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有名堂艺术家推荐 | 马德田

 励志朝阳 2018-05-15






山东枣庄人,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美术系。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文化部青联书法篆刻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名家工作室高研班马德田(书法)导师班导师,中国国家画院胡抗美书法课题班成员,《中国书画》杂志社书法院书法家,曲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河北美术学院马德田书法工作室主任导师、教授,枣庄学院客座教授,山东省青年联合会委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创作委员会委员,山东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当代艺术委员会委员,枣庄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枣庄市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席,五月书会成员。2008年被评为山东省优秀青年艺术家。2010年荣获山东省政府“泰山文艺奖”。2009年《东方艺术·书法》中坚栏目专题介绍,2011-2015年连续提名为《东方艺术·书法》全国青年书法二十家。



书家自述


碑帖兼容,书画同源是我近期五年的学书方向。碑帖兼容是清末民国期间书家创作的主流方式。而我们当代的书法创作早已偏离了此途。近期一直在思考,我的书法创作该走向何方?最终还是选择了延续碑帖兼容这个方向。我认为它应是这个时代的主流,是一条书法的康庄大道。我的书法研究与学习也定位在这一时期的关键人物——沈曾植。于是我展开了五六年对沈曾植的研究学习与创作实践。





首先要认清沈曾植在清末书坛的重要意义。他是位学者型书法家,他以朴学为基,晚年一直在做书法的证伪工作,一直尝试各种风格的可能性。异体、同势,古今杂形是他重要的书学思想。他在书法上的最大贡献是汉代简牍书法在行草书创作的创新运用。以此为切入点,我在汉隶、简牍、汉砖、章草等汉代书法传统上进行了重新临摹学习,在此过程中,从技术到观念认识都以沈氏方法为之,使我受益匪浅我临摹了大量沈氏作品及其手稿,并以他的方式对“二王”至宋代帖学经典作品进行了演绎临摹。在此过程中找到了大量创作元素,使我兴奋不已。也让我逐渐认清了书法的一些原理与规律。这是我学习沈曾植的最大收获。由沈氏我开始上追金农、倪元璐、杨维桢及至苏东坡,欧阳询父子。因为这些书家的创作都是基于隶法展开的,在他们强烈地书法创作面貌的背后,都潜在着一样的书理,这个收获是巨大的。以沈曾植为点往下追,我又临摹了康有为、徐生翁、齐白石、黄宾虹、马一浮,王蘧常等。同样收获颇丰,并打开一个新思路——以画入书,书画同源。






通过对这批书家的研究实践,我得出一个心得。他们在篆隶上都下足了功夫,都掌握了书法的原理与规律,尤其在隶法上。造型走位以方为主,笔法上以折断、中侧并用,注重锤炼点画形态与质感。意境追求雄强古拙沉厚的气象。行草书只不过是他们在这一原理的个性表现而已,我甚至认为就是他们隶法上的手写体。有了这五年的临摹积累,我体会到原理的重要性,也开始了我近期的书法创作。并尝试以各种手段去表现隶法的规律,也就有了近期的书法面貌。以上是我对如何继承书法传统的近期思考。这些思考与买践都是基于书法本体技术展开的。

 




有了上一阶段的体会,我又开始思考书法的渐变与突变的问题。任何一门艺术的创新都应是在继承传统上的渐变,而不可能是突变,而且这一过程是需要时间做积累的,要耐得住寂寞与孤独。真的艺术不是热闹场,要坐得住冷板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们的考古工作发掘出了大量的书法新资源。





比如汉简牍的大量出土、汉砖、汉刻石、魏碑墓志等,加上高科技印刷的发达。使我们能看到远比古人多的书法资源。如何更好地运用创新这些书法资源,是摆在我们每位作者的重要课题。这是需要定力与方法的,要有治学的手段与学术研究的思维。同时也需要作者的胆量与才情。这个课题很庞大,需要我们大家共同探索与实践。所以当代书法创作延续清末民国书学思想,也是书法艺术渐变的具体体现。





第三个问题,我觉得对古体书论的阅读与理解是我们要急需解决的问题。近期阅读了一些古代书论,尤其是汉唐与清中末期的,古人思想精髓与创作心得全在于此,它能打开我们的智慧,真正走进传统。当代书法理论有些少数硬拿西方艺术理论套在书法艺术创作上,以示书法现代性,是有夫失偏颇的。当代有很多事有开创性的思想,在书法理论上阅读古人更是我们在当代急需的。





有很多古代书论被当下误读了,比如“永”字八法的问题,古人主要在论述笔势的“永”字中的体现,而被很多人解读成八个笔画的写法。严重误读古法。所以增加古代书法理论修养是我们共同的课题,也是书法创作走向创新的重要依据之一。





第四个问题,在书法实践中,个人审美追求的明确性及情感的表达,是很难的。这也涉及了一个老问题“形式与情感”。任何艺术最终都要表达作者的情感与思想,但我们现在看到很多作品,只是一种技术呈现,而感受不到作者背后这个人的真实存在。这种创作还是否有意义?明清时代有些画家书法在这个点上表达得非常充分,值得我们研究继承。我们要体会这些艺术家作品背后深厚的情感与修养。比如徐渭、八大、金农,黄宾虹等。以画入书,书画同源。





古时的书画是不分家的,画家用笔的松动甚至破坏性的笔触及浪漫空间意识是值得我们研究学习与借鉴的。在书法的学习与实践中,我想要坚守些文人的风骨,让自己的内心纯净下来,真实起来。我想在创作中情感也会自然流露出来,这样的作品也就有了生命状态。即使稚嫩不完美,但有意义。我想这也是我们学习艺术的本意。





柴天鳞评论:

 记得第一次知道马德田的名字是在网络上,他那时的网名叫“子野清歌”,那时伯远还在广西陈国斌老师那里学习,每天能在网上看他们贴出来的作业。几乎每次看到都会惊呼:字还可以这样写啊?那种新鲜感,那种新奇感不亚于我第一次看到颜真卿的《裴将军诗》那样激动。慢慢地也让我认识了一个词叫“形式”。我那时就想“形式”是个什么东西,如此奇妙,能让稀松平常的字,在他的笔下瞬间鲜活起来,变得不同寻常。但是每次都只能:羡慕嫉妒恨。羡慕他的才华,嫉妒他有好的师友,恨自己写不好。到了后来,德田流行书风获奖,又出了流行书风提名作者的作品集,他的那个作品集,我还是在琉璃厂十国书店买的。再后来就慢慢认识了,熟悉了,一见如故。





为了了解德田,我专门上网百度了“形式”这个词:形式是指某物的样子和构造,区别于该物构成的材料,即为事物的外形。但是这些解释我觉得还不够,继续寻找。就找到了外国人的解释,培根则认为物质性的事物才是实体,形式则是物质的结构。他坚持形式与事物的性质不可分。他认为形式是物体性质的内在基础和根据,是物质内部所固有的、活生生的、本质的力量。物质之所以只有自己的个性,形成各种特殊的差异,都是由于物质内部所固有的本质力量,即形式所决定的。人们只要认识和掌握了形式,就可以在极不相同的实体中抓住自然的统一性,就可以在认识上获得真理,在行动上得到自由。他把发现和认识形式看作是人类认识目的。





看完了这些,还是迷迷糊糊的,不能完全了解,但我也又认识了一个词“物质”。转换到书法上形式就是书法的结构,物质就是书法的内涵或者质量。如此,我就从关注德田的形式,也开始关注他的质量,也就是线条的本质,这下发现了他的笔下多篆隶用笔,线条有金石气,他用这种线条去分解“二王”的行草书结构,犹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轻松之余就力冠三军,真是不可思议,也为我们解读“二王”书风提供了一条思路,让我们看到,通往帖学的并非华山一条路,很有启发性。他可以为了整篇布局牺牲单字结构,为了形式去打散字形,最后我们看到的结果就是字很有陌生感、新奇感。






由于德田的影响,他的身边有很多追随者,德田也因此在书法的教育上倾力很多。一时学习德田作品的学生不少,出现了很多以形式见长的作品,都很引入瞩目,慢慢地看的多了,审美也就有了抗药性了,不似当时那么刺激眼球了,渐渐也就发现规律了,形式忽然不错,但是看多了容易手法雷同,如果不能像德田的作品那样生发,就容易把形式变成模式。这也是当代以形式作为表现形式的作品容易出现的问题。






这么多年,我一直在向德田兄学习,也希望能搭上形式的车,让自己的字神奇起来,可是一直不能得门而人,每次看他的作品都很认真,生怕漏掉什么,但也没有拿走什么,一个人在书房暗暗恨自己不是那块料,但也享受他每次带来的新奇,也就继续的“羡慕嫉妒恨”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