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工昔有分三品 乐雅今非囿五音

 文山书院 2018-05-12

624

书工昔有分三品

乐雅今非囿五音


        制约甲骨文书法繁荣或因三个主要因素,一是可识读的文字相对较少,此 “文”不足以载“道”;二是受众面窄,会影响传播及传播效果;三是契刻文字缺乏书法应有的法度,随意性较强,对于书写甲骨文用笔是表现出刀痕还是表现笔意,书法界还没有共识。因此,甲骨文逐步会淡出书法的舞台。或者说甲骨文书法会在一个极小的圈子里交流,甚至自娱自乐,从传播的角度看,甲骨文书法或被边缘化。


        可识读的甲骨文字相对较少,此 “文”不足以载“道”


        清末,20世纪初先后出现了王懿荣、刘鹗、董作宾、罗振玉、唐兰等甲骨文专家。后经多次发掘,累计出土甲骨、兽骨15万片(其中民国流落国外数万片),内容有4500多个单字,已经识别的约1500字。而甲骨文的许多文字部分保留了原始图画特点的痕迹。


罗振玉甲骨文书法:左樽右宜,凤来燕喜;甘雨和风,岁其乐康。从对联的角度看也不完全对仗合辙


        为了扩大甲骨文的影响,最早的甲骨文专家研究,如罗振玉、董作宾等成为了甲骨文进入书法领域的开拓者。他们将可以识读的甲骨文编成联句,并集为几本小册,这些小册子成为甲骨文的传播和甲骨文书法的最早实践。


        正是因为可识读的甲骨文字相对较少,这些小册子所编成的联句佶屈聱牙,晦涩难懂。虽然在“罗王”之后百年间陆续识读出不少甲骨文,但这已经识读的1000余字,还不足以表达现在惯常所要陈述的语言,所以说,此 “文”不足以载“道”。现报刊媒体常用字在3000个左右。


       进入书法领域的甲骨文字,受众面窄,影响传播及传播效果


        甲骨文字的研究本来人就非常少,而进入书法领域后,甲骨文字受众面窄,其影响传播及传播效果极其有限。在罗振玉之后也有许多人,如丁辅之、潘主兰在甲骨文书法上作了一些探索。


董作宾甲骨文书法,作品中有释文


        但是,百年后的今天,甲骨文书法,在个人书写风格迥异的基础上,还没有形成流派。因为流派的形成,需要有“量”的基础,没有一定的数量,“充其量”只是个人行为。黄牧甫之所以成为“黟山派”篆刻的开山祖师,还在于其后广东一大批篆刻家的涌现,风格接近,审美趋同,后继有人。


         简帛书法或是因为有广泛的运用基础,其生命力远远超出秦篆,当秦篆成为一种“死亡的文字”后,简帛书法与八分书合流,成为汉隶,这正是说明受众的多寡直接影响传播效果。所以,甲骨文研究的最主要的任务不是进入书法的领域,而识读本身。其文化价值最重要的也是识读而不是再表现其形式美。


丁辅之甲骨文书法:君子比德于玉;贞士安义若山


         契刻文字缺乏书法应有的法度,随意性较强,对于书写甲骨文用笔是表现出刀痕还是表现笔意,书法界还没有共识


        从现存的甲骨文书法作品来看,罗振玉中锋用笔,有金文笔意,以画甲骨文字形准确为主,兼有小篆的工整对称性特点,文字大小布局较统一。董作宾因为见过甲骨文的朱笔,其作用朱砂书写居多,这还不是主要特质,董作宾最大的特点,就是在甲骨文书法中是出锋的用笔,而且比较圆润。丁辅之的甲骨文书法中采用了小篆结体,但用笔有些类似于铁线篆,但转折多类似甲骨文刀刻,与董作宾的圆润形成极大的反差。潘主兰“用笔如刀”,就是其墨迹如刀刻之形,此特点要求笔有速度,慢之则线条缺乏流畅与尖峰,快则似刀刻。还有很多人,在甲骨文书法中融入了形象图画的成分,也有很多人,在甲骨文书法中大量使用“枯笔”。


        甲骨文是契刻文字,还缺乏书法应有的法度,随意性较强,对于甲骨文用笔,你不表现出刀刻痕,又不像契刻文字;表现出刀刻痕,又不能表现出笔法,没有笔法哪来书法?


潘主兰甲骨文书法:书工昔有分三品;乐雅今非囿五音


        上述种种探索,或因为受众狭窄,应之者少;或因为风格过于牵强,不被大家认同,趋附者少。从传播的角度看,说甲骨文淡出书法的大舞台或言之过早,而被边缘化是肯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