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体诗词应该使用平水韵,还是中华新韵?

 方远图书馆 2018-05-15

古体诗词就应该用古韵吗?我想不少写诗之人都没想明白,到底“韵”为何物?

如今写诗所用平水韵,今人以为是南宋所著那本,其实是清代编著的,其名曰《佩文韵府》。

于是就有一个问题,如果写诗只能按照平水韵,那在清代或宋代之前,没有平水韵,就不算诗词么?这个观点本身就有些本末倒置。



我们可以回顾历朝韵书的发展历史

早在三国时期,中原就有第一本韵书出现,相传为李登所著《声类》。而后晋至南北朝,也有各种韵书出现,但首次成书并为官方采用的,是隋朝陆法言的《切韵》。

以上韵书均已失传,自《切韵》之后,历朝十分重视修韵书。

唐人在《切韵》的基础上,又制订了《刊谬补缺切韵》,因作者王仁煦,又简称《王韵》;而后孙愐又作《唐韵》。

北宋官方撰《大宋重修广韵》,简称《广韵》;南宋平水人刘渊著《壬子新刊礼部韵略》,简称《平水韵》。

元代之后,出现第一本曲韵《中原音韵》,随着入声的消失,又出现了《中州音韵》,这是第一本没有入声的韵书。

明朝作《洪武正韵》,恢复入声;清朝又作《佩文韵府》(平水韵);近代作《中华新韵》。

如果写诗只能固定用一本韵书,那历朝历代何以重修韵书?



可以这么理解,制订韵书的标准是官话,历代官话不同,自然也就有理由重修韵书,其目的是为了使韵书顺应语言的变化。

站在这个角度看,当今的官方语言是普通话,与此对应,写诗用中华新韵也是为了适应时代趋势,这本身并没有过错。

既然用新韵没有错,为何有一些用平水韵的人会攻击新韵?

即便从《切韵》的近200韵,缩减到《佩文韵府》的106韵,但韵部依旧繁多。大部分人要掌握平水韵,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而新韵最简单的只有区区14韵,短时间内即可掌握,这点是令前者鄙夷之处。

但是我们得清楚一点:诗是文字如此游戏,韵是发音,衡量一首诗的水平是文字组成的意境,而不是读来有多动听。更何况,不少用平水韵之人根本不知道入声如何读。

再高深的韵都是用来读的,一味用古韵写,却不知如何读,或是用没有入声的普通话读,如此学诗有何意义?



不论是格律或是押韵,目的都是为文字意境服务的,但今天有不少学诗之人本末倒置了。要知道,再精通格律或平水韵,文字底蕴却不过关,所写之诗也仅是入门之作而已。

与其花大量的精力在批评新韵,不如多花点时间提升文字水平。

我之所以写诗用平水韵,是因为天生方言中带有入声,因此我可以轻易区分平上去入四声,我相信古人也是如此。即便我用平水韵,我也认为新韵将是趋势。




诚然如今的新韵并不完善,急需改进,但这并不是否定新韵的理由,更需要包容的环境使之成熟。

相信在不久之后,会有更完善又简便的现代韵书出现,人们也会把目光放在意境之上,如此诗词复兴才有希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