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电影《马红军》原型人物马崇德讲述他的长征往事

 铁血老枪 2018-05-13

开栏语: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二万五千里的征程中,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七百多座县城,红军牺牲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人。其间共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红军长征不仅创造了可歌可泣的战争史诗,还谱写了豪情万丈的精神史诗,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20世纪30年代中期,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中央红军、红二、红六军团长征先后转战贵州,先后扩红总人数接近2万人,发生了以遵义会议为标志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对整个长征乃至中国革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红军长征在贵州期间,不仅实现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还创造了灿烂的军事文化,这就给贵州留下太多精神财富,值得我们去进一步挖掘和整理。

从今天起,《贵州都市报》推出100篇以上的大型系列报道,联合省委党史研究室等多个部门走访至今仍健在的14位老红军,寻访红军在贵州的足迹。听老红军口述历史,回望80年前红军在贵州经历的战火硝烟,重温红军长征的峥嵘岁月,再现红军当年奋战的英雄史诗。

电影《马红军》原型人物马崇德讲述他的长征往事(即使是雨天,“马红军”也会杵着拐杖到寨子里散步。)

长征失散的异乡人——

百岁屯上老红军

5月29日,距离马崇德百岁生日恰好还有6个月。

80多年前,马老是一名红军战士,如今已年近百岁,但是他精神矍铄,耳聪目明,与来访者聊起长征的往事,还能断断续续的回忆些战时往事。

“当时是在湖南湘江打仗时,我左腿被枪打伤。”回想起自己从广西乐业棒屯老家“救母入伍”,到加入红军湖南征战的历史,马老回忆起自己受伤后继续长征的故事,最后在贵州黄平屯上被当地苗族群众所救,从此居住在黄平的一个苗寨里。

作为目前黔东南唯一健在的老红军,百岁屯上红军马崇德的传奇经历,曾在2010年改编成电影《马红军》,电影的片名,就是当地的苗族同胞给他赠与的最高荣誉,也是对他长征生涯最大的褒奖。

电影《马红军》原型人物马崇德讲述他的长征往事(老红军马崇德年近100岁,他唯一的爱好是打桥牌,苗寨上的老牌友先后去世,他很难再找到牌友。)

黔东南唯一健在红军

明年将满百岁高龄

初夏的黄平靡雨霏霏,这给杵着拐杖准备出门散步的马崇德添了不少麻烦,他一直想去飞云大峡谷旁看望红军坟的愿望再一次落空。

“不下雨的时候,他会到寨上四处走走,以前还会去他战友的红军坟扫墓。”37岁的马小明是马崇德的小儿子,自从哥哥外出打工,姐姐外嫁之后,老人的生活起居都是马小明在负责,虽然平时要上班,但是一有空就会回家照看双亲。

马崇德,1917年1月1日出生,现住黄平县黄瓢乡屯上村,是黔东南唯一健在的红军。“我们黄平县曾经查找到过5名红军,‘马红军’是现在唯一健在的老红军了。”说起红军在黄平县留下的故事,黄平县史志办主任潘世仁介绍,马红军是当地人给马崇德取的尊称,是当地苗族同胞给他的最高荣誉,除此之外,他还有“三共产”等外号,是黄平当地是有名的老红军。

虽然在贵州居住了80多年,但实际上马崇德并不是土生土长的贵州人。“我老家是广西乐业县,我是打仗受伤后,掉队在黄平后在此安家。”虽然马老已经快100岁高龄了,但是耳聪目明,跟记者聊起天来,还能回忆一些往事。

“父母年纪都很大了,爸爸的身体比妈妈好一点。”马崇德的小儿子马晓明,现在长期陪伴在父母身边,据他介绍,父亲今年已经99岁了,与84岁的母亲比起来,身体要好不少,现在他母亲除了有点驼背之外,耳朵还不太好使。

电影《马红军》原型人物马崇德讲述他的长征往事(贵州省委党研室政策咨询处副处长郑萍与马崇德聊起长征的往事,马崇德还能回忆起自己打仗时的部分细节。)

孝顺少年英勇救母

14岁被抓丁入伍

“我是属蛇的,我被国民党抓去当兵的时候才14岁。”说起自己的从军生涯,马崇德说要从1931年说起,在年轻时,身高1.8米的马崇德是一名英勇的战士,从14岁入伍,到17岁负伤掉队,他先后在江西、湖南和贵州等地多次参战,其中参加过的重大战役就有两次。

马崇德原本是广西乐业县逻沙乡黄龙村棒屯人,家里有多名兄弟姐妹,其中马崇德是最小的兄弟。“他原名叫马海,书名叫马成祥。”在乐业县史志办有关工作人员的调查中,马崇德入伍的背后,还有一段感天动地的孝子救母故事。

1931年,马崇德刚满14岁不久,当时的乐业县逻沙乡的保长杨光录带着人,要抓他去当兵。“马崇德不愿意去,就逃到亲戚家去躲避。”30多年前参与调查此事的乐业县汇报材料中这样记录,最后保长就把马崇德的母亲抓到乡公所关押。

“后来马崇德听说母亲被抓后,他就独自去了乡公所把母亲换了回来。”就是这样,马崇德被当时的乡警捆绑着去当兵,当时他到白色专区靖县的时候,还给家里人写了信,信的内容说自己所在的队伍要去北上抗日。

一年后,马崇德到了江西南昌,分别给妹妹马冬和大姐马彩荣写了信。“当兵后广西那边能够找到他的信息就这么多,后来他就失去联系了,广西的亲人都不知道他的死活。”

电影《马红军》原型人物马崇德讲述他的长征往事(每当有人聊起长征的战争往事时,马崇德至今仍能回忆起一些战争往事。)

负伤掉队昏迷在田间

义勇苗乡青年奋勇相救

1934年12月26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路过黄平县,在黄平县城东门外的小河与国民党的守城部队杜肇华部打得十分激烈。“这个时候的马崇德,已经是一名重伤的红军战士了,他因为腿伤严重,走路比正常军人要慢一天。”

从1932年到1934年进入黄平中间,马崇德经历过两次大战。“一次是在南昌,一次是在湖南。”马崇德的回忆中,自己在南昌时是国民党的士兵,后来战败被红军俘虏,最后经过深思熟虑后,选择加入了红军。

1934年11月27日湘江战役爆发,红军长征出发后遭遇了最艰苦的一仗,这是一场红军与国民党军队展开的生死决战。“我就是在过湘江的时候负伤,左脚靠近脚腕处被枪击所伤。”马崇德断断续续的回忆中,持续到12月1日的这场战役,牺牲了不少的战友。

虽然已经负伤,但受到当时客观条件的限制,马崇德并没有过多的治疗,就跟随大部队继续长征转移进入贵州。在1934年12月22日左右,抵达凯里附近的湾水河,因为部队要过河,他与战友们用十几股又大又粗的麻绳搭成“麻绳桥”,方便战友们渡河。

虽然是冬天,这些战士怕的不是冰冷的河水,而且身上的伤口。“我们同行的战友,大多都负伤在身。”在马崇德早年的回忆中,冰冷的河水让自己左脚上的伤口溃烂更加严重,因此与10多名负伤战友掉队更加严重,最后互相搀扶走过了岩门司、谷陇等地,最后翻过黄飘大坳时,中间遭遇国民党部队和土匪的多次夹击,其他战友都牺牲了,只剩下马崇德一人。

“最后幸运的遇到了救命恩人,是他让我大难不死。”马崇德说,当时实在走不动了,就倒在了凤凰山附近的一块田里,迷迷糊糊的看到有人过来,但是自己又不会说苗语,这个苗族人当时看到他后,开始是比划着讲了几句他听不懂的话,就急匆匆的离开了,最后他又带来了另一位苗族青年,两人合力把他背走。“直到这个时候我才知道我遇到了救命恩人,后来才知道他的名字叫沈光健。”

电影《马红军》原型人物马崇德讲述他的长征往事(省委党研室率队走访贵州14位健在的老红军,马崇德(右五)与大家讲完故事后合影。)

自食其力落地生根

“三共产”老红军成自卫队长

等马崇德完全醒来时,他已经躺在苗寨沈光健家的床上,身上也换了干净的新衣服,而腿上的伤口也用草药包扎了起来,而招待他的第一顿饭,就是鸡肉粥。“那个时候鸡肉粥是很难得的饭菜,是沈光健一家专门煮给他养伤。”

事后马崇德才知道,沈光健是一名会做衣服的裁缝,当时他是从黄飘大寨回蒙加的路上,偶然看到他,最后叫了一个名为沈政的同村青年,才把他弄回家。“但是当时国民政府的保长听说我是红军后,又要抓我去顶名额当兵。”马崇德回忆称,这时沈光健又把他背到寨边的土地庙里躲藏,还包了一些冷饭让供他在庙里吃,等风声过了以后,又把他背到不远的亲戚家疗养。

就这样一个月后,马崇德的脚伤终于好了,他打算北上追赶部队,但是到处打听都都没人知道红军的去向,最后他不得已的只好留在蒙加一带下来,靠给周边的地主干活过日子,中间国民党也追捕过他几次,但是在沈光健的帮助下,他先后到黄平周边的谷陇、加巴和旁海等地,跟着沈光健学做衣服。

在黄平等地混熟后,他开始慢慢的学会了说苗语,平时遇到青年人,他就会讲一些共产党、苏维埃和红军在江西打土豪、分田地的故事,动员大家也像江西一样成立苏维埃。因为自己在家里排行老三,因此大家都叫他“三共产”。

1935年,在当地另外一名军人沈光烈的合力下,黄飘乡苏维埃政府和黄飘农民自卫队秘密成立,年长的沈光烈为苏维埃的主席,马崇德是自卫队队长,除了乡苏维埃政府之外,还有附近的青年多达100多人。

随着时间的流逝,新中国成立后,马崇德很少讲起自己的从军故事,周边的人一直都惦记着他的红军身份。“当时黄飘乡的干部听说他的红军后,让他回到政府参加工作。”马崇德说,因为自己不识字,而且也摆脱了苦日子,所以自己就谢绝了工作的事情,最后政府分了一些田土给他种,后来土改时还分了大瓦房给他,并帮助他介绍了当地的苗族姑娘王玉珍与其认识。

1955年,38岁的马崇德与王玉珍结婚,后来陆续生下了三个孩子。直到1986年,黄平县党史办成立后,搞清楚身份后的马崇德才在当地政府的陪同下回到乐业县老家,找到了当时还健在的亲人。

传奇故事改编搬上银幕

“马红军”是对他最大的荣誉

现在99岁的马崇德不抽烟不喝酒,生活比较规律。“我的爱好是打纸牌,但是现在没人跟我打了。”马崇德说,自己差不多是一个地道的苗家人,苗语汉话都会说。在马崇德的家中,记者发现他与普通的苗族老人没有任何区别,如果不是他自己介绍,从口音重完全听不出他不是贵州人,他视所有苗家人为他的恩人。

“老马年轻时,哪家有重活累活,他就主动去帮别人。”60岁的村支书黄光文说,他还经常用苗语为乡亲讲红军的故事。“我们的救命恩人沈光健已在29年前去世了,现在我们后辈亲如兄弟。”马崇德的小儿子马小明告诉记者,他们家注定与“屯”有缘,他父亲从乐业棒屯老家出发,最后安家在黄平屯上,是沈光健及苗家人给了他第二次生命,如果没有沈的救助,就不会有他们一家的今天。

“1987年,经过党史及民政部门经核查,认定了他身份为失散红军。”黄平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潘洪波告诉记者。2010年左右,潘洪波著写出版了以马崇德为原型的20万字的电影剧本《马红军》,后被贵州籍导演陶明喜拍摄成同名电影,后来还在央视电影频道播出。

记者在1905电影网上看到,《马红军》开头部分,马崇德还亲自出警,前往战友的红军坟旁怀念自己逝去的战友。这部电影仅在这家网站上就播放了8万多次,评论多达1116条。

从长征中孤身一人落难黄平,到红军长征胜利迎来80周年之际,马崇德有了10口人的大家庭。而这位黔东南唯一健在的老红军,也将在6个月后,迎来自己的百岁高龄。

(记者 李坚 摄影报道 编辑 王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