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氏家训》有言:“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只是对自己一个人有利,那么就不要去谋划;如果对天下人都有利,那么就一定要去做。孩子们要明白: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分子,因此必须有胸怀天下的气概,不能仅为自己打算,而应该考虑更多人的利益。 直白一点说,“利在一身”而谋,是利己的个人主义;“利在天下”而谋,是利他的集体主义。而概括起来说,则是“以天下为己任”的壮烈情怀。 在我国古代,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倡导“仁者爱人”,并将其仁爱思想推而广之,以至于天下万民,要求儒者“以天下为己任”。我国古代很多人以此为出发点,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作为自己的理想追求,激荡着儒者灵魂深处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可以说,儒家抱有强烈的政治信念与社会责任感,儒者经天纬地、利济苍生,透显出对国家天下的强烈的担当意识和济世情怀。 在现在的中国,每个家庭一个孩子的现象很普遍,不少家长把孩子捧在手心里,结果把孩子宠成了小皇帝、小公主,孩子从小就养成了自私自利的性格,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比较严重,为别人着想就已经很困难,就更不用说为大多数人着想了。 一个人如果从小就自私自利,只顾自己,不顾他人,不顾社会,那就很难成为一个受人欢迎的人,更难以在群体里立足。可以说,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对自私自利都嗤之以鼻。对于个人来说,能不能为多数人着想,关系到他是否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否能获得满意的社会地位,从而必然影响他的身心发展和事业发展。因此,必须教育孩子从小养成多为他人着想的好习惯。 肯为更多人着想的孩子,都会有一颗善良的心,一颗同情别人的心。华盛顿大学的斯托特兰德博士通过研究发现,鼓励孩子去想象别人的感受或是设身处地为更多的人着想,是有效培养孩子爱心和责任心的好方法。 钱学森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第一批返回国内的科学家之一。 1935年,钱学森赴美留学,到美国后,他先在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成绩优异的他仅用了一年就获得了航空机械工程的硕士学位。 毕业之后,钱学森经过短暂的考虑之后,开始进行航空工程理论的研究。加州理工学院是世界上第一个航空系的诞生地,这里的航空工程理论研究处于学术界前列。幸运的钱学森到这里之后遇到的老师是驰名世界的空气动力学家冯·卡门。 冯·卡门对钱学森十分青睐,他指导钱学森选择了当时最尖端的科学领域——高速空气动力学作为博士学位的课题。也正是在读博期间,钱学森加入著名的“火箭俱乐部”,成为火箭研究的先驱者之一。 “火箭俱乐部”对火箭的研究经历了最初的艰难之后,取得了不小的进展。这项新科技很快引起了美国航空工业界和军方的重视。时任美国陆军航空兵司令的亨利·安诺德还亲自到加州理工学院参观了他们的实验室,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出于战事的需要,钱学森等“火箭俱乐部”的成员也开始参与军事项目的研究。战争结束前夕,钱学森因为卓越的贡献,被授予上校军衔。军方还给他开出通行证,准许他出入五角大楼。 美国作家密尔顿·维奥斯特对钱学森做出这样的评价:“他对美国建造第一批导弹起过关键性的作用,是制定美国空军从螺旋桨式飞机向喷气机,并最终向无人航天器过渡的长远规划的关键人物,是帮助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流军事强国的科学家银河中的一颗明亮的星。”美国海军次长丹尼·金布尔则“量化”了钱学森的价值,他说:“无论在什么地方,他都抵得上5个师。” 如果继续待在美国,钱学森的前途必然是一片光明。可是,当从报纸上得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时,他却毅然决定回到一穷二白的中国,开拓自己的新天地。 为了阻挠钱学森,美国联邦调查局逮捕了他,把他关押在特米那岛上的拘留所进行残酷的折磨。后来,由于钱学森的抗议和美国友人的帮助,移民局不得不将其释放,但仍然对他进行监视。 钱学森被困的消息引起了新中国领导人的高度重视。1955年,中美大使级会谈在日内瓦召开。会议期间,中国政府就钱学森的问题提出了交涉,美国政府迫于压力,只好准许钱学森离境。虽然这次会议并没有取得什么政治上的积极成果,但是却要回了钱学森,周恩来总理因此非常欣喜。 1955年9月17日,获得自由的钱学森一家乘船离开了美国。他在经历了5年的软禁和特务跟踪的不自由生活后,终于到达了深圳。钱学森和前来接待的人相互恭喜,兴奋异常。短暂的接触就使钱学森意识到了新中国的巨大进步,离开深圳到达广州后,他急着上书店买《宪法》《五年计划》等阅读,要了解自己即将生活的这个既陌生又熟悉的国度。 10月28日,钱学森一家到达北京。第二天,钱学森和夫人蒋英就接到周总理的邀请,前往中南海。周总理紧紧握住他的手,说道:“学森同志,欢迎你归来,我们的国家太需要你了!” 归国后的钱学森全身心地投入到国家的建设之中。他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为新中国的成长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钱学森先生不顾自身安危、不计个人得失,为了新中国的富强,为了整个中华民族崛起于世界,放弃了优厚的待遇,回到一穷二白的中国,从零开始,从基础起步,终于带动新中国的科技走向迅速发展之路。钱学森的精神和古仁人志士“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何其相似! 无论是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还是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他们的共同之处都在于把自己的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连在一起,而钱学森则用自己的行动为这些豪情壮语做了最完美的诠释。 现代著名报人邹韬奋从做记者、写文章,到办报、办刊、办书店,他用文化事业唤起民众抗日救国,不仅是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的一位出版大家,更是一个用特殊材料“制造”的优秀共产党员。他坚忍不拔、一往无前,和祖国、与人民休戚与共,被誉为“人民的喉舌”,他对读者满腔热情,却拒绝做蒋介石的御用文人,不计个人得失。以他的名字而命名的中国韬奋新闻奖,已经成为中国新闻界的最高标杆之一。 多为他人着想、以大多数人的利益作为自己的追求,这不仅仅是对共产党员的要求,每个人要想获得更多人的认可,就应该学会从大多数人的利益出发去考虑问题,这一点十分必要。作为父母,也应该帮助孩子做到这一点。 父母要教育孩子遵守公共生活的规则,让孩子认识到,遵守公共生活规则是生存在这个社会上必需的、最简单、最起码的要求。 要教育孩子爱护公共财物,让他们明白公共设施大多数人都要用,并不专属于自己。要教育孩子遵守公共秩序,让他们明白自己的需求必须在不损害别人的情况下才能够实行,尤其是看到有人破坏规定时,不要出于从众心理也跟着去做,而应该劝阻那些违规的人,为多数人谋利益。 要教育孩子维护公共场所卫生,保护大家共有的环境。遇到大扫除和保护环境之类的公益活动,要尽量和孩子一起参加,培养孩子对“公”和“天下”之类概念的理解。 每个孩子都要明白:我们都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翁,对国家和民族要有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要敢于以天下为己任,少为自己谋蝇头小利,多为大多数人“谋大利”。 |
|
来自: 恰恰365 > 《人生处事2.0(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