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产业动态】政府引导基金成败的规律性认识

 zhaoyh0627 2018-05-14


编者按:3月6日上午作者参加了世行中国新动能之子课题政府引导基金的座谈,与世行及中国代表处课题组成员开展深入交流。作者结合政府引导基金公共咨询经历,就政府引导基金成败的规律性认识作了交流。


政府引导基金是政府解决市场失灵与培育市场的重要政策工具。目前从中央到地方,有很多成功的政府引导基金,也有比较水的引导基金。根据目前的认识,我以为一个政府引导基金能否取得成功,在顶层设计上,要处理好如下关键问题之间的关系。


一是财权与事权的关系。我想这主要取决于对政府引导基金政策价值的理解,以及财政部门到底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产业基金既不是守旧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也不是单纯的科技金融工作,更不是被动的财政税务工作,本质上是促进创业创新的科技工作、或者促进产业化的产业工作。科技有科技的发展规律,产业有产业的发展规律,不同产业有不同的发展规律,不应该是谁出钱就谁负责、谁财大气粗就谁主导,财政部门更应该扮演资金统筹、出纳以及绩效评价等方面工作。从中央到地方,只要财权“强奸”事权,这个事基本上都是往死力做、也基本上都搞砸啦。


二是政策引导与市场化之间的关系。所谓引导基金,本质上是政策工具,重在政府战略意图(解决市场失灵与培育市场等系列问题)及框架下,合理引导、利用市场化手段解决社会的、科技的、产业的、企业的发展问题。这便出现一个问题,到底如何实现或者到底在哪个环节实现政策引导、市场化?从成功案例来看,在母基金层面,更多的需要以财力支撑为主,只有这样才能强调政策性资金的属性、不受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束缚、不受其他社会资本“逐利”的影响,但在子基金(亦可以是母基金)以及孙子基金上,可以充分整合各类社会资本,更多地需要发挥子基金、孙子基金的杠杆作用。


三是财政资金与社会资本的关系。如何处理好财政资金与金融资本、国有资本、产业资本等社会资本的关系,涉及到如何切实将财政资本、金融资本、国有资本以及其他社会资本相结合,转化为强大充裕的产业资本。这比如不同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如何在不同层级或环节上作为劣后投资者、优先投资者、GP等进入,或者究竟是同股同权还是名股实债等等。最理想的方式就是财税部门专注于资金池,产业部门拿着有限财政资本,针对不同阶段产业、不同类型项目设立不同子基金,提高金融资本、社会资本的杠杆性。



四是引导基金公司与基金管理公司的关系。基金监管与团队激励一直是困扰政府引导基金发展的顽疾,譬如完全按照国有企业来监管激励、审计部门不分青红皂白以及激励不到位等具体问题。目前,很多政府引导基金在管理运营、人头费及奖励等支出,主要依赖管理费。在顶层设计上,最合理的架构便是基金公司爱怎么国有体制就怎么国有,但在基金管理公司方面,完全可以采用职业化、社会化、私有化。


五是支持方式与配比方式的关系。国内外政府引导基金主要采用阶段参股、跟进投资、直接投资、融资担保、风险保障等模式运作。一般而言,阶段参股所占比例不要超过50%,否则就成了国有企业,比例越低财政杠杆的引导就越大;同时在整个母基金中,阶段参股可占较大比例。跟进投资一般为其他投资的50%及以下,且单一投资所占企业股权比例不应超过15%,天使阶段需要更低。直接投资资本总量一般不超过整个资金盘子的20%,且单一投资所占企业股权比例不应超过25%。


六是政策目标与创新风险的关系。现在大量的财政“资金”向“基金”方向转变,本来这些钱是通过无偿资助等方式惠及企业的,所以在花钱、赔钱的问题上应该更加超脱,更加符合创新规律。在我看来,天使轮的引导基金应该持有“赔得越多越好”的心态,但实际上如果按照整个区域创新生态及生命周期去看待的话,不但不会赔,还有更大的红利。而对于成长期的引导基金,企业及产业发展是可预期的、可控的,可以宽容个案的失败,但要守住基金不赔钱,更要着眼能够赚到钱,否则就是专业投资能力较差。


END

本文版权归长城战略咨询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并附上原文链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