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玉韘、玉觿、玉瑗,怎么念?探寻玉器命名潜规则

 来来永胜 2018-05-13

中国是玉石之国,玉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在各地的博物馆中,我们都会看到中华悠久历史长河中不同时期的玉器。一些器物的名字都非常冷僻,比如“玉韘(shè)”、“玉觿(xī)”、“玉瑗(yuàn)”,它们的名字为什么这么拗口呢?是考古专家规定的吗?真相就是:古代人怎么记载,现代人就怎么称呼。


举个例子,璧、瑗、环都是圆形,且中间有孔的玉。对于它们的定义,《尔雅》说得很清楚。《尔雅》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词典,其中记载:“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所谓肉是指边,好是指孔,根据孔的大小可以区分这三者。实际上这一比例仅仅是理想的,实际出土的玉器很少合乎这一比例。现在学术界一般将那些孔较小的玉器称为玉璧,孔部明显大于体部者称为玉环。

战国 谷纹玉璧 现藏于国家博物馆


战国 玉扭丝纹瑗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战国 勾连云纹玉环 现藏于国家博物馆


古代的金石学图录也为玉器的定名提供了相应的依据。比如,北宋时期吕大临所著《考古图》比较系统地著录当时宫廷和私家收藏的古代铜器、青铜器和玉器等古器物两百三十四件。《考古图》对每件器物都精细地摹绘图形、款识,记录尺寸、容量、重量等,并尽可能地注明出土地和收藏处,可能是最早的古玉图谱。其中卷八收录了琥、琫珌(běng bì)、璧、水苍珮、玉带钩、玉杯、玉鹿卢、白玉云钩、玉环、玉玦、琱(diāo)玉蟠螭、玉环玦等一共12件玉器,皆为庐江李氏所藏。

《考古图》卷八内页


从玉器的命名可以管窥中国古代玉器的发展与演变。一提到“扳指”,一个戴着扳指、拎着鸟笼的八旗子弟形象就浮现眼前。实际上,扳指是由“韘”演变而来的。清人徐珂《清裨类钞》中记载:“扳指……以象牙、晶玉为之,着于右手之大指,实即古所谓韘。” 韘,本是一种实用器,是套于右手大拇指上辅助张弓射箭的工具。目前所见最早的玉韘,见于殷墟妇好墓中。西汉时期,韘由实用功能向装饰功能转变。汉代时玉韘已变成了韘形的鸡心佩,到了清代玉韘又演变成圆筒状的扳指,仅起到装饰作用。扳指在清代非常盛行,质地以白玉、青玉、翠玉为多,有的还饰有纹饰和诗句。

商代 玉兽面纹韘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汉代 玉夔纹韘形佩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金珀光素扳指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清乾隆 碧玉刻诗扳指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