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评孙子兵法妙论12例

 我的天堂111 2018-05-11
 


​ 

诗评孙子兵法妙论12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孙子兵法妙论12

 

孙武,(约公元前545年——公元前470年),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是东方兵学的鼻祖。被尊称为兵圣。他撰著的《孙子兵法》不仅是国际间最著名的兵学典范之书。而且在政治、经济、文化、哲学等领域被广泛运用。

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说:“中国古代大军事家孙武子书上‘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句话,是包括学习和使用两个阶段而说的,包括从认识客观实际中的发展规律,并按照这些规律去决定自己行动克服当前敌人而说的;我们不要看轻这句话。”

以下摘选《孙子兵法》中的经典论述,并分为15个方面,以便于学习领悟。

、兵经五事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政治),二曰天(天时),三曰地(地势),四曰将(将领),五曰法(制度)。道者,令民于上同意(让民众和君主的意愿一致),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危也(不存二心);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季节气候的变化);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生地还是死地);将者,智(足智多谋)、信(赏罚守信)、仁(关爱部下)、勇(勇敢果断)、严(纪律严明)也;法者,曲制(组织结构)、官道(责权划分)、主用(人员编制)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哪一方的君主是有道明君)?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将听吾计(将领听从我的计谋),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此句另一解读:“将”指自己,国君用我计则留,不用则去)。

 

用兵者,重五事。政清明,有斗志。

晓时令,知天时。明险易,重地势。

将仁勇,卒如子。分责权,严法制。

天时地利人为首,上下同欲无难事。

 

、知彼知己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能根据敌我双方兵力的多少主动采取对策者)胜,上下同欲者(全国全军上下能同仇敌忾者)胜,以虞待不虞(以有充分准备来对付毫无准备之敌)者胜,将能而君不御(主将精于权变而且君主不妄加干预)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故曰:知己知彼,百战不贻;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

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打胜仗的军队总是具备必胜条件后才交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企图侥幸取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潜心致胜之道且修明政治),故能为胜败之政(就能主宰胜败)。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战前在庙堂进行谋划),得算多也(谋算越周密,胜算把握多,取胜机会越大);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不要寄期望于敌军不会来侵犯),恃吾有以待之(而要依靠自己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而是要依靠自身有敌人不可攻破的实力)。

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必定兼顾利与害这两方面的条件),杂于利而务可信也(知有利则善用之),杂于害而患可解也(知有害则消除之)。

知吾卒之可以击(只了解自己的部队可以打),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之半也。故知兵者,动而不迷(行动不受迷惑),举而不穷(战术变化无穷)

故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

 

战事庙算先,实力谁在前。

无恃敌不来,利害察全面。

天地人兼得,从容握胜券。

 

、兵不厌诈

兵者,诡道(诡诈之术,千变万化)也。故能而示之不能(明明能胜却示敌为不能),用而示之不用(明明准备用兵却伪装不打),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敌方实力雄厚就要谨慎防备),强而避之,怒而挠之(敌易冲动发怒就设法挑逗之,使其丧失理智),卑而骄之(对谨慎之敌则诱他骄纵),佚而劳之(对安逸之敌就扰其疲惫),亲而离之(对内部团结之敌要设法离间),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用兵取胜的奥妙),不可先传也(只能随机应变,无法事先设定)。

出其所必趋,趋其所不意( 离开他们肯定要去的地方转向他们没有料到的地方)。

故善动敌者,形之(示敌以假象),敌必从之;予之(给敌少许利益为诱饵),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埋伏重兵以歼灭之)。

故兵以诈立(以诡诈多变取胜),以利动(以利益大小为行动准则),以分和为变者也(根据双方情势或分兵或集中为主要变化方式)。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掠乡分众,廓地分利(开拓疆土,分夺利益),悬权而动(权衡利弊而后行动)。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

 

出其不意,兵以诈立。

利而诱之,伏兵歼敌。

卑而骄之,促其大意。

怒而挠之,乱中获利。

 

、势险节短 

激水之疾,至于漂石(疾速的流水能冲走大石块)者,势也(是由于强势);鸷zhì鸟之疾,至于毁折者(猛禽搏击雀鸟,一举可致对方于死地),节也(是由于节奏迅猛)。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扩弩(势强如满弓待发之弩),节如发机(节短如扣动弩机一样突然)。

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就象让圆的巨石从极高极陡的山上滚下来一样),势也。

兵之情主(贵)速,乘人之不及(乘敌人措手不及的时机),由不虞之道(走敌人意料不到的道路),攻其所不戒也。

故兵贵胜,不贵久(用兵贵在速战速决,久战则不利)。

任势者(善于造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指挥作战就象转动木头和石块般得心应手)

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

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阵列如森林齐肃有序),侵掠如火(进攻如烈火之猛),不动如山,难知如阴(深藏莫辨),动如雷霆。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兵贵速胜,拖久则军队会锐气受挫),攻城则力屈(攻击力下降),

是故始如处女(始如待嫁女子那般静柔),敌人开户(诱使敌人放松戒备);后如脱兔(后如逃脱的兔子那样敏捷),敌不及拒(使得敌人措手不及)。

 

势同激流漂石,节如快扣弩机。

静如处子待闺,动如脱兔迅疾。

兵贵势险节短,击敌措手不及。

 

、不战屈兵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使敌人屈服而不依靠对垒交兵),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拔敌城邑而不依靠强攻),毁人之国而非久也(毁灭敌国而不必旷日持久),必以全争于天下(务求全胜),故兵不顿(不受损)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使敌国全部降服是上策),破国(击破敌国)次之;全军为上(使敌全军降服是上策,),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上兵伐谋(上等的用兵之道是凭借谋略取胜),其次伐交(用外交战胜敌人),其次伐兵(用武力击败敌军),其下攻城(最下策是攻敌城池);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依靠实力和谋略能不通过暴力手段就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才是最最高明的战略)。

 

百战百胜非最强,不战屈兵方为上。

兵贵伐谋杀戮,国盛军强少对抗。

 

、我专敌分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势均力敌时则设法分散之各个击破),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弱小的一方若死拼固守必被强敌俘虏)。

故形人(使敌人现形)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集中而敌分散)。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弱小)矣。

 

我强则围之,敌多应分之。

集中我优势,不若巧避之。

 

、借力于敌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不用多次征兵),粮不三载(不用多次运送军粮草料),取用于国(武器装备由国内供应),因粮于敌(从敌人那里设法夺取粮食),故军食可足也。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军队远征长途运输会导致国弱民贫)。

故智将务食于敌(在敌国就近解决粮草),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从敌国搞到一钟的粮食,就相当于从本国运来的二十钟);忌秆一石(在敌国取得饲料一石),当吾二十石。

 

远征粮草紧急,智将取用于敌。

、君不縻军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国君妨害军队的情况有三种):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束缚了将士的手脚);不知三军之事而同(干预)三军之政,则军士惑(则将士迷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不懂得用军权谋而干预军队的指挥),则军士疑(会使将士怀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则诸侯将乘隙进攻,灾难就会临头)。是谓乱军引胜(这就叫扰乱军心而导致敌人胜利)。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行,

兵之患君王妄令縻军。

 

、正合奇胜

凡战者,以正合(以正兵作正面交锋),以奇胜(用奇兵去出奇制胜)。

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示形诱敌时,最好情况是看似有形却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隐藏再深的间谍也不能探明我军虚实),智者不能谋(智慧再高超的敌手也无赖我何)。

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预见胜利不超过常人的见识),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战而后取胜,天下人都称赞),非善之善者也。

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逸),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

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哉!

先知迂直(把不利变为有理)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

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人夸他有先见之明),无勇功(无人夸他用兵神勇),故其战胜不忒(不会出现意外)。不忒者,其所措必胜(是因为他们作战的措施建立在必胜的基础上),胜已败者也(是战胜了在气势上已失败了的敌人)。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而不放过使敌人失败的机会)。

 

兵之极于无形,战以正合奇胜。

五声之变多音,五色之变缤纷。

惟求保己却敌,无意智勇之名。

 

、避实击虚

夫兵形(兵的性态)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水根据地势来决定流向),兵因敌而制胜(军队根据敌情来决定制胜的方略)。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叫做用兵如神)。

军争(两军争夺取胜有利条件)之难者,以迂为直(将弯道变成直道),以患为利(把不利变为有利)。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以利诱敌,使其行动盲目),后人发,先人至(

敌人后出动,却先抵达争夺要地),此知迂直之计者也(这才是是掌握迂直之计要领)。

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如何)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多么微妙呀),至于无形(微妙到不见形迹);神乎神乎(多么神奇呀),至于无声(神奇到无声无息),故能为敌之司命(就能主宰敌人的命运)。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敌)不可及也。

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至中午)气惰,暮气归。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趁敌士气衰竭时才发起猛攻),此治气者也(这就是正确运用士气的原则)。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懂得如何强己军之力以困敌人之力)。无邀正正之旗(不去迎击队伍整齐之敌),无击堂堂之陈(不去进攻实力强大之敌),此治变者也(懂得在战场上随机应变)。

途有所不由(有的道路不要通过),军有所不击(有的敌军不宜攻击),城有所不攻(有的城邑不应攻取),地有所不争(有些土地可不去争夺),君命有所不受(君主的命令也可不听从)。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占据高地之敌勿作仰攻),背丘勿逆(背靠丘陵之敌不应正面攻击),佯北勿从(装败之敌不要追赶),锐卒(强敌)勿攻,饵兵勿食(诱饵之敌不能贪食),归师勿遏(对退归本土之敌不要阻截),围师遗阙(对被围敌军要预留缺口),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后发先至以迂为直,高陵勿向佯北勿驱。

途有不由军有不击,以治待乱避实击虚。

 

十一、爱而能令

视卒如婴儿,故可以与之赴深溪(士卒就可以同他共患难);视卒如爱子(爱兵如子),故可与之俱死。厚而不能使(厚待士兵却不能使用),爱而不能令(溺爱士兵却不能指挥),乱而不能治(士兵违法而不能惩治),譬若骄子(就如同骄惯了的子女),不可用也(是无法用来与敌作战的)。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使民众与国君同心同德),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投之亡地(把士卒投入危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只有决一死战夺取胜利)。

 

将贵仁勇视卒如子,爱而能令乱而能治。

投之死地破釜沉舟,上下同心能共生死。

 

十二、明君重间

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出兵必胜),成功出于众者(所以功业超越群);先知也(在于能预知敌情)。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简单地以往事作类比),不可验于度(不能凭主观臆断),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必须从熟悉敌情的人的口中获取情报)。

故用间有五:有因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五间俱起,莫知其道(使敌人无从捉摸我用间的规律),是谓神纪(这是使用间谍的神妙之处),人君之宝也(是国君克敌制胜的法宝)。 

五间之事,主必知之,知之必在于反间(了解情况的目的在于使用反间),故反间不可不厚也(故对反间不可不给予优厚的待遇)。

昔殷之兴也,伊挚在夏(在于重用了在夏朝为臣的伊挚);周之兴也,吕牙在殷(周武王重用了了解商朝情况的吕牙)。故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关键),三军之所恃而动也(整个军队都要依靠间谍提供的敌情来决定军事行动)。

 

明君贤将重用间,知敌之情是关键。

五间俱起君之宝,伊挚吕牙范在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