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心理学看人工智能之一:火红的人工智能

 我本无我O 2018-05-12

本系列三篇文章将从“人”的心理活动的这个视角来观察、审视机器的智能,我们将以“人”对自身的认识和体验的方式来感性的理解机器的智能,我们也在思考人工智能是否是生命的新的演化形态。   


     

乐学微课堂:撒播知识的种子,让思想自由飞翔。

本文是乐学微课堂2018年5月推送的第1篇干货,约1700字


这几年,人工智能一下在学术界、产业界火爆起来,机器学习,特别是深度学习,就像机器的演进过程中的一次基因脱变,正在极大加速机器由低级智能向高级智能的演进,这种演进也正深刻而又普遍的影响着社会的各行各业以及普通人的生活,同时引发人们重新思考“人”与“机器”的关系以及“生命”的形态和定义。有两种主流的声音形成了鲜明的对立和碰撞,有人极力的赞成和推动,有人极力担忧与反对。

 

在这里我们不打算陷入到这种争论之中,也不打算讨论人工智的发展历程,也不打算谈人工智能各种纷繁复杂的应用,更也不打算谈论机器学习中层出不穷的复杂的数学原理、模型、算法。

 

这里,我们将从“人”的心理活动的这个视角来观察、审视机器的智能,我们将以“人”对自身的认识和体验的方式来感性的理解机器的智能,即人工智能。 


在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但有一点是或许是可以共识的,从本质上讲,人工智能是一帮科学家和工程科技人员让机器在物理结构上或功能上模拟人,模拟你我这样的生物体的心理活动,让机器(包括计算机软件)满足个人和社会的某种需求。

 

狭义上讲,人工智能就是机器的类似人一样的智力活动,而现在媒体上提到的人工智能,更多的是具备深度学习的机器智力及其应用

 

广义上讲,就是让机器拥有类似一样的精神活动。因此,我们不妨追本溯源,从审视我们自身的精神活动的角度来审视机器的“智能”


人类的演进过程中,人除了不断的在探索和认识我们周围的自然、宇宙,这就产生了各种自然科学

 

人还在不断的探索和认知由“人”组成的群体活动,即人类社会活动,这就生产了各种社会科学

 

更重要的人还在不断探索和认识我们自身,包括我们的生理、身体还有我们的心理活动,并试图制造各种机器来模拟人的身体和心理活动,计算机就是这样的一种具有计算能力的机器,人类用它来模拟计算和思维过程。

 

计算机在模拟人的思维过程一直有两种主要的思路和线路:

 

功能上、自顶向下的模拟:

 

所谓功能,就是人所表现出来的外显的能力,如果机器具备了与“人”类似的能力,就说明机器具备了人一样的功能,在人类对自身的大脑和心理活动还不甚了解的情况下,这确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和方法。

 

主流的计算机技术,包括我们的电脑、手机和各种应用软件,就采用的这种思路。机器通过各种预定义的符号和逻辑推理来模拟的各种复杂的思维过程。

 

结构上、自底向上的模拟:

 

所谓结构,就是人脑的物理构成,即神经系统。人所有的心理活动和表现出来的能力,都是大脑神经活动,目前火热的深度学习就是通过计算机来模拟的人脑的生理基础:神经系统网络的学习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推演出各种更高级的思维活动。

 

这得益于生理学对人自身神经系统深刻的认识和心理学特别是认知心理学对人自身心理活动的认识。当然科学家对人的认知过程还没有完全搞清楚,于是便有了各种各样的深度学习的数学模型和算法

 

当然,除了通过计算机或机器来模拟人外,还有第三条思路和路线,即科学家在生理上直接创造一个新的“人”,克隆人和基因改造正是这样的思路。

 

目前克隆人和基因改造的生物人在技术上已经不是问题,更多的是道德、社会、法律和人类自身的心理的问题:这种通过基因工程造出来的“人”,他们具备、甚至超越了通过自然繁殖出来的我们,我们能接受吗?

 

广义上讲,这样的“人”也可以算人工智能,这是最偷懒的人工智能,也是最彻底、最逼近我们自己的人工智能,更是最危险的人工智能,或许也是人类演进的最可能的路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