哪一个呢?有难度。(老师看向一个举手的学生)你找到啦?真找到啦?好,你起来说。

生3:我觉得最能表现我对父亲的情感的,可能是这个“已”字。首先,“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也就是说他与父亲不相见时间已经非常长了,也就是说这段与父亲不相见的时间在作者心中已经是相当地漫长,这就更能体现出作者对父亲的那种浓浓的思念之情。

师:浓浓的思念之情,这个“已”是“已经”。好,好吧。这样吧,我给同学们转换一下。大家把这句话能不能够用我们现在的话说一下,怎么说?(老师提示)我跟父亲怎么样?

生1:我跟父亲已经有两年没有见面了,我对他的背影是记忆最深刻的。

师:哦,“我跟父亲已经两年没有见面了,我对他的背影印象最深刻”。他换了两个词,其中有一个“不”,换成了什么?(生:“没有”)我跟父亲已经两年……没有见了,他换成了“没有”,是不是?大家请思考一下,“不”跟“没有”是不是一样的意思?

哦,对了,这个问题就有点思考价值了。这位同学知道吗?(老师走向一位同学)“不”跟“没有”有什么区别?

生1:“不”一个字,它读起来感觉让人更深刻,表示情感更深,更坚决。“没有”的话就是表示有可能还是会有来信之类的,然后“不”呢,就表示完全没有消息。

生2:我认为“没有”相当于只是一个客观的事实,而“不”更表现了一种不能相见这样一个让作者非常无奈的一个现实。

师:哦,你看,开始进一步了,这位同学非常能干。“没有”是在陈述客观的事实,而“不”则含有另外的意味,另外的什么意味呢?这意味在哪个地方呢?我们要理解这份情感要到哪里去找呢?(一生举手)好,这位同学,你说——

生3:他说是“不”和“没有”的,一个是客观上的事实,一个是主观情感。我觉得这个“不”加上去哈,强调了一种浓浓的情感,因为两年没有见了,我对父亲有一种深深的怀念与思念,跟后面“我最不能忘记的”那种回忆的情感。

师:跟这种回忆的情感刚好呼应了。是不是?好,关于理解这个“不”字,我给大家算作一个作业,能够把这个“不”字理解透的同学,可以写一篇小文章,很有意思的!

我们大家可以一起先读读最后一段,答案已经蕴含在最后一段里了。我不想说这个答案,我只想等待着同学们找到这个答案。理解这个“不”字所表现的情感。(一同学高高举手)哎呦,还没开始,有同学已经找到了,你们热情太高了,那好吧,我把这个机会再给你。

生4:我觉得这个“不相见”和最后一句话相照应,就是“我不知何时才能与他相见”。

师:哦,表明我对他的思念。她找的最后一句。请同学们把最后一段连起来,我们一起读读,一起读读最后一段。“近几年来”,起——

(学生齐读最后一段)

师:同学们读得很深情,都在寻找一个答案,这个“不”字到底要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这个,我一定要留给同学们下去思考,我一定会知道,我也固执地相信,一定有同学会写一篇很漂亮的、谈这个“不”字所表现的“我”的情感的小文章。你们写好之后,交给你们的语文老师,语文老师再转给我。我看一下,谁写得最好,我一定来找你,来跟你合影,你就是我的明星,你就是我心中的明星。大家有没有信心啊?

(齐答)有!

 

六、课时小结,强调学法

师:非常好。对今天我们的学习,大家回过头再梳理一下。读一个文本,我们应有一个基本的思路和方法: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这一个文本的基本内容,包括它的体裁,写的什么;第二个,要学会筛选信息——从文本当中找到作者是在什么情形下写的这个文本,写的这个故事;第三个,要把我们筛选到的信息跟这个文本的其它内容挂上钩来;第四个,还要抓住文本中的关键词句,去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本所表达的主要意思。同学们今后在学其它文本的时候,也可以照着这个思路做。

今天同学们表现得非常优秀,同学们的整个状态特别好。今天我们的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同学们!

下课,师生致意)

(整理:湖北省公安县教研室 黄发莲,四川师大研究生 张悦恒)

 

【附录】学生课后作业选登

        作业:就“不相见”的“不”字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写一篇小论文。

论“不”与“没有”

◎张熏柔

(四川师大附属第一实验中学八年级四班,四川成都 610066

 

“不”是一个否定词,在日常生活照,只要等他人用“不”,都会是一个十分强硬的拒绝。如:“你能借我一张纸吗?”“不,我纸也不够。”这里的回答带有一定强硬的感情色彩,有不愿意借,不可借的以为。而如果换为“没有了,我的纸也不够了”则只是客观原因上的不可以。

文章当中“不相见”中的“不”也许掺杂了作者的感情色彩。如果是“没有相见”则只是陈述一个和父亲相见与否的事实,而这里用“不相见“是由于稳重的作者与父亲上一次见面时隔已久,并且双方都为了家庭、生计而奔波,其中的不相见更多的师不能相见。有了一种作者的遗憾和无奈。

而后文结尾写道:“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说明他们父子关系曾经不太融洽。“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了我的不好……”中又表现了两年的不能相见,也让父子关系有了很大的缓解。于是“不”中又有了一层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想念,愧疚。

“她没有理我三天了”和“她不理我三天了”后者则更有难过,悲伤之情,所以“不相见”也体现作者见不到父亲的难过,伤感之情。作者在文章前后都提到了“不相见”,足以看出他并不是无意写出不相见。而是的确为了表达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想念,愧疚和伤感之情。

在写作中,我学会了也应在文章细节处进行用词琢磨。若《背影》中仅就“不”和“没有”便可以读到如此之多,文学大家的文章就更值得用几个月去读,去品,相信会有更多有益的收获。 

 

论《背影》中的“不”和“没有”

◎张钰培

(四川师大附属第一实验中学八年级四班,四川成都 610066

 

白炽灯的灯光照在我翻弄多次的语文书上,目光却久久定格在一个词上——在《背影》的第一段话中,朱自清先生为什么要用“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而并非“‘没有’相见已二年余了呢?”

查阅词典,词典上给“不”和“没有”的标准定义区分是“表示否定”和“表‘曾经’的否定”,按照词典的注释,“没有”应更能说明在过去作者与父亲有两年多没见过面,使文章更加精准。然而,朱自清先生的举动却恰恰相反,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不禁陷入深深的迷惘,如一头落网的困兽,我懊丧地再次在文章中找出路,在一行行文字的急流中,几个背影不禁涌上我的心头,他们都属于同一个主人——我的父亲。

在我的记忆中,父亲是家中最沉默的但他的角色却是必不可少的。每次我们一家三口出去逛街,走在最前面的总司父亲。那时,父亲身材魁梧,提着大包小包一言不发地走在前面,一副立地顶天的样子,没有谁能超越我的父亲,这就是那个背影给儿时的我留下的初印象。再后来,小学毕业,为了获得更好的教育,父母亲把我送到了成都,仿佛一夜之间就变了,原来我也可以有父亲的高达。每学期的开始,父亲都会亲自把我送进学校。一路上,他也不多说话,只是在到达学校后带我打点好一切,然后轻轻地挥挥手,再静静地离开。这时,我就站在栅栏里,目送着哪个背影越来越淡,最后消失在街头的拐角处——一如往常的旧衬衫,渐渐变得佝偻起来的背,还有那黑丝中悄然染上的点点星尘,在茫茫人海中都渐渐的淡出了我的视野,那么淡,淡得不起一丝波澜。我很快地擦干流下的眼泪。父亲,你可知这漫长的岁月里,短短几个月不相见让女儿有多煎熬?

恍然顿悟了,相比之下,“没有”原来是一个多么没有人情味的词。它只是冷冰冰地陈述了一个客观的事实,却无情的删去了作者写下“不”时的煎熬、无奈和深深的依恋。一篇歌颂爱的文章,是无需理会词典上的条条框框的,它要的,只是一个字的真情流露。着也许就死朱自清先生使用“‘不’相见”的原因了吧。

以上就是我以一个中学生的心理对“不”和“没有”的看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