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村记忆:驼背桥

 碗窑有约 2018-05-14

吴冠中画作

老家处平原地带,水系发达,河网密布,自然,拱桥也就随处可见了。


古人造桥都以拱桥作为它的形态。儿时老家的桥梁大都为石拱桥,桥墩和桥面用材均为石料,桥梁的名字也皆以地名命之。桥架何处,即称何处的桥,但唯独那座“驼背桥”例外。


据老人回忆,古时有城门朱姓人家为嫁女蒲城,特修建此桥供世人行走,并在桥墩和桥板上凿上年号记载此事,以让后人考证时提供线索佐证。但是,凡知道这座桥的人都称它为“驼背桥”。尤如“如让以琴尽先生,是重颜鲁公书法,而不见其忠节也;是乐苏文忠之文章,而不举其政绩与其经使也。”人们忘记它的所有,反而把“驼背”二字作为烙印,不仅烙在桥的名字里,更是烙在人们的心中,永远都无法抹去。另古人亦有以官衔或地名来称谓他人,独“驼背桥”不仅没有官衔和地名,更是被戴上一顶不雅“绰号”的帽子,且让方圆数里无人不知,远近闻名。


“驼背桥”位于老街中段。桥的一头为“顶街”,另一头为“下街”,“顶街”与“下街”靠这座“驼背桥”连接着。“驼背桥”用自己的双手拉着它们行走在历史的轨道上,“驼背桥”用自己的臂膀挑着“顶街”和“下街”步入一个又一个的纪元,“驼背桥”也见证了“顶街”和“下街”的繁荣与衰败,更是成为在外游子的乡愁记忆。


见过“驼背桥”的人都明白,“驼背桥”与周边其他石拱桥似无差别之处,也是一座普普通通的石拱桥。“驼背桥”长约二十米,宽约两米,每个桥拱之间的桥面由五块长条形的青石连接,整整齐齐,似有“洞桥如虹亘,石梁横空跷”的感觉。柱式桥墩也是用条石插入水中堆砌起来的,以便桥板能够搭在桥墩上。“驼背桥”有四个桥拱,中间两个桥拱较高、较宽,两边的两个桥拱较低、较窄。为使中间的两个桥拱通航,柱式桥墩的高度就得比岸堤略高,正当中的桥墩最高,使桥板铺设后成拱形,成为名副其实的石拱桥。至于后来为什么被称为“驼背桥”,我想大概是因为桥面的坡度较大,桥面较陡,像驼子背部一样的缘故吧。虽然名字有点怪,有点俗,但似乎从中能感受到人们叫它名字时的那份亲切,时而透露出人们对“驼背桥”的尊重与膜拜。


2

“驼背桥”建成后,“顶街”与“下街”之间就可畅通无阻。因“顶街”连着公路,“下街”连着码头,有了这座“驼背桥”,海陆两地就不再隔河相望了。


“下街”的末端叫“下街尾”,是一个出海口,靠水闸把海水和淡水相隔,水闸下处就是港口码头。小时候最喜欢看到水闸拉开放水,场面尤为壮观,似有排山倒海之势,多年后拟“沿浦港泄洪江水波涛”求应上联不得。平时,港口里停泊着许多大大小小的木质船只,听说这些船只大都是运输船,老家出产的农副产品和二轻工业品都是通过这个港口销往外地的,而一些外来的物资也是通过码头上岸的,比如我第一次看到的“紫竹林”啤酒就在此处。


“驼背桥”建成后,老街就开始繁忙起来。行人多了,挑担的多了,拉板车的多了。所有的这些都会在“驼背桥”的背上走过、踩过、辗过,久而久之,“驼背桥”的桥面慢慢地变得平整光滑起来,人们洒在“驼背桥”上的汗水经过时间的打磨也使桥面逐渐地包浆了,温润了,平和了。


“驼背桥”建成后,人们都把自家的农副产品拿到桥边交易,附近就慢慢地成为了一个农贸市场。每天大清早,天空刚刚睁开它的双眼,“驼背桥”附近已是熙熙攘攘,摆摊小贩的吆喝声特别的悦耳,每天都为人们演奏出其独有的晨曲。


“驼背桥”建成后,它成为了人们乘凉聊天的好去处。盛夏的夜晚,人们都会早早地来到“驼背桥”边,占据最佳的位置。坐着、站着、倚着,也有躺着。桥下的河水随着阵阵微风徐来丝丝凉意,让桥上的人顿时觉得舒适许多。迟来的人,总是不慌不忙地在找寻间隙,找寻那个可以容纳自己的空间。当然,早来的人也会尽量给他腾出个位置,使他加入乘凉聊天的队伍。


“驼背桥”建成后,每当夜幕来临,周边的人们就会放下繁重的农活,除却一身疲惫,不约而同地来到“驼背桥”边,聚在一起东拉西扯,海阔天空地谈笑着,“驼背桥”也就成为了人们发布消息、交流心得的一个去处。在“驼背桥”,上至天文地理、下至鸡毛蒜皮都是他们聊天的内容,东家长、西家短的也免不了成为他们评头论足的话题。虽然每天晚上都走在一起唠着,似乎人们有着讲不完的话,说不完的事。他们当中,总有几个是能说会道的,口表能力强的,这些人就占据着话语权,也总是比他人了解更多的事情,懂得更多的道道。一些很小的事,经过他们的口语加工后就变得风趣许多,时不时地赢得人们的哄堂大笑。遇到有些话题,善言者之间观点不同,也因此针锋相对,有时也会为此争得面红耳赤的,任由旁人相劝也无济于事,谁都说服不了对方,甚至还会闹得不欢而散,争执着带着怒气嘴里念念叨叨地走回家去,但这似乎毫不影响第二天的进程。当第二天夜幕再次降临时,人们还会准时地来到“驼背桥”,以新的话题重新了这一天的聊天。木讷的人选择作为一名忠实的听众、一名旁观者,静静地享受着这种“讲嘴爽”带来的乐趣。偶尔,他们也会忍不住搭上一句,但往往会被善言者给“呵斥”一通,很难抢占话语的机会,他们只能将刚才的想法留在自己的脑海里,独自享用了。


3

农村似乎没有秘密,邻居们的生活琐事包括夫妻间的情感生活都会被他们当作聊天的话题,谁家媳妇细皮嫩肉的,谁家媳妇楚腰纤细的,又是谁家女人丰乳肥臀的,又是谁家女人水性杨花的。有时候即使那家媳妇的男人就在现场,也阻挡不了人们聊天的惯性,甚至想辨别几句也难获得机会。想想着能给他人带来快乐,自己的这些小事何足挂齿,这就是邻里的人。几百年前,祖祖辈辈都生活在此,不是沾亲的就是带故的,有啥可计较的呢。当然,在场的男人也免不了成为被取笑的话题,什么怕老婆啦,什么娘娘腔啦等等,所有这一些,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情趣。


大人们聊天的时候免不了会吸引孩子们的围观,孩子们似懂非懂地听着大人们说的事,有时候更多的是不想缺席这一具有浓浓乡土气息的文化“沙龙”。当大人们聊到男女之间的那点事儿时,孩子们往往会静静的躲在角落里聆听着,不敢喘一口粗气。一不留神被大人们发现后,会被呵斥一句“还不死回去睡觉”。此时,小孩们会作“鸟散状”地跑开,再另外找寻一处继续细说着刚才的话题。一年又一年过去了,“驼背桥”边的人们伴随着这种文化逐步成长,也逐步老去。


“驼背桥”中间的两个桥拱可以行船,以前农忙时,我就曾划着木船经过。那时虽然没有交通标识,但大家都会自觉地从右边的桥拱划过,遇到两船交汇时,也是井然有序,相识的还会相互招呼一声。后来有了动力船,行驶时往往会带起波浪,此时若有两船交汇,动力船都会自觉减速,生怕行船时带起的波浪影响往来的船只。船行至“驼背桥”的桥拱下时,“驼背桥”就会用自己宽阔的胸怀为你遮蔽烈日,给你带来些许凉爽。桥上的行人每见桥下有船驶过,也会自觉地驻足,不让船只在自己的胯下经过以给他人带来晦气。所有的这些都是显得那么自然与和谐,没有村规,也没有民约,可人人均会自觉遵守,共同遵循着这种祖上留下的训条,共同守护着家园中精神防线的那种神圣与尊严,绝不让自己无意间的差错给训条带来任何的一点伤害。


4

有一天,人们开始嫌弃“驼背桥”了。


人们纷纷说,“驼背桥”的桥面太陡了,太光溜了,每当行人走过的时候会脚底打滑,若逢刮风下雨,更是让行人心头一紧,担心受怕的。人们纷纷说,“驼背桥”的桥面太陡了,太光溜了,每当板车拉着货物过桥上坡时,都得把板车把手压得低低的,拉车的人拼命地弯下身子,双手紧握把手,肩上扛着绳索,做冲刺状,有时还得烦他人帮助用力推上一阵,始得到达桥顶。下坡时,拉车的人又得抬高把手,让板车的尾部在桥板上摩擦减速,自己的脚步要跟随板车的速度小跑着,嘴上还得高声地喊着“人来了”,生怕板车会冲撞到前面的行人。此时的行人都会自觉地往路的两边避去,让拉车的人顺利通过。人们纷纷说,“驼背桥”的桥面太陡了,太光溜了,哪怕汽车驶过,上坡时也会因为看不到路边的参照物而迷失方向。虽然人们七嘴八舌地议论着“驼背桥”的不是,但“驼背桥”从没辩解,默默地承受着人们的指责与非议。久而久之,“驼背桥”带给人们的喜悦已经荡然无存,“驼背桥”带给人们的便捷已经被遗忘得所剩无几,“驼背桥”带给人们的生活情趣也已经不是他们以前的那种期许。


终于有一天,“驼背桥”被拆改了,取代它的是一座水泥桥。虽然这座水泥桥依旧被人们称为“驼背桥”,但它的形态、材质、尺寸都与“驼背桥”相去甚远,桥变宽了,桥变平了,桥的两边加上了护栏和木头长凳。


我曾一度去找寻“驼背桥”的踪迹,却一无所获。桥板不见了,桥墩不见了,每当夜晚来临,来这里聊天的只有几个老人了,他们似乎在怀想着“驼背桥”的点点滴滴。


“驼背桥”与其它石拱桥一样,当人们开始感悟到它的存在是那么美妙时,它早已化作书本中的那幅插图,成为了人们永恒的古旧记忆……




/

野逸

半书房书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