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对联有什么格律吗?

 阳关残雪 2018-05-13

多谢邀请!

对联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一种非常讲究字音意韵的文学艺术形式。对联起源于桃符,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要求构思巧妙,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充分展现了中华汉字语言的丰富内涵与表现形式和艺术特色。

对联是一种讲究格律的文学形式,要欣赏与写作对联,必须了解其基本的格律要求。对联格律指的是对联中有关平仄、词性、语法修辞,以及书写张贴等方面的格式与规律,其核心是对仗。对联的基本格律可概括成六要点,即: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这其中平仄是最基础的,平仄是中国诗词对联中用字的声调。“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韵书,如《切韵》、《广韵》等,中古汉语有四种声调,称为平、上、去、入。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有高低的变化,故统称为仄声。诗词对联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称之为格律。平声和仄声,代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的韵律。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了的是平声。现代普通话入声消失,入声归入仄声中的上去两声和平声中的阴平、阳平,这导致用普通话判别诗词平仄会有错误。

对联中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上下联平仄相反,

上下联各自句内平仄交替。“马蹄韵”是对联常用的一种平仄格律规则,简单说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这样一直下去,犹如马蹄的节奏。意节点定韵也是需要注意的,另外对联中的专有名词或人名是不能分割的,需要注意的是意节点定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联的格律要求也随之有所变化,但有三点关键要求必须遵守。一是上、下联的最后一个字。上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字,下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平”声字,也就是仄起平收。二是词组的最后一个字。 词组是中国文字,也是对联文字的基本单位。词组大多是由两个字组成,也有由三个字组成的。三是长联中每句的最后一个字。长联由很多的句子组成,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必须平仄相对,这实际上是扩展了的词组的要求。综上所述,归纳到一点,就是在节奏点上,平仄一定要严。

对联格律还有其他一些要求和忌讳,这里就不一一缀述了。

时代在变,现代文学的形式也在不断发展变化,散文体成为主流趋势,对联也要积极吸收现代文化新的词组、语音、习惯和节奏等。因此,对联的基本格律,在尽量遵守基本要求的同时,可以有所宽松、灵活和变通,但不管怎样,语音语调的节奏韵律运用还是对联的基本特征。


千古名联欣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