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摄政还政·六辞升迁·君臣共理

 江山携手 2018-05-11
摄政还政·六辞升迁·君臣共理 伊尹、富弼、司马迁、范仲淹画像  (图源网络)

摄政还政·六辞升迁·君臣共理
——读《资政史鉴》笔记之三
微博碎录(220)


小序

       《资政史鉴》由人民出版社于1998年隆重推出,取材于中华五千年经典史籍,分为政、谋略、用人、理财、治事、革新、修身、处世、清廉、教训共10卷本。此书探寻古代圣贤先哲治国方略,总结历史上治国安民的经验和教训,古为今用,为当代从政借鉴。笔者试图通读此书,并不揣浅陋以微博形式写些心得,与博友共同学习。


《治事卷·顾全大局篇·国事为重》前言

       古往今来,凡治理国事、政务者,务必懂得顾全大局、国事为重。古代的思想家、政治家和从政者,在考虑和治理国事政务时,大都以国家长治久安和帝王君主意志摆在首位。“既知一时之权,又知万世之利”,能以长远的战略眼光来审视政务的利弊得失,以国家利益和社稷安定为治事的出发点与立足点而竭忠尽智。 


伊尹与周公:摄政还政
1月16日  23:16 
       商朝名臣伊尹,不忌“专权自恣”之虞,将昏乱暴虐的太甲帝放逐桐宫,自行代摄国政。三年后,太甲悔过自责,回心向善,伊尹立即迎太甲回宫,交还政权。西周初年,周公因成王年少,不顾流言,毅然登上王位摄行国政。成王长大可行国政后,周公很快就将政权交还成王。这些以国事为重的忠义之举,彪炳千秋。——读《史记·殷本纪》《史记·鲁周公世家》札记


       注:伊尹,古代商朝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善于烹饪被汤看中,辅佐商汤王建立商朝。创立“五味调和说”与“火候论”。参与灭夏战争的策划、准备与实施。代表作有《汝鸠》、《汤誓》、《伊训》。
       注:周公,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教育家,被尊为儒学奠基人。周公曾先后辅助周武王灭商、周成王治国。武王死后,成王年幼,由他摄政当国。平定三监之乱后,大行封建,营建成周,制礼作乐,还政成王,在巩固与发展周朝统治上起了关键作用,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鲍叔牙:知人让贤
1月19日  22:48 
       齐桓公即位后,急需贤臣辅佐国政,想让鲍叔牙任相。然而,鲍叔牙却诚恳地极力推荐管仲,说道:“若必治国家者,则管夷吾乎?”他摆出了自己不及管仲的五个方面,又劝说齐桓公不计当年管仲的一箭之仇,以隆重的仪式迎拜管仲任相。此后,鲍叔牙“以身下之”。其以国事为重,知人让贤的博大胸怀万世景仰。——读《史记·管晏列传》札记


       注:鲍叔牙,春秋时期齐国大夫。早年协助公子小白(后来的齐桓公)夺得国君之位,并推荐管仲为相,与管仲相齐,辅佐齐桓公成为霸主。


司马迁:忍辱著书
1月22日  23:00 
       一代文史大师司马迁,突遭横祸,被处以宫刑,受尽耻辱。但他强忍常人难以承受的巨大精神创伤,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史记》这部不朽名著。他在《报任安书》中列举周文王、孔子、左丘明、孙膑等先贤发愤著述的事迹,抒发了自己即使受极刑,也要“隐忍苟活”,实现梦想的坚毅情怀。今天读来仍然感人至深。——读司马迁《报任安书》札记 


       注:司马迁,西汉时期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所著《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他用一生的精力、艰苦的劳动,并忍受了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拿整个生命写成的一部永远闪耀着光辉的伟大著作——《史记》。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长孙皇后与马皇后:深明大义
1月25日  23:45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著名的贤后——唐太宗的长孙皇后与明太祖的马皇后,她们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以自己的贤淑与智慧支持丈夫,是他们的贤内助。更难能可贵的是,她们在临终前,都诚恳地劝阻为她们遍求名医、举行祷祀;都情深意切地劝谏丈夫“求贤纳谏,慎终如始”;都真心要求“子孙皆贤,臣民得所”。 ——读《旧唐书·太宗文德皇后长孙氏》《明史·高皇后传》札记


       注:文德皇后长孙氏,长安人,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之女,唐朝宰相长孙无忌同母妹,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
       注:明太祖孝慈高皇后马氏,安徽宿州人,滁阳王郭子兴养女,明太祖朱元璋原配妻子。


富弼:六辞升迁
1月26日  23:31 
       庆历二年,北辽向宋朝索要境地。宋仁宗遍选与辽谈判使者,但朝廷人人畏惧不敢出行。大臣富弼不惧危险,万死不辞出使北辽。朝廷以报富弼授予他枢密直学士职位,然而,富弼说:“国家有急,惟命是从”,坚决不予接受。此后,富弼又多次坚辞朝廷升迁决定。富弼恐误国事,不图一时虚名的行为,至今传为佳话。——读《续资治通鉴》札记


       注:富弼,北宋大臣,封郑国公。他多次出使辽国,助宋朝撬开辽夏同盟,使宋、辽、西夏三足鼎立的格局逐渐稳定下来。


范仲淹:君臣共理
1月31日  21:42 
       宋仁宗庆历年间,时任参知政事的范仲淹劝皇帝,勿将一名犯法但罪不至死的官员处死。他说:否则随意超越法律,恐怕将来会任意放手施刑。有史家为此评曰:“大臣之以道格君,必须防其渐若此。”范仲淹以国事为重,从“道”的高度认识到君臣的职责和相互关系,他的君臣“共理天下”的理论,影响极为深远。——读明·陆树声《耄余杂识》札记 


     注:范仲淹,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世称“范文正公”。范仲淹文学素养很高,写有著名的《岳阳楼记》,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注:《耄余杂识》作者为陆树声,宋神宗时拜为礼部尚书。他的以古人杂事议论,杂以佛老之学,议论精警深刻,颇足醒世厉俗。
 
 
 
 
相关博文链接  微博碎录(21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