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付出型人格女强人:对不起,没人要求你做圣母!

 做内心强大的人 2018-05-12


她是一个非常能干又独立的女性。


婚前曾经有个感情很好的外国男友,因父亲反对,嫁了一个父亲觉得还不错的小伙子。婚后,老公想换苹果手机,她借钱买;老公想买衣服买鞋,即使超出消费能力,她也绝不含糊地给他买。


怀孕后,她发现丈夫反复出轨,并有家暴行为,忍无可忍在怀孕4-5个月的时候领了离婚证。


“我很缺爱,很渴望被爱,但是从父亲到丈夫,都从没有一个男人让我依靠,我一步一步逼自己做女强人。”


离婚后,一个人带娃没帮手,开的店也没能好好经营,生意渐渐做不下去了。这时,家里房子拆迁需要钱,她就找人借了给妈妈,再一点点从工资里抵扣。


春节,带父母去云南旅游,妈妈买了一个玉手镯,一个银手镯,给她儿子选了个玉观音,一个玉貔貅,一起花了三万多。


虽然从经济上感觉到了很大压力,但她说:


“父母是无法选择的,我只想尽我所能让我身边的人都开心快乐。他们开心,我就开心。”


 “我觉得支撑我的是父母和孩子,他们是我的责任,我必须为他们努力,不然他们就可怜了。”

 

“我也经常感到脆弱无助,可是我都不愿说出来,我是一个有苦不愿说的人。”


看到昨天这篇真人实录《真人实录丨怀孕后,丈夫出轨家暴,硬是把我逼成了女强人》,能感觉到她的善良,责任心也很强。但同时,看见她那么累,又觉得很心疼她。

生活中总会有一些像这样的人,在他(她)们看来,很多事情的优先级都高于自己的身心健康,结果支持了所有人,却让自己崩溃。


心理学家把这些始终把友善待人作为唯一行为准则并因此受尽委屈的人称为“付出型人格”。


简单来说,付出型人格就是爱心泛滥,不管对方是否接受,自己是否能承受,都把自己的爱心送出去。试图用自己的真心和爱去拯救对方,实现自我精神的满足。付出情结在情感关系中最直接的表达方式就是无止境的付出,甚至失去自我。


这种类型的人大部分容易成长于两种家庭:


一种是家庭经济条件好,但家人之间缺乏平等的沟通和关怀。Ta习惯于通过自己拥有的东西去换取得不到的情感沟通。

一种是童年生活环境较差,冲突不断,ta渴望呵护ta想要呵护的人,通过牺牲自己去换取自己需要的。


芊芊,属于后一类,爸爸强势,妈妈懦弱,ta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得到父亲的肯定。父亲对母亲的欺压,让芊芊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成年之后,一方面她想逃离父亲的控制,另外一方面,却认为自己有责任充当母亲苦难的拯救者,所以,一次次选择了回到家,去完成自己的使命。

付出型人格也是有积极意义的。生活在这种人周边的人会觉得这个人心肠软、善良、热情,他自己也会通过帮助他人在某种程度上感觉自己是一个非常不错的人。但另外一面,我们也需要看到这么做隐藏的一些弊病。

 

忽视自身需求,容易丧失内在力量

 

在我们的身边,很容易碰到这种人,他们会自己主动的干很多事情,但令人奇怪的是,并没有多少人是心甘情愿享受这么做的,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这类人在为其他人掏心掏肺的同时,会伴随很多怨言:

“你连内裤都要我洗,你还能干什么?”

“这么大一家人都要我操心,你们有谁感恩过我?”


可是,你一旦不要他做这件事情,让他们休息,内心又会不安:

“为什么以前让我做的现在喊都不喊我,是不是有什么意见?”


做家务,有些人把地板擦亮,做顿好吃的,就特别开心,感觉在为一家人做与爱有关的事情,整个人是享受的。家人和孩子们都能感到爱意。


可如果只是怀着不想做的心态去做这些家务,丝毫没有享受的心而勉为其难,天长日久,你变成一个唠叨的人,孩子和家人都会讨厌这点,更别说会感激。


从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到,芊芊自己并非没有需求,她认为老公消费不合理,认为家人不应该花钱太随便,可是她没有表达自己的意见(“我是一个有苦不愿说”的人),或者是拒绝对方,而是选择了一面内心不认可,一面又按照对方的要求去花钱。


如此的结果在于,长期忽视自己的内在需求(“他们开心,我就开心”),一直将自己的精力放在服务他人身上,而又并不能享受于此,渐渐地,自己感觉身心疲惫(“我也经常感到脆弱无力”),心力不足,甚至会产生较为严重的疾病。

 

剥夺了他人的体验需求


每个人,在生活当中,都有ta自己的课题需要去破解和完成,如果他人代劳,短期内能够侥幸过关,然而,因为缺乏了ta要体验的比如失败、克服困难、纠结痛苦等等,可能还会碰到同样的课题。所以有的时候,你过于热心地帮助了他人,看起来你很善良,也很值得称赞,但如果从更高层面来看,或许反而是干了件糟糕的事情。


这种关系,非常容易出现在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当中,也容易出现在成年子女和年迈的父母之间。芊芊的妈妈没有看到,她女儿一个人带孩子,经济负担很重,一旦有需求就找女儿开口(或许习惯了这种模式)。


芊芊觉得“我必须为他们努力,不然他们就可怜了。”但实际上,就算是父母已经年迈,他们仍然有成长和体验的需求,对他们来说,如何转变自己的心态,更好地寻求新家庭模式(女儿重新回归娘家)各个角色之间的平衡和和谐相处,显得非常重要。但如果女儿通过委屈自己去延续以往的消费模式,父母就很难有这种成长。

 

往往迎来事与愿违的结果


在两性关系中,我们可能经常会发现,被离开的往往是那个看起来又贤惠又能干的“糟糠之妻”。


芊芊的婚后生活来看,她对丈夫不可谓不好,丈夫想买苹果手机,她即便手上没钱,仍然刷信用卡去满足他。丈夫买衣服鞋子都挑贵的选,她也借钱满足。


按照常理来说,丈夫自己应该去努力赚钱养家,满足自己的消费需求,同时还要承担家庭的一部分消费支出,然而,他没有这么做,妻子不仅容忍了这点,还在超出承受能力的情况下借钱为先生买东西。


时间长了,他习惯了伸手向妻子要,而妻子,也成了那个辛辛苦苦养家的人。然而,丈夫并没有因此心生感激,反而是选择了出轨。


很多有付出心的人,并不是没有需求,他们往往通过无尽的付出期望换取情感上的回报,实现关系上的依赖与被依赖的关系,但是对不起,往往会失望的。


人往往是越付出越珍惜,而不是越得到越感恩。何况,依赖别人的人,自己也有需要寻找自我价值的一天。这个时候,就容易选择远离这种关系,打破这种平衡。

如果您刚好是一个这样类型的人,那么,我们有哪些可以尝试的方向,以图过得更为舒适一些呢?


  • 你完全有权利表达自己的感受、意见和主张


最近热播的韩剧《经常请客吃饭的漂亮姐姐》面对上司的性骚扰,一开始是忍气吞声的,自己很委屈,随着男朋友的鼓励,她开始勇敢地对上司发飙,狠狠地拒绝对方的无礼要求,并且和同事一起收集证据,渐渐地赢得了应该有的尊重,也展现出女主越来越迷人的一面。


与其一边抱怨一边服务他人,还不如勇敢地说“对不起,我现在状态不好,不想做这件事情”。事实上,因为你害怕失去对方对你的爱和依赖,害怕对方不喜欢你,转而选择隐藏自己的需求和不满,但是,如果不表达出来,对方真的有可能不理解你,也习惯了你这种表面上任劳任怨的模式,根本不知道你内心里翻江倒海,早把他骂了成百上千回。


换个角度说,如果是完全经不起拒绝的关系,对你来说,不要也罢。


  • 你有权利把自己放在首位


各种教导都会告诉你要“先人后己”,要行善,这当然没有错。但同时我们常常听说一句话,“好人不长命”。为什么呢?不是说我们不鼓励行善,而是,记得在服务他人的时候,首先要真正看见自己的需求,让自己开开心心地,享受地去为他人服务。依据自己的承受力、状态去开开心心地做这件事情。


累了,就休息,超出自己能力了,就改变方法或者是放弃。在这种状态下,自己本身才会得到滋养。自己活开心了,就能让身边人开心。


  • 真实的你比委曲求全的你更有力量


出现付出情结的人,习惯性地用自己拥有的东西去换取得不到的情感沟通。抑或是以牺牲自己的方式来换取对方的回报,但往往自己什么也得不到。也就是在与他人关系的互动中,往往选择了隐藏自己的需求,委曲求全去迎合别人。


然而,就像孩子们或许对精美的食物、整洁的环境要求没那么高,他们更在乎的是爸爸妈妈的脸色一样,那种把自己整舒服了,能够真实地表达自己的人,才能真正地滋养到身边人。

 

其实付出心所指向的特点我们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探讨这些更深层的意义在于,我们可能需要通过各种关系去学习,如何做一个真实有力量的人,不是做一个委曲求全,压抑自己的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