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金陵四十八景

 沁园春春2016 2018-05-14

谈金陵四十八景

苍润斋 2015-08-20

作者 王能伟


古老而多姿的南京,山水城林相得益彰,景色四时不同,有移步换景之妙。春看“牛首烟岚”,夏赏“钟阜晴云”,秋游“栖霞胜境”,冬览石城霁雪”,还有“狮岭雄观”、“天印樵歌”、“秦淮渔唱”、“燕矶夕照”……这些朗朗上口的四字景名,都是“金陵四十八景”中的雅称。
四十八景,是金陵千百胜景中选出来的。起初,并不确定是多少景,后来也不断变化,并且打上了各个时代的烙印。在宋元以前就有金陵百咏、金陵览古之类的记载,但用绘画形式并且明确点出金陵胜景数目的,就目前所知,是从明朝起才相继出现,流传比较广泛的,有金陵八景、十景、十八景、二十四景、四十景、四十八景等几种说法。


   

据《石渠宝笈续编》等古籍记载,明代吴派画家文征明(1470~1559年),画名很高,特别在山水画方面,“气韵神采,独步一时”。他在游览金陵山水名胜以后,画有《金陵十景册》。文征明的从侄文伯仁(1502~1575年),也是个“山水笔力清劲”的名画家。他曾住在金陵,号摄山老农,对金陵美丽的风光怀有深厚的感情,也画了《金陵十八景册》。
明朝晚期,出现了太史朱之蕃的《金陵四十景图考诗咏》。朱之蕃,字元介,号兰嵎,万历乙未年(1595年)进士第一,山水画“与南宫、仲圭夺真”,平时非常注意收集家乡江宁(南京)的山水名胜的有关情况。他根据记载,得金陵四十八景,“乃属陆生寿柏策蹇浮舫,躬历其境,图写逼真”。图成后,朱之蕃将它取名为《金陵四十景图考诗咏》。朱之蕃和当时另一位太史杜士全常在金陵雅游,并且相互凭图咏唱。“钟阜晴云”、“石城霁雪”、“清凉环翠”、“冶麓幽栖”、“秦淮渔唱”、“报恩塔灯”、“雨花闲眺”、“牛首烟峦”等景,都有唱和律诗。
如“钟阜晴云”一景,朱之蕃的律诗是:
蟠龙夭矫遡江流,毓秀凝祥灿未收;地拥雄图沿六代,天留王气镇千秋。迎将东旭朝光丽,映带明霞暮霭浮;定鼎卜年绵帝柞,笼葱秀色绕皇州。
杜士全的七律和诗,用其原韵:
一龙蟠据饮江流,有淹云蒸郁未收;借日光华常烂漫,随风舒卷自春秋。鼎和势与三山壮,灵鹫睛看五色浮;应是骊颔嘘淑气,寻常氤氲绕皇州。
值得一提的是明代晚期山水画家郭仁的《金陵八景》图卷。它一直保存到现在,原件藏于南京博物院,1981年还到日本名古屋市去展览,受到好评。现择三幅附后(见封三),并简要介绍一下。郭仁是明代万历年间(具体生卒年月不详)的山水画家,亦名郭存仁,字水邨,号恬淡生,江宁(现南京)人。传世的作品很少,现在能见到的,只有与同时代画家魏之璜(字考叔)等合作的《金陵六家画卷》一种。该书作于天启二年(1622年)。书中的《金陵八景图》,图卷纵高28.3厘米,横长643厘米,上面有画、有诗、有字,是一件全面反映郭仁艺术才华的作品。其末页题句注明八景图作于万历庚子春月,即1600年。
郭仁为何只选了金陵八景?这还得从宋朝沈括的《梦溪笔谈》说起,该书第十七篇“书画”记载:“度支员外郎宋迪工画,尤善为平远山水。其得意者有平沙雁落、远浦帆归、山市晴岚、江山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落照,谓之'八景’。”后来,全国许多名胜之地常用四言句列称当地八景,如燕京八景、长安八景、洛阳八景等。南京也是如此。郭仁发挥自己“工写大幅山水,布置渲染,具有成法”的特长,着意画了《金陵八景》山水图卷(内有四幅彩色卷保存至今),以表达对家乡的热爱。金陵八景的名称是:钟阜祥云(指紫金山上瞬息百变的云气山色)、凤台秋月(指中秋时节在城西南李太白吟咏过的凤凰台上赏月)、龙江夜雨(指夜间在今三汊河附近的大江边听雨声)、白露(鹭)晴波(指晴天在今江东门白鹭村—带的白鹭洲看粼粼的微波)、乌衣晚照(指傍晚在夫子庙对岸的东晋王谢大族故居乌衣巷观看夕阳晚霞)、秦淮渔唱(指在十里秦淮之上听渔舟上悠扬的笛声)、天印樵歌(指在象天帝玉玺那样的方山听悦耳的樵歌)。郭仁在每—幅画上还题了诗,如在“龙江夜雨”这一景上,就题诗:“天堑西来一派横,百川归附向东瀛”,“岸头暗促鸡声急,多少风帆待晓晴”。能使我们想象到,龙江船厂一带在明朝后期是一处四通八达的内河港口。
郭仁的金陵八景和宋迪的潇湘八景,从晴岚与祥云、暮雪与瑞雪,落照与晚照,以及秋月、夜雨等相似或完全相同的用词看,明显有继承、发展的关系。他还吸取前人文征明《金陵十景册》和文伯仁《金陵十八景册》的长处,跟同时代的朱之蕃等人互相借鉴;又对清代高岑的《金陵四十景图》、吴敬梓的《金陵景物图诗》、乾隆年间的金陵四十八景等有一定的影响。

   

清代,金陵四十八景已逐渐形成。
对金陵四十八景形成影响最大的画家要算高岑了。高岑,字蔚生,江宁府上元县人,是清初以山水画见长的“金陵八家”之一。他对家乡的山水胜迹,怀有深厚的感情,在他的作品上常署“石城高岑”。他平时注意收集南京的历史资料,遍游南京的风景名胜之地,并精心绘制了《金陵四十景图》。清户部右侍郎、著名文人周亮工(公元1612~1672年)为该图册写了题跋。这些画,以后刊入康熙年间的《江宁府志》。现在南京有些学者、收藏家手中还有一种彩色的《金陵四十景图册》,据说康熙、乾隆皇帝南巡时曾看过此画,但未注明作者是谁。清代张汉昭也曾写过“金陵四十景诗”。
《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寓居江宁,不仅写成著名小说《儒林外史》,而且写了不少“金陵景物图诗”;1956年在湖南长沙发现了其中的23首。如对“三宿岩”一景写道:“嵯峨灵石阁,传云三宿岩;其上为青鸳,玲珑怪石嵌。昔日涌江涛,岩下落征帆;今日列僧庐,岩下长松杉。”每一首诗前都有一段小序,记述这一景物的历史演变。如对冶城、凤凰台、雨花台、燕子矶、莫愁湖、青溪、灵谷寺、乌衣巷、钟山、鸡笼山等,都记载得具体而生动,为我们了解南京的景物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关于金陵四十八景,古籍记载不少。但其形成时间、版本、作者,说法并不一致。
一说是清初“金陵八家”之一的高岑所画。民国年间杜福堃、陈廼勋合著的《新京备乘》记载:“《陈府志》有金陵四十八景图,为高岑蔚生所绘。《吕志》悉削而未载,迄今无有能列举之者,兹由故家陈君稻孙抄示,谨录于右,以纪胜迹,亦以备好游者指南焉”。这四十八景的名称是:

石城霁雪、钟阜晴云、鹭洲二水、凤凰三山、龙江夜雨、虎洞明曦、东山秋月、北湖烟柳、秦淮渔唱、天印樵歌、青溪九曲、赤石片矶、怀楼孙楚、台想昭明、杏村沽酒、桃渡临流、祖堂振锡、天界招提、清凉问佛、嘉善闻经、鸡笼云树、牛首烟岚、栖霞胜境、达摩古洞、燕矶夕照、狮岭雄观、化龙丽地、来燕名堂、报恩寺塔、永济江流、莫愁烟雨、珍珠浪涌、长干故里、甘露佳亭、雨花说法、星冈落石、长桥选妓、幕府登高、谢公古墩、三宿名岩、神乐仙都、灵谷深松、献花清兴、木末风高、凭虚远眺、冶城西峙、商飙别馆、祈泽池深。

高岑是否画了四十景图之外,又画了八景,组成共四十八景呢?这种可能性是有的。但其名称跟后来乾隆年间的金陵四十八景完全一样,那就产生了另一种可能,即因他画过金陵四十景,后人增补八景,形成四十八景图。由于主要为高岑所画,故署了他的名。
第二种,也是比较公认的说法,认为金陵四十八景是乾隆年间形成的。《南京史话》中说:“大约在乾隆年间,'金陵四十景’又发展为'金陵四十八景’。”其名称和排列次序跟《新京备乘》所载完全一样,从“报恩寺塔”起,到“三宿名岩”止。令人高兴的是南京博物院保存了一套乾隆年间的金陵四十八景彩色图卷,为绢本青绿山水画册,每幅高八寸,宽一尺对开。这是我们了解金陵景物难得的资料。还有一种金陵四十八景画册,名称和《新京备乘》所载也完全一样,但排列次序不同,从“莫愁烟雨”起,到“星冈落石”止,所以清朝称莫愁湖为“金陵第一名胜”。这一画册封面上有“长干里客金陵四十八景图……蒲华馆主”等字样。
三是徐行敏画,李诚斋续补。据民国年间张通之《金陵四十八景题咏》序言记载:徐行敏曾画过金陵四十八景图册,因战乱丢失了一半,后来由收藏此画的江南老画师李诚斋续补齐全,并在一个大雪天派人请张通之题诗。张浏览了一遍,觉得前后并无斧凿之痕,当即呵冻写了一首七绝请来人携去,诗云:“徐为吴下真名土,李亦江南老画师;不是貂以狗尾续,耐人前后看图时。”事后,张通之又为该画册的每一景题了一首七绝。如为“燕矶夕照”一景的题诗是:“燕子依然未飞去,旧居如故几曾移;夕阳策杖登矶望,不断江水似昔时”。“楼怀孙楚”一景的题诗是:“李白当年醉此楼,楼旁花木尚清幽;而今过此荒凉极,后起愚园亦废邱。”值得指出的是,这四十八景的名称,与乾隆年间的四十八景相比,有二十四景不一样,其中:地点相同而景名略异的有二十二景,如“长干故里”题为“长干晓市”,“栖霞胜境”题为“栖霞佛岭”,“来燕名堂”题为“乌衣旧巷’等等;名称和地点都不一样的有两景,缺“三宿名岩”和“台想昭明”,代之以“周处书台”和“太平堤畔”。这是因时代的推移而发生的部分变化。
金陵四十八景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四十八景全在大江以南,江北一景也没有。这并非江北部分的山水景物不美,而是因为历代建城的重心在江南。而江南许多景点的建筑又建设和保护得比较好。加上长江天堑,游客不易去江北,所以,南京景点的分布重点自然地偏在江南。
二是极大部分景点分布在钟山、沿江、秦淮这“一点两线”附近。在巍巍钟山之上及其附近的有钟阜晴云、商飙别馆、台想昭明、灵谷深松等十多景;在秦淮河及其附近的有秦淮渔唱、桃渡临流、长干故里、鹭洲二水、莫愁烟雨等十多景;在长江南岸一带有燕矶夕照、狮岭雄观、龙江夜雨等十多景。这样,“一点两线”附近分布了三十多景。这个道理是很明显的,钟山、秦淮几乎是南京的代名词,沿江的山水也十分秀丽,这些地方交通方便,开发得早,建设得好,景点当然也就多了。
三是这四十八景中没有一处是以帝王陵墓命名的。南京地区的帝王陵墓很多,不少陵墓前排列着天禄、麒麟、辟邪、狮象,以及神道石柱、石碑等,真是“千载石兽相对立,肘踪膊焰故依然”。但因历代都把陵墓作为庄严肃穆的祭祀、凭吊之所,不可作为游览之地,所以,四十八景没有帝王陵墓。
四是这四十八景中佛教寺庙所在地比较多。如祖堂振锡、天界招提、达摩古洞、报恩寺塔等近二十景。这跟六朝以来,特别是清朝用宗教加强统治分不开的。明清时期,南京修建了许多寺庙,逐步成为朝拜游览胜地,不少被选入金陵四十八景。
金陵四十八景是随着时代推移而逐步形成的,因而也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对于其中夹杂的“长桥选妓”之类的糟粕,我们应取批判态度。
由于多次战火和动乱,金陵四十八景中大部分已名存实亡,最近,有的单位组织金陵新四十八景评点,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一种形式,如果搞得科学合理,那将是很有意义的一项活动。

摘自《南京史志》1983年创刊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