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茶馆说|为什么说成都人泡茶馆就像吸鸦片一样上瘾?

 紫荆斋主人 2018-05-13


“江南十步杨柳,成都十步茶馆。”


曾经由于成都人太过享受这种悠然自得的生活,以至于有人批评它是落后慵懒的存在。从历史长河中几经转折走出来的茶馆,里面少了一些旧东西,仍有着旧成都的古朴味道。它记录着一代成都人与茶馆的故事,人们与茶馆深不可分的情系,值得去细细体味与回忆。





20世纪上半叶,是成都茶馆最兴盛的时期。据1935年成都《新新新闻》报记载,成都共有茶馆599家,每天茶客达12万人之多,形成了一支不折不扣的“十万大军”。当时全市的人口还不到60万,这无异是一个相当惊人的数字。



从数据可以看出,茶馆对成都这座城市的重要性,几乎每条街都有茶馆,没有任何一个公共空间像茶馆那样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连,直到现在成都茶馆数量仍是有增无减。泡茶馆这种生活方式不仅深深根植于成都人的骨子里,同时还蔓延到了许多来成都的外乡人身上。



著名小说家张恨水先生初到成都时,就被成都的茶馆数量惊吓到。他在回忆成都的一篇散文中写到:


北平任何一个十字路口,必有一家油盐杂货铺,一家粮食店,一家煤店。而在成都是一家很大的茶馆,代替了一切。我们可知蓉城人士之上茶馆,其需要有胜于油盐小菜和煤者。


不怎么高的屋檐,不怎么白的夹壁,不怎么粗的柱子,若是晚间,更加上不怎么亮的灯火。从早到晚间都看到椅子上坐着有人,各人面前放着一盖碗茶,陶然自得,毫无倦意。有时,茶馆里坐得席无余地,好像一个很大的盛会。其实各人也不过是对着那一碗盖碗茶而已。 

                                                                                                                               


张恨水先生在文章中表达了自己对成都茶馆生活的喜爱和向往,成都这样的慢生活与快节奏的中部地区相比在他眼中实属难得。以至于他说在成都,“一寸光阴一寸金,有时也许会做个例外。”


这么多的人热衷于茶馆文化,不禁让人好奇,成都茶馆到底有着怎样的魅力?能够使人魂牵梦萦,那只不过是一碗盖碗茶而已。




的确只是一碗盖碗茶,但很多人爱茶馆并不只是因为那一碗茶,更爱的是茶馆里那一种闲适自在,毫无掩饰的热闹氛围罢了。


早年的成都茶馆并不像现在单纯的休闲场所,而是一个集政治、商业、娱乐为一体的城市公共空间。茶馆里的活动内容丰富多彩,人们不仅在茶馆里喝茶聊天,还可以看戏、谈生意、打麻将、结友聚会等等,无论什么行业,什么身份的人都可以聚在这里。



坐茶铺,成为了成都人乐此不疲的一种生活方式,茶馆生活成为这个城市及居民生活方式的一个真实写照。


大部分成都男人起床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泡茶馆,晚上在外面的最后一件事情还是泡茶馆,熟人在街头相遇,最常听到的招呼便是“去口子上茶铺吃茶”。



沙汀曾对喝早茶的人作了生动描述:


一从铺盖窝里爬出来,他们便纽扣也不扣,披了衣衫,登着鞋子,一路咳嗽着,上茶馆去了。有时候甚至早到茶炉刚刚发火。由于起得太早,他们一坐在茶馆里就打盹,一醒来发觉茶已经泡好了,他们总是先用二指头沾一点,湿润眼角,这样可能使自己清醒一些,然后才“缘着碗边,很长的吹一口气,吹去浮在碗面上的茶渣,一口气喝下大半碗去。喝完早茶以后回家洗脸、刷牙、吃早饭。


如果不想回家吃早饭,当有小贩吆喝着经过茶馆时,摸出几分铜钱,叫小贩把点的小吃端进来,屁股不用离开座椅,早餐便已落肚。                                                                               

                                                                                                                                                        


茶馆是城市生活的缩影,它就像一个微观世界,折射出大千世界的丰富多彩,变化多端。


所以人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画面,在成都一家老茶馆,里面是形形色色的茶客,他们一边喝茶,一边讨论着家长里短、乡间旧闻,国内外大事等,唾沫星子满天飞。茶馆外是许多做小生意的商贩,有卖报的、修脚的、擦鞋的、掏耳朵的、卖零食小吃的吆喝声。


一片混杂、一片喧闹、一片闲适……



看到这里你或许会想,这样复杂的环境里所在的一定都是中下等人。那倒也不是,许多官员、文人和知识青年也十分喜欢茶馆生活。甚至许多文人作家还喜欢泡在茶馆里写作,例如,马识途就经常泡在茶馆里,他对茶馆文化很熟悉,还专门写过四川茶馆的文章。在他的《盗官记》就写到旧社会鹤鸣茶社里买官卖官的事。



在李劼人的小说《大波》中,也描写了晚清几个受过很好教育的年轻人在茶馆聚会。虽然他们囊中羞涩,但作为受过教育的年轻人,想找一个合适的地方聚会,去茶馆看戏,既体面,花费亦不多,然后再到餐厅享口福,也是可以承受的消费。



只是到了20世纪后期,人们似乎开始对这样慵懒的生活有了反思,关于茶馆的争论也多了起来,有人批判茶馆是滋生懒惰和罪恶的地方,人们不应该把金钱和精力浪费在茶馆里。



沙汀在1934年写道:


除了家庭,在四川茶馆恐怕就是人们唯一寄身的所在了。我见过很多人,对于这个慢慢酸化着一个人生命和精力的地方,几乎成了一种嗜好,一种分解不开的宠幸,好像鸦片烟瘾一样。


                ”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沙汀对茶馆所持的是批评的态度,但不管怎么样,茶馆还是并没有从历史的长河中消失,还是城市居民重要的生存空间。它仿佛天生就是与这座城市连在一起的,每天依然有着大量的人群涌进去。



那些生活在狭小、简陋、阴暗房子里的人,还是会把茶馆作为他们待人接客的重要地方;那些和太太刚吵完架的男人们,一气之下还是会到茶馆坐上半天,碰着几个朋友谈谈,心情也就恢复了。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当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传统的许多东西都永远不存在了,但茶馆并没有消亡,而且达到前所未有的繁荣。所幸的是里面落后的东西不见了,还是那个让人们倍感亲切和放松的地方。



说到底成都人饮的不只是茶,饮的一种生活态度,品的一种人生。如果说成都人成就了茶馆文化,那么茶馆文化同样也养育了成都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