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题调研】明庆忠 刘宏芳:发展乡村旅游助推美丽中国建设

 羊之君子 2018-05-14

明庆忠   云南财经大学旅游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刘宏芳  云南财经大学旅游文化产业研究院讲师、博士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描绘出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振兴图景。乡村是实现美丽中国梦的重要区域,建设美丽中国、美丽家园的难点在乡村、重点在乡村、亮点也在乡村。建设美丽乡村是我国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举措。

1
美丽中国是乡村重塑与再造的应有之义

美丽中国背景下的乡村振兴是建设以人为本的活化家园、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家园、物质文明的富裕家园、精神文明的文化家园、整体关系的和谐家园,努力实现美丽中国梦。

建设以人为本的活化家园。乡村是微观的聚落形态,人的离散自然导致村庄的凋敝消亡。乡村兴则需乡村人归、乡村人居、乡村人乐、乡村人口兴,亟待以人为核心活化乡村。最本质应是宜业、宜居、宜游,美丽中国的缩影。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家园。理想的乡村生态系统为一个完整的复合生态系统。种植业与养殖业之间的能量循环、农业生产与乡村居民生活之间的有机循环是乡村区别于城市的重要特征之一。乡村有着有机、低碳复合系统的生态价值和慢节奏、人与自然吻合的乡村生活价值,是“养老”“养心”“养性”的“三养”社区。

建设物质文明的富裕家园。在许多乡村,自然资源贫瘠、交通不便、经济结构单一等,以及在工业化、现代性和社会流动性增强的背景之下出现了诸多问题。乡村振兴应通过发展模式的转变来规避这些问题,推进乡村地区与城镇的三产(农业、加工业、服务业)相接共生、“五生”(生产、生活、生态、生意、生命)协调共进,从而实现乡土活化、文化延续化、乡村全景化、乡民富裕化和乐居乐业新目标。

建设精神文明的文化家园。乡村生态孕育了乡村传统文化和地方知识,承载信仰、习俗、品质和性格。美丽中国建设提倡尊重乡村地方自然肌理与文化脉络,顺应自然演变,尊重历史文化,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速率,传承乡村文化活动,运用本土素材和生态策略,构筑完善的自然—生命—生活体验系统,实现宜居、宜游的乡土社会塑造。

建设整体关系的和谐家园。和谐家园是美丽中国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共同目标。包括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旅游活动和旅游投资都需要安定的社会环境作支撑,和谐家园既是美丽中国建设目标,也能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也是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2
乡村旅游是美丽中国建设的主要驱动力

乡村旅游是美丽中国建设主要经济活力。旅游扶贫以其强大的市场优势、新兴的产业活力、强劲的造血功能、巨大的带动作用,在扶贫中发挥着新生力量。乡村旅游能增加经济收入、提高商品意识与服务意识,拓宽视野。再者,旅游就业容量大、带动能力强,特别适合农民、妇女就业,也适合大学生和返乡农民工创业。

乡村旅游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产业基础。乡村旅游作为带动性强的新兴服务业,增加了乡村地区的餐饮、住宿、特色交通、向导、购物、游乐等多重服务内容与活动,增加了妇女、老人等就业机会,有效吸引青年劳动力返乡。旅游高关联度的属性决定了其对经济、文化等产业的积极带动作用,有助于相关经济产业、文化产业的建设。

大批游客到澄江县荷花庄园体验生态乡村游  杨峥/摄

乡村旅游的多元需求赋予美丽中国新价值。旅游需求极其多元丰富,包含旅游者对美景、美食、健康、亲子、休闲、生态、自然、怀旧、快乐、刺激、异域文化风情等的追求,蕴含旅游者的审美需求、休闲游憩需求、生态需求、健康需求、文化体验需求、购物需求、饮食需求等。这些需求本质上都指向真善美和轻松愉快的体验。旅游需求与美丽中国建设相关,促进乡村“美化”事业,绿化、亮化等,强化了生态理念和绿色生态产业建设,促进乡村传统文化觉醒与复苏。

乡村旅游促进、弥合乡土与城市。在乡村旅游带动下,乡村基础设施发展、环境改善、生态兴村和村容村貌美化经济结构转变、业态丰富提升、村民生活富裕、乡风文明和管理民主,并带动了社会结构的变化和乡村治理方式的进步;融合了乡村建设、文化保护、产业创新、社区权益、城乡互动等多项互为影响的发展因子,发挥多方联动作用的驱动力,平衡保护与利用,拉近产业和市场,弥合乡土与城市;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实现乡村生活方式与城市生活方式的互动与转换。

3
乡村旅游是美丽中国建设的路径选择

续接根脉,推动本土化规划与主题发展。构筑完善的自然—生命—生活体验系统,成为记得住乡愁的新载体。鲜明的主题更容易让乡村在旅游发展中脱颖而出,实现“专而精”的发展。乡村美丽家园建设按照“五生”和谐发展要求,坚持科学规划、目标引导、注重实效的原则,以乡村价值及功能为支撑,以发展乡村本土化规划与农业生产主题发展、改善人居环境、传承乡村生态文化、培育文明新风为途径,构建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生态宜居、生产高效、生活美好、人文和谐”美丽家园,全面推进、形成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家园发展模式,通过理念、建设、环境、项目、民宿、产业、经济、新型发展模式、社区治理等让乡村成为乡民安居乐业、旅游者旅居生活的新天地和美丽家园。

市民到富民县赤鹫镇采摘樱桃体验乡村旅游   陈飞/摄

重识乡村价值,重新整理运用乡土知识。乡村旅游的聚焦点是乡村文化,乡愁的记忆与体验是乡村旅游的重中之重。中国文化的根基在乡村,表现在乡村价值及功能上。乡村价值除依托土地的农耕生产价值外,还有对优秀文化的保存与传承的文化价值和塑造“完美”天然优势的教化价值。乡村还寄托了现代市民在城镇化高速发展背景之下的田园式怀想,并能提供自然生态的休闲需求,既是乡村旅游的动因,也是乡村在旅游场域下的新价值和功能。

鼓励乡村旅游社区参与,建立恰当乡村治理模式。通过乡村旅游“创造机会”“提供场所”“提供活动”,重建乡村特色文化,改善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完善村民政治参与机制,规范诚信激励机制和乡村合作互惠制度等,增强乡村凝聚力和村民自豪感,最终实现乡村社会资本的存量稳定和可持续生产。乡村旅游产业本地化,提供乡村生活生计支撑。解决农民就业问题以及产业收入问题,是避免乡村空心化发展的最佳途径。

培养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释放乡村旅游活力。“文化自觉”强调“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文化自信是文化的持有者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进一步意识到所持有文化的意义与价值而生成的对所持有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重构乡村文化,促进乡村知识的记忆传承。“乡村知识”意思是“本土的、本地的、土生土长的”知识。乡土记忆是基于乡村的集体记忆与个体记忆的统称。其传承则是乡村文化延续的重中之重,实现乡村文化信息的传递与情感的延续,留住乡民对乡村的情感。

落地乡村旅游,构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政府积极引导,吸引调动社会多方参与;以规划和顶层设计为先导;公共服务体系与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优化六次产业体系是关键,充实产业,推动乡村产业的升级转换与复合式发展,使乡村重新恢复经济能力;进行农业产业景观化建设与参与性项目设计;乡土建筑是乡村家园建设的物质载体,推动乡村特色村落、村寨、农业生态园、休闲农庄、特色客栈、民宿和文化旅游小镇建设。

本文由“135编辑器”提供技术支持

原载《社会主义论坛》2018年第5期

编 辑  沈 艳

主 编  杨文江

执行主编  王晓卫 

策 划  耿 嘉  杨文江  蒋 敏  王晓卫

制 作  苏宇箫

出 版  云南日报理论部

          社会主义论坛编辑部

          云南理论网 

(图片来源于云南日报)

创新理论前沿阵地

领导学者交流平台

干部群众学习之友

搭建报刊网络平台  促进理论实践结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