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洗盘子、送外卖的北大“凡人”数学家:半生坎坷,一举成名

 昵称32963897 2018-05-14

曾有人说,用杜甫一句诗来形容张益唐的一生,最为恰当:“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说起张益唐,大概有不少人感到陌生;但这个名字在数学界却可算得上是如雷贯耳的存在:其证明存在无穷多对素数相差都小于7000万的论文“Bounded gaps between primes”在2013年5月被世界最权威的数学杂志《数学年刊》正式接收,《数学年刊》审稿人对此论文高度评价:“这项研究是第一流的,作者成功证明了一个关于素数分布的里程碑式的定理。”

这一天才的证明使张益唐获得了麦克阿瑟天才奖(MacArthur Fellowship),并被誉为“敲开了世纪数学猜想的大门”、“是中国人有史以来在数学领域对世界的最大贡献”。

但与大多我们耳熟能详的数学家故事所不同,“天才”曾经并不是属于张益唐的形容词——在赞誉与奖项接踵而至时,张益唐已经年近六十。在此之前,他曾经在美国的中餐馆和汽车旅馆打工、在 subway 洗盘子送外卖,后来也只成为了新罕布什尔大学一个薪资不高的暂聘讲师。

也因此,很多人将这段怀才不遇的早年经历看作是张益唐“传奇人生”的一部分:青年时期对数学的执着与热爱、普渡求学期间的艰辛与倔强、失业几年在清贫中的坚定和坚守、一个普通数学老师的职业操守与教学生涯、孪生素数猜想证明的诞生……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串起了数学家坎坷的经历和曲折的人生,迎合了一切“传奇”所需要的元素。

然而,在谈起那段八年的艰苦岁月时,张益唐自己却说:“别人觉得传奇,我不这么认为。只觉得一切就是顺其自然。

“顺其自然”是张益唐在访谈中常常提到的词。无论遇到人生中的顺境或逆境,他似乎都能安然处之,“其实还好,我能承受得住,也没有特别难过……也许是个性吧,我还能经受这些挫折。”在他身上,似乎看不见一点点作为伟大数学家的傲气与偏执,而只有一个普通中年人的淡然与谦和。

他不是平易近人,他就是一个凡人。”见过张益唐后有人如此评价。

对于“凡人”张益唐而言,成名背后所付出的艰辛,却是真正的凡人难以想象的。

1985年,30岁的张益唐独自到美国普渡大学求学。在美国,他一边在普渡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一边在 subway 打工挣学费。后来据他自己回忆,当时自己就是在 subway 里边打工边钻研那个举世闻名的数学难题——“孪生素数猜想”;甚至连他成名前在美国发表的唯一一篇论文,也是“工余思考研究累积下来的成果”。

从30岁到58岁,张益唐在美国度过了近三十年默默无闻的时光。没有稳定的工作、没有收入的保障、没有科研经费的支持、甚至没有专心思考数学的空间——张益唐的数学研究环境,比很多人想象中要恶劣得多。但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他凭着对数学最纯粹的热情,做出了震惊整个数学界的成就。

“因为还是热爱科学,即使在很不理想的状态,我也没有动摇过,没想过离开数学研究的道路,另谋生计。我对数学研究的热爱是全心全意的。”在媒体采访中,张益唐轻描淡写地说。

正如张益唐妹妹张盈唐在回忆录中对张益唐一生的总结:“正当少年求学的最好年龄,他却跟着妈妈到湖北干校锻炼改造,后来又独自回到北京当一名制锁厂的工人。文革结束,好不容易在北大度过了几年最美好的与数学相伴的岁月,当他雄心满满地踏上美国的土地,期望在那里再展宏图时,却遇到心胸狭窄自私的导师,让他的求职路充满坎坷曲折。他经受住了,其实以他的数学才能,在美国硅谷任何一家公司或金融公司都能轻松地获得不菲的收入,但是他根本无视这些物质上的诱惑。数学之美,才是他毕生的追求。”

对数学全心全意的热爱,使他在半生坎坷中始终保持“顺其自然”却绝不屈饶的态度。比起我们想象中的天才、狷狂、高傲的数学家,他似乎确实不像是什么“伟大”的人,而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年人;但也只有这样的“普通人”,愿意踏踏实实地为自己所热爱的职业付出三十年的时光、愿意过着无名无利的生活却毫不焦躁、愿意做个“板凳坐得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的学术苦行僧。

每一个凡人,都有自己“不凡”之处。

尽管艰苦,但张益唐依然认为,美国的求学经历为他带来很多重要的影响。他说,在美国,来自世俗的压力更小——例如亲人朋友的不理解、社会的舆论压力等等,使他在快餐店工作之余依然能够专心学术。此外,他也更喜欢美国学术圈的氛围:“在美国就这点好,大家彼此尊重、各做各的。我一向少与人接触,也少参与系上活动,过去就是我‘冷落’人家,所以现在也谈不上有什么改变。有些系上教授,像当时进校时任系主任的K. Appel,一直都对我很敬重。”

发表论文时,张益唐只是大学里的一个讲师;而且在此之前,他在美国唯一发表过的论文就是2001年在《杜克数学学报》上发表的关于黎曼猜想的文章——可以想像,若不是处于开放平等的美国学术圈中,默默无名的张益唐根本就不可能得到《数学年刊》权威专家的认真对待与重视。

也正是这样的学术氛围,为他提供了专心学术的外部条件。张益唐曾将数学形容为“内心的一片纯净‘桃花源’”,使他能够不受世俗名利所纷扰、专心沉醉其中。

2016年,杨振宁、查懋声在北京大学为张益唐颁发“求是杰出科学家奖”

“一个人有自我的追求这无可非议,如果真正喜欢一件事,就不要轻易放弃自己的兴趣,同时胆子要大,不要束缚自己,保持超越现状的信心,”在访谈中,张益唐提出了对当今年轻人的建议,“更重要的是不要因为外界的诱惑而忘了自己的初心,一颗平常心无论对学术还是对生活都很重要。”

半生坎坷,张益唐却从未放弃过对数学研究的执着;一举成名后,他也不曾忘却对数学研究的初心。因此,他也希望将这份初心代代传承,使每一个了解他故事的人都能坦然面对生活的坎坷,朝着自己热爱的方向不懈前进。

尽管我们都是凡人,但我们都一定可以在某一个领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不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