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志和《渔歌子》“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为何称为千古风流句?

 昵称32937624 2018-05-13

古代诗词史上,有很多以为数不多的名篇,甚至是孤篇而名垂千古的走心之作。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张继的《枫桥夜泊》,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等,张志和的《渔歌子》也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词原文如下:

张志和《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需归。

词作的前两句明白如话,用近乎白描的手法,为读者呈现出西塞山下,一幅优美的自然画面。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不是在诵读古人的词作,而是和那个在斜风细雨中,悠然自得的垂钓的渔人一样。

远观山前,优雅的白鹭翩翩起舞,近看流水桃花与鳜鱼嬉戏。这是一个完全没有受到世俗纷扰的自然场景,是一个可以让人真正为生活而生活的,诗意盎然的理想桃花源。

这首词的传神之处,在于后两句。渔人,也就是那个头戴青青斗笠,身披绿色雨衣的垂钓者,在斜风和细雨中,和那自由自在的白鹭,桃花和流水,同样悠然自得。乐在其中的渔人和诗情画意的自然完全融为一体,以至于流连忘返。

如此自然自由,自得其乐的生活,对于当时那些有志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文人士子,以及已经居庙堂之高,在宦海沉浮的入仕者而言,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遥远。

张志和16岁时就高中明经科,在官场却郁郁不得志,这首词恰恰是他在官场失意时的心迹表露,对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的向往。之后他便真的隐居在江湖之远,成为一名道人,号“烟波钓徒”,又号玄真子。


之后的历代文人们,从这首小词中,读出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安逸。从陶渊明的《饮酒》到张志和的《渔歌子》,道出了古代无数文人的理想生活:既能够居庙堂之高,实现人生的理想抱负;又能够退居江湖之远,容身山林或田园之中,享受无拘无束的生活乐趣。

这些文人们在现实中,往往却是羁绊于功名利禄,能够从宦海抽身而退者, 寥寥无几。 于是这种隐居的心态,既带有对当时官场的不满,又有着大多文人入仕之后,面临的共同处境,豪情壮志入仕途,最终却成了四处碰壁,灰头土脸的失意人。

这不是张志和一个人的状况,而是古代大多数人的共性。在古代文人入仕的经历中,这种心态非常的真实,非常的具有代表性。道出了他们的心声,自然会引起他们内心的强烈共鸣。

历代文人对他的仰慕,就像对陶渊明一样,绝不仅仅是因为文学上的才华,而是通过这些作品,能够穿越历史,找到自己的人生知己,畅所欲言的进行心灵对话。以此来对自己不完美的人生,进行精神上的自我慰藉!

以上仅个人观点,欢迎评论交流,欢迎关注坡后梨花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