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上滑动启阅) 致读者: 说起褥疮,可能很多人都没听过,自然很多人也认为这种疾病离我们应该很遥远,其实不然,在现代社会,褥疮的发生率已经居高不下。随着我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因心脑血管疾病或者骨折突然卧床不起,由于子女的工作紧张繁忙和家庭的小型化,使每一个老年人不光缺乏足够的日常护理力量,更缺乏足够的护理知识,导致老人身上出现了褥疮。临床上常有这样的病例:一位老人因不慎跌倒而下肢骨折,卧床后由于家人不知道应该帮助他定时翻身,结果在骨折第二天,骶尾部便出现了褥疮,雪上加霜,使后续的治疗更为复杂,患者也更为痛苦。褥疮作为一个本可预防的并发症,却严重影响了整个康复过程,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如果没有足够的褥疮防治知识,谁又能保证这样的事情不会发生在自家老人甚至自己身上呢? 褥疮发生后,很多人对其治疗也缺乏足够的重视,“褥疮不就是蹭破了点皮吗?抹抹药就好了!”“得褥疮了还要用气垫床?那玩意太不舒服了!”“褥疮还需要手术?”诸如此类的话,我们经常听到。很多人以为褥疮只是表皮的损伤,却不知道它可以引起骨头的坏死;很多人以为褥疮抹抹药就能好,却不知道有时即使手术也很难治愈;很多人以为褥疮没什么大碍,却不知道它可能引起全身的感染,甚至危及生命......正是对褥疮认识的不足,导致人们对褥疮预防不到位,早期发现不及时,发现后不重视,治疗不规范,护理不得当,结果很多患者初次来门诊就诊时,已经出现多部位的深度褥疮,治疗难度大,治疗周期长,治疗费用高,有的甚至已经丧失治愈的机会,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认识褥疮,积极预防褥疮。 本文指导医生均为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专门从事慢性伤口修复的临床医生,多年来在褥疮的临床诊疗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正是看到了褥疮给患者和家属带来的病痛折磨,以及沉重的经济、人力和心理负担,促使我们为大家科普褥疮的基本防护常识,让更多的人了解褥疮预防、诊断、治疗和护理的相关知识,造福更多的患者及家庭。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创面修复中心 郝岱峰 褚万立 预防第三步:定时变换体位 定时变换体位是简便而有效的预防褥疮的方法,通过规律变换体位,可以避免支撑身体的“压力点”处的皮肤长时间受压。如果体位变换足够频繁,则受压组织缺血缺氧的时间很短,形成褥疮的可能性将大大降低。 除非有禁忌症,否则对所有有褥疮风险或有褥疮的患者进行定时变换体位。 翻身是最常用的变换体位的方式。以翻身为例,目前普遍认为患者应该至少每隔2小时进行一次翻身。 另外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皮肤、营养、基础疾病等)来确定合适的变换体位的频率。比如,相对皮肤条件差、营养不良的患者应适当提高变换体位的频率。 每隔2小时进行一次翻身 适宜的翻身计划:因为仰卧位时压力最分散,侧卧位时压力最集中,风险最高,所以适宜的翻身计划应该是:仰卧位—左侧卧位—仰卧位—右侧卧位。 对于服用镇静剂、机械通气或无法活动的老年人,要频繁调整头部位置,防止头部出现褥疮。 对于危重患者,考虑进行缓慢、逐步(分小步骤)的翻身,这样有充足的缓冲时间来稳定血液动力学指标和氧合状态。 对于无法耐受大幅度体位变动的患者,可考虑采用较为频繁的小幅度体位变动,这样也能一定程度上变换受压部位,减少持续压迫。 变换体位时要避免皮肤受摩擦力或剪切力的作用。例如:在床上变换患者体位时,要多人抬举而不要单人拖动,因为拖动时会导致明显的摩擦力和剪切力。在床上变换患者体位时,也可以连同床单一起抬举患者,这样更方便。
针对有一定活动能力的患者,教育其进行“缓解压力的身体抬举动作”或其他适当的缓解压力的练习,如双手按轮椅扶手使臀部稍离开坐垫。
预防第四步:合理的体位 患者体位不同,接触面也不同,当接触面较大时,可分散躯体的压力,降低压强,而且体位不同,支撑体重的组织厚度和压缩性也不同。因此,合理的体位是非常关键的。
(1)仰卧位:仰卧位和30°半卧位时压力最分散,局部压力最低,因此褥疮的发病风险也最小。30°半卧位就是头和脚抬高30°左右。 仰卧位和30°半卧位 (2)侧卧位:30° 侧卧位是压力最小的侧卧位。 标准的30°侧卧位:患者后背用垫子支撑成30°,位于下方的下肢髋关节和膝关节轻度弯曲,位于上方的下肢髋关节30°弯曲,膝关节35°弯曲。 30°侧卧位 (3)俯卧位:俯卧位时,压力较低,大致相当于半卧位时的压力。如果患者身体条件允许,可以酌情选用这个体位。 俯卧位
卧位时足跟容易出现褥疮,应确保足跟不要和床面接触。最理想的摆放足跟的方式是:使用泡沫垫或枕头沿小腿全长分散整个腿部的重量,膝关节应呈轻度(5°~10°)屈曲。 使用泡沫垫分散整个腿部的重量 3 坐位时如何选择体位 在同等情况下,坐轮椅的患者比卧床患者更易发生压疮,这是因为坐位时的压力要远远高于仰卧位时的压力,而且患者往往坐的时间比较长。 (1)压力最小、风险最低的坐姿是:腿部使用小凳支撑向后倒的姿势。这种坐姿接触面最大,压力最低,缺点是患者很难站起来,需要他人的帮助。 腿部支撑向后倒的坐姿 (2)座椅向后倾斜,脚垂直放在地面或支撑物上,这种坐姿压力也较小。患者向后倾斜坐时,向下滑落或下沉可以造成压力大幅增加,应保证座位有足够的倾斜度,同时调整踏板和扶手,以维持合适的姿势。 腿垂直放在地面的坐姿 (3)垂直坐在椅子上时压力最高。 合理体位摆放的其他注意事项 ![]() ●摆放患者体位时,尽量避免使红斑区域受压。 ●不要使褥疮直接受压。 ●不要使皮肤完整但疑似有深部组织损伤的区域直接受压。 ●不要将有损伤的体表位置作为着力点。 ●避免将患者直接放置在医疗器械上,如管路、引流设备或其他异物等,如果确实难以避开,需要使用棉垫等器物隔离。 ●不要让患者留在马桶或便盆上过久。 ●只要患者能耐受,就尽可能的加大肢体活动。 ●卧床患者一旦能够耐受,就应尽快开始采取坐位,并走动。走动有助于降低因长期卧床而发生的患者临床情况恶化。 ![]() 简介:记录新闻事件,展示专家风采,分享健康知识,活跃文化生活,媒体发布平台。 选题通联:66848229 中心传真:66848230 ![]() 预约挂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