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脑血管意外的康复【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

 红会医院康复科 2018-05-13


   正常的运动功能是从事一切活动的基础,对于以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之一的中风病人,运动功能训练是其康复治疗中的首要任务之一。

偏瘫的运动功能训练原则主要是抑制异常的、原始的反射活动,改善运动模式,重建正常的运动模式;其次是加强肌力、协调动作和精细动作的训练。

 

一、  运动功能训练的特点

    各种运动功能训练虽然方式不同,目的有别,但其本质上却是有许多共同之处。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点:

1.运动训练在某种程度上是患者本身的一种自我治疗方法。需要患者积极主动地配合。也正因为如此,它又能提高患者的情绪和练习的自觉性。

 2.它是一种局部和全身相结合的方法。虽然运动训练针对的是局部的肢体或射干,但它同时也影响到全身脏器的功能,因此常能引起全面的治疗效果,从整体上产生良性的作用。

3.其目的是功能训练。通过训练可改善和恢复机体功能、劳动能力或生活自理能力,有利于中风患者全面地回归家庭和社会生活。

4.是治疗和预防的手段。运动训练不仅对运动功能障碍起到治疗作用,而且能防止某些疾病可能发生的井发症或不良后果,还能增强全身状况和抗病能力


二、运动功能训练中的几个问题

(-)训练前的准备工作  应让患者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好准备:

1.衣服 让患者穿着比较宽松、轻便的衣服,但不宜过分宽大否则容易绊跌,妨碍训练。

2.鞋 勿穿拖鞋、高跟鞋。以平底、防滑的运动鞋为宜。

3.排泄 在训练前应上厕所排空大、小便。

4.热身活动  在训练正式开始前,应作一些轻微的热身活动,以免发生损伤,有时为了减轻某些患者运动中可能会产生的疼痛(如关节炎),可在事先进行热敷或按摩。

(二)训练场所

        训练的场地应比较宽敞。开始时,可在室内较平滑的地面练习,随着运动功能的改善,可将训练转移到操场。另外,训练不应只限于医院内,还可指导患者家属在家中帮助训练,以达到巩固和强化效果。

(三)运动量

在决定训练的运动量上,应考虑以下几点:

1)从小运动量开始,逐渐增大运动量。

2)除考虑训练课中的训练外,还要算上自我训练的运动量。

3)运动量由运动强度和运动持续时间二个参数决定,应根据训练的目的,对两者进行调整。

4)每日短时间的多次运动训练较隔日长时间的运动训练效果要好得多

5)在总的运动时间相同的增况下,多次短时间的间歇性训练较一次性长时间的训练造成的负担要小。

(四)言语反馈

        在患者作运动训练时,如能给予口头上的指导或鼓励,常可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加强训练效果。如在患者发生运动困难时,说一声:“嗬,再加一把劲!坚持,很好!”往往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运动动能训练原则

(一)持之以恒 

    训练要作到经常性、系统性;掌握操练内容,要符合巩固性原则,通过长期训练,逐步积累效果。

(二)循序渐进  

    训练的目的是要提高患者的适应能力,从而改善功能。因此所采用的负荷应略高于患者现有能力水平,使患者通过努力才能完成。为使训练既有效又安全,必须做到:一方面所采用的运动量要由小到大,动作和内容要求要由易到难,使身体能逐步适应;另一方面随着情况好转,也要不断加大负荷和难度,以增强其适应能力,使功能得到更大程度的改善。

(三)个别对待  制订运动疗法方案时,必须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充分考虑到个体差异。    

(四)密切观察  要经常了解训练情况和反应,定期复查,并向患者交待注意事项和自我观察的方法,取得患者合作。

 

四、肌力训练

一)、增强肌力运动的种类

    增强肌力的运动方法很多,根据肌肉收缩方式的不同,可分为以下两类:

 1.等长运动  是以肌肉的等长收缩进行的运动。在运动中肌肉收缩时其长度基本保持不变,亦不引发关节运动,但肌肉张力则有明显提高。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等长收缩运动常用于维持特定姿势和体位。

2.等张收缩运动  是指肌肉收缩时肌张力基本不变,但肌肉长度发生变化,并产生关节运动。如收缩时肌肉两端点之间距离缩短,则称为等张缩短,反之则称为等张延长。

        在肌力训练中,如果是要增强肌肉的瞬间爆发力,选用静态肌肉收缩的等长运动;如欲培养肌肉的耐久力,则以动态肌肉收缩的等张运动为佳。

(二)、增强肌力的训练方法

         增强肌力的训练有赖于患者进行主动的肌肉收缩。因此是以其所存留的一定程度的肌力为先决条件的,如果患者本身的肌力为零,则无法达到肌力增强的目的。训练的方法如下:

1.助力运动  助力运动是指在外力的辅助下,通过患者同时主动收缩肌肉来完成,助力可由治疗师或患者的健肢提供,亦可利用器械、引力或水的浮力帮助完成功作。本法在肌肉力量不足以引发某项动作时适用。

1).徒手助力运动  由治疗师以双手帮助患者作运动。在医院和患者家里均可实施。随着患者肌力的细小变化,徒手辅助的方法和给予帮助的程度也要相应改变。

         进行助力运动时,要使患者明确,必须以主动用力为主,要作出最大努力来参与运动,而所给予的助力,必须是完成动作所必需的最小助力,避免以助力代替主动用力。

2).器械性助力运动  是指在器械帮助下,主动进行运动。常用的方法有:用悬吊法协助运动。即以悬吊绳将运动部位悬吊起来,以减轻该部位的重力,然后在水平面上运动。用滑轮系统协助运动。利用滑车和沙袋减轻运动肢体自身重量所产生的阻力,本方法适用于髋、肩、膝关节的肌肉,不能用于指、手、肘、踝关节肌肉。水中运动。是利用水对肢体的浮力加上漂浮物来减轻重力的影响所进行的主动运动。通常是在温水箱或水池内实施。最常用于近端关节如髋关节、肩关节等。

2.抗自身重量的主动运动

当患者肌力恢复达到3级时,虽不能对抗外来阻力,但已能克服肢体自身重力影响进行运动,此时应教其作抗重力的主动运动

3.抗阻力运动

    需克服一定的外来阻力才能完成的运动称为抗阻运动。其适用于肌力已达4级或4级以上者,阻力可由人力施加,也可用重物或器械提供,例如使用沙袋、哑铃、弹簧装置等。其具体做法与助力运动相似,只不过施加的力量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而已

 

一、关节活动度训练

     脑血管意外患者由于肢体瘫痪和肌肉张力异常等,可继发关节挛缩。关节活动度训练的目的,就是维持和恢复患者的关节活动范围,防止关节活动受阻。

      根据运动力的来源,关节活动训练的措施有借助外来人力或器械力的纯被动运动,有依托患者自身正常部位的力量进行的半被动、半主动运动,有靠自身力量进行的主动运动和抗阻力运动。所有这些措施,在实际工作中均可归结为预防技术和矫正技术两大类。

(一)、预防性关节活动度训练

 主要是用于防止继发因肢体瘫痪而继发关节活动受限。常用的方法有:

1.肢体功能位的保持和体位变换  为了防止患者关节活动范围的减小,应保持使他们的肢体处于正确的摆放方式。摆放的原则是使肢体关节处于功能位,即使患者处于关节活动范围的中间位置。以髋关节为例,当将肢体置于屈曲200,外展100,外旋100时,则处于功能位。肢体各主要关节的功能位见图-。

        为了保持关节活动度,除了肢体的正确摆放,还要注意每隔一定的时间就要将体位变换一次,以免关节僵硬,同时亦可防止褥疮。

2.被动运动和自我被动运动  所谓被动运动,是指完全借助治疗师而进行的运动。而自我被动运动,则是依靠患者的健康部位所进行的运动,如以正常的右手使瘫痪的左手运动

作这类训练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只在肢体的无痛范围内进行,不可勉强行事。

2)在关节的整个正常范围内进行运动。

3)根据关节运动受限的程度缓慢、柔和地进行。

4)避免频繁翻动体位。能在同一体位进行的运动,应尽量集中进行。

    3.主动运动  主要包括部分被动、部分主动性质的助力运动和不加负荷的随意主动运动。主动运动不仅可增加关节运动度,对于保持和改善肌肉收缩也有良好作用,但主要还是以保持和增加关节活动度为主。同增强肌力为主的主动运动相比,其有以下几个特点:

l)可在全关节活动范围内进行。

2)可进行该关节所具有的全部运动。

3)或多或少地要超过关节现有的活动度。

4)可利用惯性和节律性反作用运动进行。

5)可反复多次进行。

(二)、矫正性关节活动度训练

        这类训练主要是通过徒手或简单的器具训练,加上训练员的手法干预,对活动度已经受限的关节进行牵拉和伸展,使其活动范围得到改善。适用于在早期未经正确处理的慢性脑血管以外患者。

1.方法

1).利用自身力量的方法  即利用患者自身肢体的重量或健侧肢体的力量等对关节进行牵伸

2)利用器具进行牵伸的方法  使用器具并结合患者自身的力量进行训练。此时的器具有固定和牵伸的双重作用。常用的有沙袋、重锤、弹簧、橡胶带和绷带等

3)利用治疗师手法进行的牵体  治疗师以双手施力于活动受限的关节,强制性地使之得到牵伸

2.注意事项

        由于牵伸法动带有一定的强制性,故训练中需谨慎行事,以免造成不良后果。训练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l)训练中要采取既适、放松的体位,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

2)要对肢体进行合理的固定和支持,训练中不可急躁和使用暴力,以免造成软组织损伤或骨折。

3)训练后要注意局部和全身反应,如有疼痛、肿胀等不适反应,应立即找出原因并予以相应处理。


六、 运动协调性训练

     运动的协调也是人体运动控制能力的主要标志之一,它决定着人的动作的计划性、目的性、准确性和精确性。协调不良可造成运动控制困难、动作完成质量差。运动协调性训练的目的,就在于改善中风患者的运动控制能力和动作完成质量。

(一)、训练的原则

1.所选用的训练方法要与患者现有的功能水平相适应。如对处于软瘫期的患者,是不能进行站位平衡的训练的。

2.训练动作要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近到快,由单个肢体到多个肢体的联合协调。如开始时,可仅做上肢的协调性训练,慢慢地过渡到上、下肢的协同运动训练。

3.训练中切忌过分用力。否则会因为患者神经肌肉组织的兴奋性扩散而加重协调性不良现象。

4.对正确动作的反复练习是达到运动协调的途径,因此训练中动作要做得尽可能正确。如果患者因功能所限无法作出正确动作时,宁可暂时不做,以免形成错误的动作模式。

5.训练要尽量生动有趣,以调动患者的积极性。

(二)、训练的方祛

 1.上肢和手的协调性训练

       从原则上讲,上肢和手的协调性训练应着眼于训练动作的精确性、节奏性和完成速度。常用的方法有:

1).粗大的协调性训练  重点在于改善整个上肢特别是上肢近端运动的协调性。可使用一定的作业活动,如双手拧铁丝作业,以砂纸打磨木板(双手或单手)等。

2).精细的协调性运动训练  主要着眼于训练手指动作的协调性和精确性。可使用的训练活动有方片组装、镶嵌作业、塑型作业等

2.下肢协调性训练

        对于下肢,只作粗大动作训练即可,并不特别需作细致动作的训练。重点应放在正确步态的训练上。常用的方法有双下肢交替负重训练、横向跨步训练、交替向前迈步、跟膝胫运动训练及踏车练习等。

3.平衡训练

        平衡是机体全身各肌肉协同作用的结果。对于因中风而有平衡功能障碍的患者,应通过训练来激发其姿势反射和加强前庭器官的稳定性,从而改善平衡功能。

        平衡训练的基本原则,是要从静态平衡到动态平衡练习,从最稳定的体位进展至最不稳定体位下的练习,逐渐增大平衡难度。例如从双脚分开站立逐出变为双脚并拢站立;在保持稳定性的前提下逐渐增加头颈和躯干运动;从睁眼训练过渡到闭眼训练等。具体方法有套圈活动、保龄球活动、推独轮车前行等


七、步行训练

     行走是一项综合性的运动功能,须以良好的肌力、关节活动度和全身运动的协调性为基础。同时,它又是将要讨论的日常生活活动训练的预备动作。进行步行训练一方面可促使患者综合性地练习和运用各项运动功能,使其能学以致用,另一方面又可为患者从事更为复杂的日常生活活动打下基础。

  脑血管意外患者由于肌肉张力和肌力的不平衡,常常呈现为典型的偏瘫步态,即在迈步时,髋、膝伸展,踝关节跖屈,患者不得不上提骨盆和外展髋关节,表现为所谓的划圈步态。步行训练时应注意予以纠正。

  训练时,可先进行卧位下的桥式运动以及屈髋、膝和踝关节的训练,然后进行站立平衡训练,双腿交替负重训练和迈步练习。练习中可借助拐杖或平行杠给予帮助。上下楼梯时,应健腿先上,患腿先下。为了改善步态,可以反复进行于双足平行站在小的支撑面上的状态下,象旋转躯干那样进行骨盆的旋转运动训练。试行迈出数步之后,如果步态出现异常可再反复进行骨盆的旋转运动。这种运动可以抑制痉挛模式,并使病侧充分向前。

扫一扫,关注我们!!

或者关注我们的新浪微博【华图康复】

投稿/合作请联系

huatukf@163.co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