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曾国藩为什么多次拒绝造反?就因为有他们几个人的存在

 寡欲自然清 2018-05-12

1864年7月19日,这一天太平天国都城沦陷,这一天太平天国运动也宣告失败。曾国藩带领着湘军终于取得了胜利,而在此之前很多人都已经预算出了结果,也有野心家劝曾国藩造反,一举灭掉清朝光复我汉家江山。但是曾国藩为什么多次都拒绝了造反?影响曾国藩造反的因素都有哪些?他要是造反能不能成功?

当时曾国藩身兼两江总督、钦差大臣,手握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等地的军权,在诸多封疆大吏中曾国藩绝对是首屈一指的人物。更何况天下八大总督其中三位都和曾国藩有关系,而且曾国藩带领的湘军也是威震一时。可以说此时的曾国藩跺跺脚,大清也要颤一颤。

左宗棠曾经劝过曾国藩造反,给他一封迷信上面写着:“神所凭依,将在德矣。鼎之轻重,似可问焉!”前面一句你可以不看,但后面一句造反意十足。但是曾国藩却回一句“鼎之轻重,未可问焉!”虽然只改了一字,但是意义却截然相反。而且胡林翼和彭玉麟两人都劝曾国藩割据东南半壁江山,之后伺机光复汉家江山。当时可以说能劝的都劝了,就差来一个黄袍加身了。但是曾国藩却都拒绝了,因为曾国藩深知如果造反那就是死。

在湘军攻下天京之前,慈禧就开始部署掣肘曾国藩的机会了。首先慈禧破格提拔左宗棠,还有就是扶持李鸿章,虽然李鸿章是曾国藩的学生,但是李鸿章更在意的是自己的名声。左宗棠是闽浙总督手握楚军,而李鸿章也同样手握淮军。这两人就能让曾国藩思量思量,更别说慈禧的其他部署了。

不但有他俩人掣肘曾国藩,在天京城被攻破前钦差大臣官文率兵驻扎在武昌,僧格林沁在湖北、安徽一带布防。此时的曾国藩已经陷入到包围圈中,一旦造反就容易造成十面埋伏的局面。这些是外在的因素,其湘军内部的因素也不容小觑。

后期的湘军并不再是铁板一块,反而山头林立,真正能跟着他拼命的也就是曾国荃那一部分人。巡抚们也都不听他的,沈葆桢克扣湘军的厘金就是最好的例子。沈葆桢都不听他的,那骆秉章那种人更不要提了。

最主要的是湘军军心散了,原本湘军都是一穷二白的老百姓,为了一口吃的参军。但是随着四处征战,湘军们或多或少都得到了一些战利品,有的都已经置办好家当了,就等着战争结束后回家过着两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安逸生活。湘军的一些头目更是不用说了,他们想的是如何捞钱,如何享受生活。曾经的湘军一去不复返,就连曾国藩都感叹湘军暮气日盛。

此时造反风险太大,清廷也没到腐朽不堪的地步,看情况还有一段时间的活头,而且慈禧、李鸿章、左宗棠等人也都在多方掣肘着他,于是曾国藩就选择了功成身退。让自己弟弟曾国荃回老家,自己上书朝廷裁剪湘军。虽然曾国藩没有起兵光复汉家的江山,但是他避免了战乱再次发生,避免百姓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图片来源于网络,文章系作者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