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杂粮馒头的制作工艺研究

 食品研究资料室 2018-05-12

摘 要:本文采用感官评定和理化指标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保证馒头的色香味形等感官品质和质构特性的基础上,确定杂粮的合理添加量、杂粮馒头的制作工艺,对杂粮馒头的研发与生产具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杂粮馒头;制作工艺;营养

馒头是我国尤其是北方人民的传统主食食品,由我国人民发明、发展的一类发酵面团汽蒸食品。目前,在北方用于馒头制作的小麦粉占面粉总用量的70%左右,这些以小麦粉为主要原料的传统馒头存在淀粉消化率快、餐后血糖指数高等不足,不适合糖尿病患者、肥胖者等特殊人群食用。由于杂粮改善了馒头品质、增强了馒头的弹性和口感,还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及膳食纤维,在推崇健康饮食的今天,相较于普通的白面馒头,人们更倾向于有保健功能的杂粮馒头。尽管杂粮营养物质含量丰富,但在馒头的制作中,杂粮添加量并不是越多越好。杂粮添加太多会影响馒头的口感及外观,且杂粮一般缺少小麦粉中的面筋蛋白,影响了馒头成品的质构特性,因此也限制了其在馒头中的应用。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原料及试剂

小麦粉、燕麦粉、荞麦粉、安琪活性干酵母等均采购于超市。

面包发酵箱(SCVE-5C+1S+P型)、40目标准筛、HH-4数显恒温水浴锅、SHA-C数显水浴恒温振荡器TDZ4-WS低速离心机、FA2004型分析天平。

1.2 试验方法

1.2.1 馒头的制作

按照杂粮馒头配方表,参照文献方法经过二次发酵制作馒头。

1.2.2 感官评价

经试验前培训筛选五人组成评分小组在饭前或饭后2 h内按小麦/杂粮馒头的感官评价表(表2),对馒头的外观质地、内部质地结构和食用品质进行评价,最终评分取五组数据的平均值。

1.2.3 质构的测定

将蒸制好的馒头冷却1 h后切片,每个样品先切除两端(边角料),再切出12.5 mm厚馒头片作为测试样品,每种馒头样品为4片。采用质构仪TPA模式。探头:P/36R压盘式探头,压力测定,压缩比60%,测前速度3.0 mm/s,测中速度5.0 mm/s,测后速度3.0 mm/s。测定指标包括:硬度(Hardness)、弹性(Springiness)、黏聚性(Cohesiveness)、胶着性(Gumminess)、咀嚼性(Chewiness)、复原性(Resilnce)。

1.2.4 统计方法

采用Microsoft Excel和Microsoft Word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酵母添加量

通过酵母添加量实验得出,酵母添加量为1%时的馒头感官评价比酵母添加量为0.8%时的馒头要高,见表2。主要差别在馒头的结构上,酵母添加量为1%时馒头的剖面气孔大小较均匀,酵母添加量为0.8%时馒头的剖面气孔大小不均匀,空穴和碎渣较多且质地粗糙。可能是由于酵母添加量为0.8%时面团发酵不足造成馒头的质地粗糙。图1中图1a和图1b分别为酵母添加量为1%和0.8%时馒头的剖面图。

2.2 一次发酵时间试验

通过对一次发酵时间的研究发现,第一次发酵时间为40 min的馒头比60 min的馒头总体得分要高,第一次发酵时间为60 min的馒头在气味和风味上的得分较低,韧性和黏性均不如第一次发酵40 min的馒头,且馒头吃起来有酸味,影响口感。可能是由于面团发酵时间太长,面团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有机酸积累过多导致产生了酸味。

表1 小麦/杂粮馒头感官评价表

表2 各工艺参数对馒头感官评分的影响

图1 不同酵母添加量下的馒头剖面图

2.3 第二次发酵时间

通过对第二次发酵时间实验得出,第二次发酵时间15 min比第二次发酵20 min的馒头总体得分要高,第二次发酵时间20 min的馒头表面凹陷和气泡较多,在外观形状上得分较低。由表2(第二次发酵时间对馒头的影响感官评分结果表)、馒头外观可得出第二次发酵时间15 min的馒头口感较佳。这可能是由于馒头胚在二次发酵过程中发酵时过长,馒头成型时发酵得过于蓬松。

2.4 蒸制时间

通过蒸制时间的研究发现,蒸制20 min的馒头比蒸制15 min的馒头总体得分要高,主要是韧性和黏性上差距较大,蒸制20 min的馒头韧性和黏性均比蒸制15 min的馒头要好,蒸制15 min的馒头有按压回弹不明显,无法恢复原状的情况,吃起来也比较黏牙。由表2(蒸制时间对馒头的影响感官评分结果表)可得蒸制时间20 min的馒头口感较佳。原因可能是蒸制15 min的馒头,内部并未熟透,所以感官评价时会有黏牙的口感。

2.5 杂粮馒头最佳比例的确定

2.5.1 荞麦馒头的感官评价与质构特性

由表3和表4可知随着荞麦粉的添加,馒头的硬度、胶着性和咀嚼性逐渐增大,但弹性、黏聚性和复原性逐渐降低,这是由于荞麦的胶乳稀释了面筋蛋白,同时阻碍面筋网络结构的形成,使得馒头的弹性、黏聚性下降。综合感官评分与质构特性确定最佳比例为20%。

表3 荞麦馒头的感官评价

表4 荞麦馒头的质构特性参数

2.5.2 燕麦馒头的感官评价和质构特性

由表5和表6可知,随着燕麦添加量的增多,馒头的柔软性逐渐降低,硬度呈升高趋势,弹性呈下降趋势,黏聚性的总体差别不大,胶着性咀嚼性呈升高趋势,复原性降低。黏聚性复原性和馒头的品质呈正相关,数值越高馒头吃起来越有劲道、爽口不粘牙。通过多重比较,25%的馒头营养成分更全面。胶着性咀嚼性与馒头品质呈负相关,数值越大,馒头越硬,缺乏弹性和绵软,不爽口,25%的馒头胶着性咀嚼性较好。

表5 燕麦馒头的感官评价表

表6 燕麦馒头的质构特性参数

3 结论

综合考虑馒头的质构特性和感官评价,确定酵母添加量为1%、、第一次发酵40 min、第二次发酵15 min、蒸制20 min时的馒头感官评价分较高;燕麦、荞麦的添加量依次为25%、20%时,馒头的口感适中,易于被消费者接受。将杂粮粉添加到主食馒头中,抗性淀粉增加,可以改善糖尿病患者的饮食结构,控制血糖和血脂水平;而健康人群长期食用可以预防心脑血管等慢性疾病的产生,这一方面有待进一步研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