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古岸云沙 又是一年母亲节,朋友问我:可曾写过关于母亲节的文字?我不知道有没有,写了十几年的日志,日子过得如同日历一样准确,每一天都可以回翻得到,我以为会有,可是没有。从来没有哪一个母亲节,被我记在日志里。大娘去世之前没有,去世之后更没有。只在父亲节时写过一篇《没有父亲的父亲节》。 在我生命里,其实是有两位母亲的。一位是生我养我的母亲,一位是关心我理解我的大娘。在她们陪伴我的四十多年里,我从一个小孩,长成一个孩子的母亲,从她们身上,我学会了如何去做人,如何去爱人,如何去做一个母亲,如何去经营一个家。 往年里,每一年的母亲节,我都会给母亲和大娘买一点吃的东西,因为在我的想象中,她们都是被苦日子饿过的人,她们对吃的东西可能更偏爱。有时陪着母亲吃顿饭,只是稍微表达一下心意。倒是嫂子特别地隆重,每年都会给大娘与母亲买衣服,很多事情她做了,好似就免了我的孝心了。因为过得漫不经心,所以就少了文字的铺垫。 大娘去世两年了,这两年里,我经历了从一个女儿到一个母亲的角色的转换。曾经的那些小儿女心态,再也无人呵护与了解了。我不仅成了我女儿的母亲,我还成了我自己的母亲,我母亲的母亲,因为她们都需要我的关心与疼爱。 今年不能回家陪母亲过节,早早发了一个红包给弟媳,让她转交母亲,喜欢什么就买什么吧。 5月9号,女儿生日那天,母亲还打来电话,问女儿是否考完,什么时候回家?女儿刚接过电话,母亲就说:我已经吃过饭了。女儿哈哈大笑:我还没问你呢,你就回答了。 母亲这两年是真的老了,住过几次院,糖尿病越来越严重,常常一个人一整天地闷在楼上看电视,很少与人交流,几乎连话也不会说了。她已慢慢觉察自己不知如何去表达心情,所以能不说话就不说了,一年里连电话也打不了两次。我偶尔会抱怨她一下:给你交了那么多年的电话费,你怎么就舍不得主动打一次电话给我们呢? 不是她不想,而是她不会摁那些阿拉伯数字,既便是最简单的三个数的小号,她也常常摁错,摁了之后,又常常不知道说什么,前言不搭后语,连她自己都觉得自己没用了。 然而我却还对她寄着很多的期望,希望她能够多关心我们一点,在我心里,她还是那个小时候的样子,哪怕她现在已经步履蹒跚,满头银发,牙掉光了,她还是这个家里的主心骨,她还没有老,这是我的私心,还停留在父亲在时的那个年龄。有时我也会感慨自己不知不觉就老了。却从来不曾想过母亲也是会老的,大约在我女儿的眼里,我也是无所不能的,永远不会老的。可能所有做儿女的都会这样想,哪怕到了八十岁,还想在老娘面前撒一下娇。 以前大娘常说:父母在,不言老。大娘走了之后,我的感情世界变得越来越麻木,好象一下子失去了精神上的支柱,再也没有人象大娘一样关心我疼爱我了,我自觉自愿地成了一个弃儿。却从来不曾想过母亲是真的老了,她越来越需要我的关心与照顾,我已慢慢成了她生命的一部分。 大娘去世之前,我承大娘厚爱,她比母亲更会表达感情,也更善解人意,所以在我心里,大娘是比母亲更亲的人。因为自小母亲对我的嫌弃让我们多年来都不曾用心地去爱过对方。 不曾温柔地交流过,不曾拥抱过,不曾嘘寒问暖过,我所需要的母爱都是母亲不擅长的,而且她常常会觉得我做什么事都有点多此一举,明明知道,为什么还要表达?我所做的,其实也不是她所喜欢的。每个人对待感情的方式都是不同的,是性格使然,也是生活的习惯所造成的。 母亲一辈子都在田地里劳作,没上过学,她觉得只要把庄稼种好了,生活好了,不再吃不上喝不上就是好日子。因为在家是老大,她从小要跟着姥姥一起顶起一个家,很多个人的情感需求被生活的艰辛慢慢地磨灭了,她自己并不知道,等到她嫁给父亲,父亲却是一个情感特别细腻而敏感的人,她常常会觉得父亲想得太多了,简直不可思议。在这样的家庭氛围里,我们的情感自觉不自觉地就倾向了父亲。 很多的家庭是慈母严父,我们家是慈父严母。这种“严”更近乎一种冷漠,因为不知道如何去关心你,也不知道你需要什么,她采取的方式是不管不问,随你自己成长,自生自灭。 很多年,我一直觉得自己是缺爱的,缺少母亲的认同,也缺少母亲的关心。直到最近几年,母亲越来越老,越来越依赖我之后,我才觉得我从来都不缺失,我甚至比别人得到了更多的爱。因为我是一个喜欢索取的人,没有爱,我会索取,会寻求,我总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意识到,给予比索取来得更快乐。当我付出爱时我才发现我其实是一个非常富足之人,内心的富足是因为我们心中有爱。 曾经我对母亲的不理解也渐渐消弥。每个人都有自己成长的局限性,也都有自己的优缺点。我母亲最大的优点是什么都不放在心上,她对于世事人情有一种豁达的心态,看得开,放得下。一个人的优点其实也是一个人的短板。因为她的不在意,才让我饱受折磨,然而也正因为她的忽视,也让我可以有机会学会表达,学会用文字来倾诉我的苦恼与幸福。 这么多年来,没有了父亲,我们相依为命。对她来说,我们好,她便好。父亲去世那一年,她信过主,烧过香,拜过神,凡是能够让她感觉到有一线希望的救世主,她都要去求一求。我对她的信仰表示怀疑。她说:只要对我们好,我便什么都信。对于她来说,我们的世界就是她的一切。 走的人走了,我们还要好好活着。虽然命运早早地做了安排,让我们失去了父亲,可是母亲还一直留在我们身边,陪着我们,这已经是上天对我们最好的恩赐与眷顾。 每个人对母爱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然而对母亲的感情都是一样的。因为无论我们如何地不能理解母亲,我们仍然爱我们的母亲。《诗经·尔雅》中说:“善事父母曰孝”。孝顺父母是我们做人的本份,母亲节或者父亲节只是给我们提供一个与父母交流的契机,只是一份心情,最重要的还是我们要让父母生活得开心,老有所依,病有所医,衣洁保暖,不亏吃住,尊重父母,尊重生命。 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经由我们的父母而来到这个世上,我们所要做的不止是形式上的表达,还要用心陪伴。 感谢我的父亲给了我最细腻的爱,感谢我的母亲多年来的陪伴,也感谢我的大娘给了我最温暖的关注与理解。 生命已是这般美好,爱已足够。 搜了一下百度,母亲节的来历:1906年5月9日,美国费城安娜·贾薇丝的母亲不幸去世,她悲痛万分。在次年母亲逝世周年忌日,安娜小姐组织了追思母亲的活动,并鼓励他人以类似方式来表达对各自慈母的感情之情。此后,她到处游说并向社会各界呼吁,号召设立母亲节。 1913年5月10日,美国参众两院通过决议案,由威尔逊总统签署公告,决定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为母亲节。这一举措引起世界各国纷纷仿效,至1948年安娜谢世时,已有43年国家设立了母亲节。 在母亲节许多人将康乃馨赠给母亲,这源于1934年5月美国首次发行母亲节纪念邮票。邮票上一位慈祥的母亲,双方放在膝上,欣喜地看着前面的花瓶中一束鲜艳美丽的康乃馨。随着邮票的传播,很多人把康乃馨与母亲节联系起来,康乃馨就成了母爱之花。 愿天下所有的母亲都安康幸福,愿我们每个人都象爱孩子一样爱我们的母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