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的宇宙思维模式和境界!
“天人合一”是宇宙的思维模式,所指的是与九天大宇宙的自然空间,相和谐相统一,与生命的生生之德相互和谐存在的状态。它不是只从“天”一方面来说,也不是只从“人”一方面来说的,而是从天人两方面来说的。只有从人与自然两方面体现,两者才呈现不可分离的关系。《易经》中用乾坤二卦代表天地,天地代表了自然界。天地是相对而言,天泛指地面上的整个天空,以及人所能观察到的宇宙空间,地球以上的大气层等。如日、月、星辰如风霜、雨、露等等。 在这里九天指宙心的中心。天地间的万物,又“统”之于天,地与天相辅相成,不可缺一。但地毕竟是“顺承天”的,所以天是代表整个自然界,九天代表整个宇宙。 而地,则是指人类和一切生命生存于其上的大地,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人类是女娲,也即是九天玄女用泥土创造的。泥土归根来源于大地,没有一种生命是能够离开大地的,天空中的飞鸟也不例外。所以天就是生命之源,地则是一切生命存在的基础,人与自然是统一的,不可分离的。人与九天玄女更是母与子,树与根,天与地,本源与生命的关系。 尽管人作为天地之所“生”,只是万物中的一员,但人毕竟不同于其他万物。因为人有“仁义”之性,有“性命”之理,所以说这就决定了人在天地万物之中,负有一种神圣的使命,这种使命是天命,是九天玄女早在上天安排设计好的,是有定数的。每个人甚至每个生命体,这其中包括一切有生命的动植物,都是肩负使命,来完成今生的任务。 用易经的话说,就是“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自然界提供了人类生存所需要的一切,人在获得自然所提供的一切生存条件的同时,更要“裁成”“辅佐”自然界完成其生命的意义,这样也就达到人的生命目的了。 此篇“龙珠吐雾”即指易理中的能量珠,这里的“龙珠”是阴阳宫体,是九天玄女创造的雌雄共生体。“易”是龙最原始的类似蜥蜴形态,“珠”为月为阴,为生。“龙”为日,为阳,为动。合并一起为日月,为阴阳,为天地之灵物,在这里是隐身意。九天玄女传授的这种天人合一的宇宙思维模式,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包罗天、地、人、事、物等完整的宇宙世界。它充分注意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把人与自然看作是一个互相感应的有机的整体。因而也就造就了后来的中国子孙善于采用整体的、全息的、系统的思维方法,而不是用局部的、偏解的、跳跃的方法来考虑问题。 九天玄女运用“龙珠”在两种即阴即阳,既相反又相成的力量,不断地相互作用,不断地运动下,变化、生成、更新的。“龙珠”的吐雾状态为阳气上升,阴气下降,阴阳互动,和谐统一的状态。而“易经”的卦象就是建立在阴阳二爻两个符号的基础上,这两个符号按照阴阳二气吐雾的规律,就经过排列组合而成八卦。八卦的构成与排列,就体现了互动统一的思想。八卦又经过重叠排列组合而为六十四卦,阴阳始终是其核心。
龙珠为阴阳珠,玄女把阴阳定为事物的性质及变化的法则,她把许多具体的事物包括自然和社会的事物,都赋予了阴阳的涵义。从自然现象看,她以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暑为阳,寒为阴;明为阳,暗为阴;昼为阳,夜为阴。正所谓天尊地卑乾坤定矣,日月运行,一寒一暑。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乾阳物也,坤阴物也从社会现象来讲,又以男为阳,女为阴;以君为阳,民为阴;以君子为阳,小人为阴。所以她讲:乾道成男,坤道成女;阳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阴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她还对社会和自然中共有的现象划分阴阳来解释,并赋予其阴阳的涵义。
龙珠在生成之初,是宇宙的酝酿之时。宇宙从混沌未分的太极发生出阴珠,阳珠,还有龙凤合明的龙凤珠,龙凤珠本身也是阴阳全体。这些能量珠体,充斥在宇宙中,也就有了变化衍生的互动。在这一步一步的衍生中,生命符号再一次地演变分化,就形成了“易”中的四象。 四象是根据阴阳的性质来划分的,这四象是太阴,太阳,少阴,少阳。四象分化出八卦,这八种符号代表着万物不同的性质,这八种性质是: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人也;坎,陷也;离,丽也;艮,止也;兑,说也。这八种性质又可以用天,地,风,山,水,火,雷,泽的特征来表示。 八卦又衍生出六十四卦,这并不是说到六十四卦宇宙的这个过程就完结了实际上仍可展开,所以六十四卦最后两卦为既济和未济。这说明事物,不是只一种事物,对于任何一种事物发展到最后,必然有一个终结。但此一终结又是一个新的开始。所以九天玄女告知人们:物不可穷也,固受之以未济终焉,天下万物就是这样生化出来的。 前面所说龙既是易的原形,是易的灵魂,龙在运化龙珠的过程,就是宇宙的生化过程。最终九天玄女通过易经的手法,将这一过程开放性地展示。正所谓: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有礼仪;然后礼仪有所错 所以天地之所以为天地,就在于生,在于龙凤呈祥的运化之理、变化之理也即是自然的生生之理。玄女之义,生生不息,是自然的本来面目。在修炼过程中,生成各种功能,生成各种表象。有生成眼功,就是人们常说的开天目;有生成耳功,所谓的天耳开了;还有生成:他心通,读心术,透视眼,意念力运用等等功呢。真的是生成千种万种,尚不管这些功能的真假,能量的高低。这些功能肯定是有的,至于能量的强弱是一定有差别的。怎么才能生成能量呢?这里就要先讲讲玄女讲的以生为德,生可不是单指女人生孩子生孩子是生产,这里讲生成的问题。天地以生为德,这就赋予宇宙天地某种道德的意义。这就说明在自然界的本身变化生成的过程中,有一种有序化的秩序,这种有序化包涵着生命的目的性。 而天地间的万物,都是由九天玄女创造的,自然给予的;只是有些人们以为,世界没有一个主宰者来创造生命,而是自然界本身来不断完成的,不断创造,而天地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的。殊不知,自然又是谁创造的?宇宙怎么会无缘无故地存在,又有规律地运转?我们的天母九天玄女,是真正的主宰者,她创造了整个宇宙,整个世界,虽然她是主宰者,但她最大限度地给予了自然界生命,在宇宙中最大限度的自由,让一切生命的生发,变得是自然而规律。 事物有变就有常,有常就有变,而九天之道就是所谓的天行,即是天道运行的规律。事物变化遵循天道运行的规律。古人认为世间万物都在变,唯有天道规律是不变的。 天修法门是带领大家走天道的正法。是宇宙中恒久不变的法。既然世间万物都是变化着的,只有天道规律本身不变,那么人就应该效法天道,不违天逆常,顺时适变,如此才可早日脱离世间苦,回归宇宙本源之地。找回大爱无疆,帮助更多、成就更多的功德无量。 《易经》的最高理想,就是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 天与人的关系 人与自然是互相感应的整体 《易经》的这种天人合一的宇宙思维模式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包罗天、地、人、事、物等的完整的宇宙世界。它充分注意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把人与自然看做是一个互感应的有机的整体。因而也造就了后来的中国人善于采用整体的、全息的、系统的思维方式,而不是用局部的、解剖的、分析的方法来考虑问题。
《易经》的这种[天人合一]的宇宙思维模式,充分注重了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把人与自然看做是一个互相感应的有机整体。 “经”是完整的思想体系,变是圆通的应对事物。持经达变则是应用自己完整的思想体系,圆通的应对事物。 持经达变应该是中国人理想思想状态的一个概括。外国人说我们保守。有些人说我们一直在变,变的没规矩。国外人总在推翻自己,所以总觉得中国在变。中国人外在的东西可以变,但内在的经是永远不会变的。中华民族容易同化别人,但不容易被别人同化。中国人原则的东西一直没变,形式却一直在变因此,中国人有所变,有所不变,以不变应万变。 《易经》给我们最宝贵的两个字——合理。通过持经达变达到合理解决事情的目的是中华文化的一大特点。合理的境界又是什么呢?一切的一切都没有道德重要,道德的重心就是和平。
不可不变,亦不可乱变。
《易》学宇宙图
![]()
![]()
![]() ![]() ![]()
![]()
它既解释了“地动说”,又包含了“地心说”。伏羲巧妙地把这两个学说用一个简单的卦图完整的表现了出来,以动、静结合的理论综合解释了太阳系的宇宙运动模式。它的出现证明了为什么说哥白尼(包括现代)宇宙图是平面的,在宇宙运动的整体认识上是片面的。托勒密宇宙图虽然是立体的,但它的确又把地球解释为不是运动的。伏羲八卦宇宙图解释地球不但是运动的,同时又是(相对)静止的,它符合“阳动阴静”的易学哲理。因而,笔者曾断言现代科学宇宙图(也是哥白尼宇宙图)存在片面性,完全踢开托勒密的“地动说”,致使现代科学进步到困惑的窘境。 如果说哥白尼宇宙图是近现代西方文明的启明星,那么东方的易学宇宙图既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又是未来人类文明的启明星。当然,这个结论需要系统的学术理论来证实,并非仅是图示和断言而已(现已草撰20余万言,拟书名《明易》。因经济贫困,恐不能如期出版,希社会各界给予支持)。 ![]()
![]()
![]()
![]()
![]()
四百多年前的“哥白尼宇宙图”,被推崇为西方科学的“启明星”,人们一直认为他是人类科学史上第一个确立“日心说”的人。然而不但是他,就连现代的人们都不敢相信,七千年前的东方伏羲氏已经确立了“日心”与“地心”的宇宙运动学说。更难让人接受的是:以“新图”将哥白尼的“日心说”论证为是片面的“日心说”理论;不知人们是否相信?
![]()
![]() 科学易研究认为:由于近一百多年来,人类大肆对工业尖端科学的发展应用,一些致使“成像”的化学物质被大量地排放到空中,通过长时期的积累,在太阳系与银河系交际的临界面上,像铸造脱模似地给“太阳系天球”铸就了一个蛋壳似的发光体——“飞碟”。所以本研究的模型(易学宇宙图)与飞碟的形状完全一致。当然,也不排除人类制造类似的飞行器,但绝不是西方人所言的那种什么“外星文明”。因为东方古老的传统文化早已就是源自外星的文明,从易学研究中发现了与飞碟形状完全相同的立体宇宙图就是很好的说明。
![]()
北京天坛内供奉的“天帝”神灵,只有神位而无神像就说明:天帝的无形无体,就是表示“天球”是虚无的,同时又认为他是有形体有生命的。古代传说天帝有十个儿子,他们是包括太阳在内的十大天体,古人以“十天干”给它们依序命名。商王朝以十天干命帝王名,就是借喻的应用。过去,人们一直批判历代封建统治者把自己比作天帝的儿子(后来称“天子”),这里说明了封建文化的起源和演变,为“天子”一词的产生找到了源头。 ![]()
![]()
![]() 四、新图对当代前沿科学的作用。首先,它使人们认识到总宇宙空间的无限大,但是可供人类能自然生存活动的空间是有限的。如果人类的生活生存方式合符宇宙自然运动的“生化规律”,那么,可以同地球一起无限循环。一旦背逆这个基本规律,人类必将走向自取灭亡的道路;说明选择正确的生活生存之道,是未来人类是否继续生存的根本。应用这个模型可以解释一些当代宇宙科学研究中的不解之谜。但是解谜的前提是要应用东方时空观的方位坐标去认识理解宇宙自然运动模式,否则,是无济于事的。
![]()
![]()
现代科学已经认识到地球受太阳的引力大,受月亮和其它星球的引力小;但是地球接受两者引力(和白)的面积是相等的。这与本模型表示太阳系以内的宇宙物质质量大属阳,以外的银河系物质质量小属阴的阴阳理论是相同的。它们说明现代科学的研究发现同古老的八卦阴阳原理是一致的。
![]()
![]() 东方祖先为什么要以“左为东右为西”?至今没有人研究回答这个问题。研究认为:其主要在于对天地自然的正反开合原理的建构。(1)自然象数序列的正反与自然力的正反相合。(2)太阳系面上的行星位置与人在地球上的观察位置是相对立的。所以面上的行星运行旋转方向为正,这个“正”才符合重力(引力)与反力(斥力)在宇宙中的方向同地球上的自然力方向一致。因而行星旋转的方向是顺时针运行(谓“正”),而人在地球上观测到的却是逆时针运行(是谓“反”),以至于有“日心”与“地心”之别,实际上这是对“物”与“象”的区分,可见古人的观察与思维是慎密的。“左为东”的时空观说明理论上对称而实验不对称,所以用它能解决现代宇宙科学研究中的难题。
![]()
宇宙模式图
![]()
宇宙,是一个空间概念,而描绘空间只能用三维坐标系,如图: 三个坐标轴我们分别用X、Y、Z来表示,原点为O,而一阴一阳之谓道的道理启示我们应该把三个坐标轴反向延伸,我们依照几何学上的惯例,把三个坐标轴从原点分成正负两部分,分别用X+、 X-、Y+、 Y- 、Z+、 Z-表示,这样我们才得到了一个完整的空间坐标系,如图。为了便于更直观地研究,我们把图稍加整饰,变成图 这样,我们可以看出立体坐标系将这个球体空间分为八个区域,如何来描述它们呢?如果我们把+的记作(-),把负的记作(),则分别得到A:X+Y+Z+(?乾)B:X- Y- Z-(?坤)C:X+ Y+ Z-(?兑)D:X+Y- Z+(?离)E:X+Y-Z-(?震)F:X-Y+Z+(?巽)G:X-Y+ Z-(?坎)H:X-Y-Z+(?艮)。 显而易见,我们恰好得到了八卦,即图上标注的八个区域空间。我们假定这八个区域空间不包括坐标轴和由其组成的面,从而进一步我们又得到了12个区域界面,即:X+Y+(I)、X+Y-(J)、X-Y+(K)、X-Y-(L)、X+Z+(M)、X+ Z-(N)、Y+Z+(P)、Y+ Z-(Q)、X- Z+(R)、X- Z-(S)、Y- Z+(T)、Y-Z-(U),和6条区域界线,即:O X+、X-O、O Y+、Y-O、O Z+、Z-O。我们假定“区域空间”、“区域界面”“区域界线”三者互不包括,12个区域界面由相关两卦组成,6条区域界线由相关四卦共有,每两卦组合,我们可得到如下结果: OX+:睽 革 无妄 大壮 X-O:观 升 蒙 蹇 O Y+:讼 需 大过 中孚 Y-O:明夷 晋 颐 小过 O Z+:遁 大畜 鼎 家人 Z-O:临 萃 屯 解
I:履 夬 J:噬嗑 丰 K:涣 井 L:剥 谦 M:同人 大有 N:随 归妹
中心点O的组成则为以下8卦:否 泰 咸 损 既济 未济 恒 益 各卦图形如下:
这样,我们就完整地描绘出了《易经》中的64卦的空间位置图 我们按照易学传统,定义乾为阳父、为实,坤为阴母、为虚,乾坤生六子,六子因阴阳消长关系各不相同,分为三男三女。如果我们把图之圆球看作宇宙模型,则其大致可分为三部分:乾父同三男组成的实空、坤母同三女组成的虚空和原点构成的零空。这即是闵可夫斯基所谓的“类实域”“类空域”“类零域”。实空代表着正宇宙,又可区分出乾、震、坎、艮四种不同状态;虚空代表着负宇宙,又可区分出坤、巽、离、兑四种不同状态。依照爱因斯坦时空“无界有限”之定义,我们不对球面进行深层探讨。这样,整个宇宙可分为九种不同状态,亦可称为九维空间。实际还是三维。 我们知道,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弥漫于九维空间中的物质可有27种存在状态,即:8个区域空间加12个区域界面加6条区域界线加原点,本宇宙模式图即是宇宙物质构造模式图。八个区域空间的物质的存在状态是相对稳定的,由于几何定义中的点、线、面是无限小、无限薄、无限细的,所以,处于12个面和6条线及原点上的物质是极不稳定的,时时刻刻处于变化之中。27种存在状态又可再分为64种存在状态,即64卦态。应该清楚,九维空间只是一种机械的划分,事实上九维空间中的不同物质是相并存在的,它们可能存在于宇宙这个大三维空间的每一个角落。
![]() 就我们人类的认知而言,描绘尺度空间用三维坐标系是足够并且是只能,爱因斯坦之四维空间也不过是在三维空间中加上时间一维而已,而时间只是空间运动的表现而已。事实上宇宙中并不存在四维及四维以上的空间,许多人所设想的多维时空只是一种迷茫时的幻想,是根本不存在的,因为毕竟人的感官认识(六识)是有限的,眼的视觉在光谱中只占很窄的一条带,听觉也只在一定分贝之间。虽然人类制造了许多仪器如各种望远镜、显微镜、各种监听信号的仪器,但由于知识的局限必定导致仪器的有限。所以,他们无法想到物质的27种存在状态中不能被人类感知的物质是如何存在的,所以才设想出多维时空去容纳它们。事实上,如果在本宇宙模式图中依照爱氏的方法加上时间一维,便可得到四条流向不同的时间轴,从而组成九种不同的时空,即可称之为十维时空。 按照流行的宇宙生成论大爆炸理论推理,宇宙在爆炸之前(有人称之为“宇宙蛋”)是由一种不能再分的基本粒子组成的,姑且称之为“极子”,“宇宙蛋”是一个具有极高能量的质能量团,在此质能量团内,由于其质能转化速度之不同,导致此质能量团在某一时刻无法承受其内的某种反应的爆力冲击,而发生了大爆炸!从而诞生了宇宙。这只是一种理想化了的过程,事实上宇宙是无始无终的,这种变化在现今宇宙中的任何一处随时都可能发生或正在发生,其发生与否只取决于质能相互转化的速度。 星旋态宇宙模型与《易经》 ![]()
于是,河洛之数与八卦之象相互之间已融为一体。先天八卦立足于自然本体,本天道以立人道,定天地乾坤之上下;后天八卦立足于人事万象,应天文以立人文,定南北离坎之方向。先天八卦讲对待 —— 使人们知道地球与人从何而来;后天八卦乾坤颠倒讲流行 —— 使人们明白地球与人往何处去。 上图(图1-15)是中国古代的《河图》模样,它以黑白圈点之“数”构建了宇宙数学本体模型。伏羲反复研究河图,深入实际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而获得灵感,最终悟出这部无字奇书的真谛。他剖析了河图的数学结构后,将天地人间万物之象与数联姻,创造了“以象含数”的先天八卦 —— 太极宇宙模型。伏羲的创造性思维和模型变换谋略,可归纳为四个要点,让我们借助图形(图1-16)来逐次解读。 冯友兰先生说过:周易哲学是宇宙代数学。阴阳符号就是一只只的“空套子”,任何事件都可以套进去。在我们看来,这是因为《河图》事先已提供了宇宙的天然数学结构。因此,请读者多留意图1-16中的无极=太极、两仪(阴、阳)、四象(太阴、少阳、少阴、太阳)、八卦(乾、兑、离、震、巽、坎、艮、坤)是否包容了图1-15中的1~10个河图本数。 (1)宇宙呈现太极八卦状态 如图所示,无极而太极,太极分阴阳。河图数学结构隐含着太极的阴仪和阳仪:1~10个河图本数中,有1、3、5、7、9五组奇数白圈,有2、4、6、8、10五组偶数黑点;奇数为阳、偶数为阴。1和2是奇偶数的起点,故此伏羲便以一横爻“—”象征太极的阳仪,以两断爻“––”象征太极的阴仪。依此推演出“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太极宇宙模型。
![]() 太极宇宙是阴阳两仪(5奇、5偶)组成的对称性结构,具有一分为二地无限可分,阴阳对称性结构无法可分的全息规律。河图本数既隐含太极、两仪,又隐含四象、五行、八卦。 阳仪(5=1+4)二分为 —— 太阳(1)、少阴(4), 阴仪(5=3+2)二分为 —— 少阳(3)、太阴(2)。 在“太极二分律”下,由两仪产生“四象”:太阳、少阴、少阳、太阴。与之对应的1、4、3、2为阳奇、阴偶的属性。在河图外层的6、7、8、9与“四象”对应,奇数7、9为阳二象,偶数6、8为阴二象。河图内层的1、2、3、4及中央5与五行、五方对应,1为水、2为火、3为木、4为金、5为土。即: 太阳(9)居右方为金(4), 少阴(6)居下方为水(1), 少阳(7)居上方为火(2), 太阴(8)居左方为木(3), 5与10 居中央,为土。 四象、五行、五方皆由河图本数所隐含。《易·系辞》依此解释时空一体关系:“上下左右谓之宇,古往今来谓之宙”。 在“太极二分律”下,由四象产生“八卦”。规律是:按四象所在四方的河图本数而变。例如,右方的太阳象有本数9,奇数加阳爻“—”就变成了乾卦;还有本数4,偶数加阴爻“––”就变成了兑卦。依此类推则是: 太阳象二分为 —— 乾(9)卦、兑(4)卦, 少阴象二分为 —— 离(1)卦、震(6)卦, 少阳象二分为 —— 巽(7)卦、坎(2)卦, 太阴象二分为 —— 艮(3)卦、坤(8)卦。 四象二分为八卦之后的位置次序为: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如果也写成阿拉伯数字,则要注意其序号与河图本数的区别,不可混淆! 乾9、兑4、离1、震6、巽7、坎2、艮3、坤8,代表了八卦之象与河图之数的完美结合——象数。由此而来,河图本数的阳奇、阴偶,确定了先天八卦的阴阳属性。
(2)显在与隐形的表里结构 从河图本数的排列阵容(图1-17)来看,可以发现宇宙的表象和里象结构。所谓表象,乃是易学界常用的表述方式:从河图本数看宇宙的显秩序,即万事万物所彰显的螺旋发展变化。所谓里象,则是跟随伏羲的假定视角研究河图:从河图本数看宇宙的隐秩序结构,即万事万物所隐微的双螺旋运动轨道。请注意,该图的河图本数是用1~10表示,并且完全符合《河图》黑白圈点之“数”的排列阵容。
请读者先看河图(右)表象:5和10居宇宙天球的中央,外围的阳气(物质)沿1、3、7、9顺时针方向运行,阴气(物质)沿2、4、6、8顺时针方向运行。这种顺行的太极物质气流,形成了S形螺线的双旋臂表象。 再看河图(左)里象:宇宙的一半沿9、4、1、6、5顺时针方向运行;宇宙的另一半沿7、2、3、8、10逆时针方向运行;呈现对流格局。由于在表象中,奇数阳旋臂由中央5数主导,而偶数阴旋臂与中央10数相连;因此物质世界的双旋臂必然具有自身的运行回路 —— 双螺旋圈环轨道。 ![]() 这意味着,正反物质系统,在闭合的双螺旋圈环中周而复始地运动,以相互穿越来交换时空位置。从地球的角度看不到宇观天体在时间中往回走的里象! 可见,古代“太极宇宙”学说早已涉足宇宙的隐秩序,现代科学对宇宙隐秩序的探索才刚刚起步。我们在讨论宇宙的手性问题时,运用了莫比乌斯圈表示宇宙双旋臂的运行轨道;再看河图里象由正、反S形螺线组成的8字圈环轨道,与莫比乌斯圈立体图像并无二致。此两者堪称是人类文明的“智慧之圈”! (3)生成数自组织的超巨系统 1、2、3、4、5是宇宙的生数,6、7、8、9、10是宇宙的成数。即: 生数1+5=6, 6是1的成数。 生数2+5=7, 7是2的成数。 生数3+5=8, 8是3的成数。 生数4+5=9, 9是4的成数。 生数5+5=10,10是5的成数。 显然,成数是生数与中央5结合而成的,因此5被称为生数之祖。并且,5×5=25为天数,5×6=30为地数, 5×2=10为小衍之数,5×10=50为大衍之数。这就是说,5数占据宇宙天球的中心,主导了物质世界由生至成的循环过程! ![]() 《河图》生数5与成数10的阴阳结合能量50,称为“大衍之数”。易学家用其反推过去事件和预测未来事,南宋理学家朱熹(公元1130~1200)的《周易本义》称:“大衍之数五十,盖以河图中宫,天五乘地十而得之,至用以筮,则止用四十九,盖皆出于理势之自然,而非人之知力所能损益也”。 物质系统离不开生、成之数的阴阳交感作用,它使得物质既具有阴阳对称性结构,又沿着木→火→土→金→水→木,五行时空圈环轨道运行。河图生成之数的数学法则,规范了宇宙天球五个时空方位之间,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即能量转换与力量制约的动态平衡关系。即: 1与6在下方,为北、属水;天1生水,地以6成之。 2与7在上方,为南、属火;地2生火,天以7成之。 3与8在左方,为东、属木;天3生木,地以8成之。 4与9在右方,为西、属金;地4生金,天以9成之。 5与10在中央,中央属土;天5生土,地以10成之。 《易·系辞上》载言:“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和。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这是指: 1+3+5+7+9=25 奇数和25称为河图 —— 天数, 2+4+6+8+10=30 偶数和30称为河图 —— 地数, 25+30=55 奇偶数之和55称为河图 —— 天地之数。 天地数理变化由5和6主导:天数1、3、5、7、9,而5居天中,为天数之主;地数2、4、6、8、10,而6居地中,为地数之主。由此而来的“太极数学”推演,古代称“术数”。故《黄帝内经》称“天以六为节,地以五为制”。依此阐发“五运六气”阴阳交错的变化机制、“10天干12地支”时空周期与节律,并成功地应用于天文、历法、气象、物侯和医学之中。 上述表明,宇宙是由生成之数自组织的超巨系统。我们不作过多的阐释,保持象数科学信息的原貌,利于读者思考。 ![]() (4)反对称的双螺旋结构 前文讲过,伏羲将河图本数变换成八卦象数的操作方法,但没有画出一个相应的图形来加深理解。故有必要借助一个直观的图形(图1-18),看一看变换操作之后的宇宙图式,进而解读宇宙反对称的双螺旋结构。 如图所示,左右两个图式都省略了八卦符号,以突出阿拉伯数字的八卦序号,便于镜像对照。伏羲运用了“太极二分律”变换,即“一分为二”的推演程序,首先将河图本数展开成右边的河图八卦,然后取它的镜像并顺时针旋转了90度,以此符合乾坤定位,形成左边的先天八卦图。在这里,我们非常直观地看到左右两个图式,是互为错动的镜像。这意味着,伏羲在运用空间反射对称的同时,还兼用了空间旋转对称进行时空变换。人类在数千年前就有如此高超的智慧,岂不令人惊叹! 伏羲的智慧不仅仅在于发现了时空的相对性,同时也意识到观察者与被观察对象之间的相互关系。果真如此吗?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众所周知,在古代“太极宇宙”理论中,宇宙与人是合一的,人与人类社会都是宇宙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妨再看一看由伏羲创立的先天八卦方位图(图1-19),它已然显露出其中的端倪,还有可能扫清我们心中的疑惑。 读者也许看出,这个先天八卦方位图,就是河图八卦的时空变换图,只是将省略的八卦符号还了原。八卦符号都是由三个爻符组合成的,上爻象征天、中爻象征人、下爻象征地。这足以证明伏羲充分考虑到:天在上、地在下、人立足于天地之间的共生关系!从此,一个“天人合一”整体把握世界的“太极宇宙”模型诞生了。
![]() 先天八卦图,形同双鱼交缠之态。左边白鱼与右边黑鱼呈现相抱之状,且互为颠倒180度的镜像。阴阳鱼反平行相抱,散发出远古文明的信息 —— 宇宙是反对称的双螺旋结构。 双螺旋宇宙,阴阳相反相成,互为其根。阴阳鱼呈现头大尾小,表示阴阳由渐变到质变循环不息 —— 物极必反的回归性,阴可以变为阳,阳也可以变为阴。 双螺旋宇宙在反对称运动中无限分形、在反对称运动中回归聚合。一而二、二而四、四而八、八而十六、十六而三十二、三十二而六十四……,二分律使得“万物负阴而抱阳”,都是太极的全息元。反之,层层收拢合二为一,复归无极而太极。 上述四个要点,解答了河图变换到先天八卦的奥秘。令人兴奋的是,从《易经》到《星旋态》居然惊人的一致:河图数学模型、八卦象数模型具有阴阳对称性,如果把电磁波结构中的电与阳对应、磁则可与阴对应;如果把携带力的粒子与阳对应,组成物质的粒子可以与阴对应;河图、太极数为10,十种自然力与其对应;生数5和成数10居中起主导作用,旋动力、左旋动力与其对应;太极具有无限二分和阴阳对称性无法可分的规律,星旋态无限可分而电磁结构无法可分与其对应…… 太极宇宙认为:组成万物的基本元素是炁(炁即气),由“太极二分律”转化为八种类型 —— 八卦。田新亚先生将八卦比拟八族元素,发现:“如以震卦方位比拟第一族元素的话,就元素来讲此族元素都是新电子层壳开始建立,在卦象上是静极生动,阳爻初现,两者都表示生机新发的涵义,两相搭配,颇为理想。以卦象最完满成熟的乾卦方位,安放第四族最稳定的元素,安排亦是合理的,最后在坤卦方位上,除第八族外,主要为零族。这些是隋性气体,是对任何元素都不起作用的一群。这是说,八卦本身的卦德,和元素的特性,存在不谋而合的相似性”(徐道一《周易科学观》)。 显然,八卦不是代表八种元素,而是对物质性质高度抽象地归类。八卦上下重叠,组合成先天六十四卦(参见下图);其周而复始的螺旋起伏演化,揭示了万事万物在变化发展中的内在联系 —— 一物一太极的全息律。 《周易》宇宙学的核心是“象数”科学,它以象数变化描述宇宙,而不以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描述宇宙。《易·系辞上》如是说:“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所谓象,是指用“取象比类”的研究方法,将抽象和具象统一于八卦符号系统 —— 无限二分的双螺旋几何结构;所谓数,是指河洛数理 —— 宇宙时空的数学结构及自组织规律。简而言之:象,是物质世界(器)的抽象模拟;数,是事物演化规律(道)的信息变量。 《易·系辞下》曰:“象也者,像也。”这是说,象,是几何图像。伏羲和文王创造的两种“太极宇宙”模型,其实是不同视角的宇宙象数模型。都是以符号之象含河洛之数,揭示宇宙反对称运动与演化的总规律,并包容分形具象的属性和变化规律。宇宙被描述成了无穷嵌套的太极图像 —— 原始之气无限二分、阴阳结构无法可分的全息系统。 这种原始之气,古人称之为“元气”,相当于现代科学苦心追踪的基本粒子或场。但“象数”科学有不同的特点:忽略“基本粒子”的具象,把握其宏观走向 —— 阴阳对称运动,五行圈环运动,八卦分形、分维运动。《易·说卦》载言:“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不仅阐明了八卦相互错落,却不背离阴阳交感作用,而且包含抽象与具象的统一。即:
![]() ![]() 《易·系辞上》明确指出:“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是无形的阴阳周期演化;器,是有形质的载体,是道的具象,体现道的精神。一阴一阳之道,乃是宇宙的总规律;形而上的隐秩序和形而下的显秩序,都服从一阴一阳之道的流变;一分为二与合二为一的统一,则是道的最高原则。 诚如《易·系辞下》所言:“夫《易》,彰往而察来,而微显阐幽,开而当名,辨物正言断辞,则备矣。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不难看出,对于隐秩序和显秩序的精辟论述,只用了四个字:微与显,隐与彰。由此可见,道是无形的阴阳交感作用及过程,又是有形载体的阴阳对称结构、阴阳对称运动、阴阳对称运动轨迹! 这与星旋态宇宙的双螺旋规律有何区别?似乎只有措词上的历史印记之别。我们绘制了一个对比图形(图1-20),借以阐明古今宇宙模型的共性特征。 前文述及,先天八卦的排列序号,是河图本数展开成八卦图时的自然次序,它规范了两半宇宙对流与穿越的运行路线。右边的八卦图表明:宇宙的一半沿乾1、兑2、离3、震4阳气逐渐消退的方向运动,为逆时针方向;而宇宙的另一半沿巽5、坎6、艮7、坤8阴气逐渐增长的方向运动,为顺时针方向。 一逆一顺与阳消阴长相对应,两半宇宙遵循阴阳消长反对称渐变的太极运动模式。逆时针和顺时针两种方向相对运动,形成了物质世界对流运动的格局。由震4→←巽5,乾1→←坤8,则是两半宇宙相互穿越的路径。 ![]() ![]() 换一种方式说,古人把黑色比类为阴,白色比类为阳,阴阳鱼代表正、反物质世界。它们的运动轨迹,在太极图平面上呈现沿序号的S形螺线,且与阴阳鱼之间的反像S形螺线相表里。由正、反S形组成的8字圈环,就是一个莫比乌斯圈。它是正、反物质世界周而复始地对流与穿越运动的宇宙轨道。 把两半宇宙的对流运动与星旋态宇宙的手性比较:右图外围箭头所指,顺时针方向运动的物质世界与右手性完全吻合;逆时针方向运动的物质世界与左手性完全吻合! 按取象比类,右手心为阴,对应黑色阴鱼;左手背为阳,对应白色阳鱼。若从相反的视角而言,手性则相反。中国读者都会明白,阴阳只是一种相对性的概念,取象比类分辨的阴阳也是相对而言的,并无绝对不变的意义。 如,女子相对于男子为阴,其左半身相对于右半身为阳,而左手心相对于左手背又为阴。给外国读者打个比方,在计算机操作系统中,根目录下可建立一阴一阳两个子目录,子目录下又可建立一阴一阳两个孙目录……它们相关但不相等。假如当初把反粒子叫做正粒子,那么今天的正粒子只好叫做反粒子了;正如中国古人把顺时针方向叫逆方向一样。由此可见,“星旋态宇宙”与“太极宇宙”竟然万般巧合。这意味着,星旋态这座桥的两头有着牢固的根基!
![]() ![]() 接下来,要讨论4000多年以前的中国洛书。前面说过,伏羲和文王创造性地将河洛模型变换成八卦模型,他们以不同的观察角度,全方位地描述我们的宇宙。那么,文王又是如何将洛书变换成后天八卦图的呢?我们也归纳了三个要点,逐一解读文王的创造性思维。读者先看一看《洛书》的模样(图1-21)。 如图所示,洛书只有1~9个本数,缺少黑点10数。依照易学界的表象描述:洛书奇数呈1、3、9、7排列,表示阳气沿顺时针方向起伏运行;偶数呈2、4、8、6、排列,表示阴气沿逆时针方向起伏运行。阴阳两股气流(物质)的波浪起伏运动,体现了双螺旋交感作用。与河图表象相比,洛书表象有逆行的特征,此乃“河图以顺主生,洛书以逆主克”的出处。其实,宇宙双旋臂的逆行特征,在洛书里象中更为直观(见图1-23洛书八卦中两个箭头方向)。它是文王将洛书本数展开成的洛书八卦。 在古代,洛书本数的排列形式称为九宫八卦。前人编有取象歌词: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五居中宫(见图1-22)。
图左所示,洛书九宫本数纵、横、斜各向之和等于15,奇偶数之和等于45。即: 纵向,4+3+8=9+5+1=2+7+6=15 横向,4+9+2=3+5+7=8+1+6=15 斜向,4+5+6=2+5+8=15 奇数和,1+3+5+7+9=25 偶数和,2+4+6+8=20 本数和,25+20=45 图右所示,洛书本数与八卦对应,其象数结合之操作与河图本数展开成八卦是一致的,故不赘述。问题在于,洛书本数为何按九宫八卦排列并缺少10数,有什么奥妙呢? (5)洛书是另一个视角的河图 从逻辑上讲,宇宙不会接受两种数学模型的支配。事实正是如此,河图是唯一的宇宙数学模型!如前所述,要有一个特定的视角 —— 从宇宙的轴向去看宇宙;若从地球的角度(径向)看宇宙,则产生不同的视角效果 —— 洛书数学模型。还是用图形(图1-23)来说明:右边是伏羲将河图本数展开的河图八卦,左边是文王将洛书本数展开的洛书八卦。
![]() ![]() ![]() 显而易见,河图八卦是阴仪四卦与阳仪四卦“阴阳互抱”的动态模式,洛书八卦则是阴仪四卦与阳仪四卦“阴阳相重”的动态模式。它们确实是同一个宇宙数学模型,只不过是从轴向和径向两种视角观察的结果。毫无疑问,此图解令河图与洛书自洽统一的深层道理明朗化了。由此看来,古人断定“河洛一体”原本就是有根有据的。从径向视角观察,即从正物质世界中的地球看宇宙,反物质世界会被正物质系统不同程度地遮挡。果然,在洛书八卦的中间只有5数,而不见10数。 ![]() 进而言之,古人常说的“河洛一体”具有深意:当指伏羲先天太极宇宙“本体模型”与文王后天太极宇宙“应用模型”乃是合为一体的。当然有分才有合,即一分为二与合二为一的自觉统一。换句话说,本体世界与现象世界是一体的、天文与人文是一体的,但又存在本体与现象、天文与人文之间的差别。这些差别只有通过后天的自觉性变革,返回到先天的自洽性同一。故“体”与“用”相结合的种种学说,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链。 ![]() 南宋朱熹的困惑:“《河图》、《洛书》于八卦九章不相著,未知如何?”所指的是“卦与数,不相比附”。从上述图文中,读者可以看出河洛之数与八卦之象相互协调一致,并没有丝毫“不相著”的地方。也许是由于某些历史的原因,造成了河洛变换到八卦这一步的原始资料失传。因此,尊重伏羲和文王的原创精神,揣摩他们的变换思路及其方法,是弥补“原始资料失传”的重要途经,进而确定《周易》这部天书的本意。 ![]() (6)先天以全为体、后天以半为用 就视角效果而言,洛书描述了半个宇宙 —— 正物质世界。这意味着,先天八卦是以《河图》全宇宙为体,后天八卦是以《洛书》半宇宙为用的太极宇宙模型(图1-24)。 正因为如此,文王充分考虑到了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共存关系:河图与洛书的相对时空关系、地球与洛书半宇宙的相对时空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再一次改变了视角 —— 从正物质世界看地球,创造了后天八卦图。后天八卦图含五种创新理念,从中可以领略到文王的创造精神和杰出智慧。 其一,颠倒了乾坤之上下。地在上而天在下,表明是从地球以外看地球。由于视角的变换,阴阳鱼之间呈S形螺线,而先天八卦图阴阳鱼之间呈反像(镜像)S形螺线。这与“先天八卦五行主生,后天八卦五行主克”相吻合。 其二,以离、坎定上下之位。表示人(离坎象征人)与天地齐位,人体系统、人类活动与宇宙运动相互作用。 其三,以乾卦象征父,率长男(震)、中男(坎)、少男(艮)在下;以坤卦象征母,率长女(兑)、中女(离)、少女(巽)在上;表明人与自然都是宇宙的组成部分。 其四,将寒来暑往四季循环之道、人事兴衰沉浮之理、万物生长化收藏之机,与北斗极星、日月五星、二十八宿等近天象联系在一起,组成“天干地支”时空网络系统。 其五,后天八卦的阴阳属性判别不同于先天八卦。它是把一横爻“—”计为一划,两断爻“––”计为二划,依此累计每卦的划数和,得出:奇数为阳卦,与男性对应;偶数为阴卦,与女性对应。
![]() 顺便指出,易学界曾经争论过八卦的阴阳属性问题。有人提出要确定一个判别标准,让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的阴阳属性统一起来。这意味着,先天和后天两个八卦次序图所表达的阴阳属性并不一致,其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读者不妨先看一看“伏羲先天八卦次序图”和“文王后天八卦次序图”。
乾9、兑4、离1、震6、巽7、坎2、艮3、坤8,乃是河图本数对于先天八卦各卦的阴阳属性,以奇数为阳、偶数为阴的指定。因此与“伏羲先天八卦次序图”,以白色为阳、黑色为阴相互一致。显而易见,“文王后天八卦次序图”完全符合以每卦的划数和,得出奇数为阳卦,偶数为阴卦。相比之下,两种八卦次序图表示的阴阳属性,有四卦是相互一致的,而离、坎、震、巽四卦的阴阳属性刚好相反。 其实,没有必要去争论八卦阴阳属性的判别问题。因为古人说得很清楚“河图主合,洛书主分”。这意味着,河图描述了整个宇宙,洛书描述了分形全息宇宙。与此相关,先天八卦被称为大周天循环,而后天八卦被称为小周天循环。 古人还说“河图法天,洛书象地”。这也意味着,河图是完整宇宙模型,洛书是分形宇宙模型。如是说,先天八卦是以自然为本、而后天八卦是以人为本。洛书和后天八卦所描述的正物质世界服从小周天循环,即与时空位置相一致。后天八卦讲究应用与流行,即“唯变所适”地对待着,河图和先天八卦所揭示的大周天循环的宇宙背景。 由此可见,先天和后天两个八卦次序图,所表达的阴阳属性都是正确的。两个不同层次的阴阳对称关系,不可混为一谈。有四卦相互一致,离、坎、震、巽四卦的阴阳属性相反,属于正常现象。两个八卦的差异源自河洛数理,河图天地之数55,相对洛书而言称为天数,洛书奇偶数之和45称为地数。河图、洛书之数相加等于100,称天地阴阳之全数。全数乃易学术数系统,即万事万物运动与演化的自然数控系统。故《黄帝内经》以漏下100刻为一昼夜(“漏刻”是古代记时器)。
![]() (7)三才合一、后天返还先天 天、地、人称为三才,三才合一也就是“天人合一”。因为天广义指宇宙,包括了天体和地体。人与天地自然是和谐统一的整体,这不仅仅是后天八卦提出的命题,而是整个《周易》科学的宇宙观和人生观。 后天返还先天,则是后天八卦提出的重要命题。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世界观及方法论。由先天到后天、由后天返还先天是什么意思呢?比方说,先天似灯塔主生、后天似航船主克,人类在生与克之间,追求人与自然的终极真理。广义地说,由混沌的无极状态到有序的太极状态 —— 宇宙在膨胀中螺旋对流;从有序的太极状态返还混沌的无极状态 —— 宇宙在收缩中螺旋穿梭。也可以说,宇宙乃是一开一合的巨大混沌态,两半宇宙在双螺旋圈环中周而复始地运动与演化。 宇宙在发展、生命在发展,物质不增不减生生不息、精神不死不朽与天地共存。人体小宇宙与自然大宇宙,同质、同构、同规律,遵循阴阳交感的双螺旋运动与演化。 我们从宇宙中来,还要回到宇宙中去;这是河图与洛书给予的启示。那么,如何回到宇宙中去呢?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告诉我们:要“天人合一”讲对待、“唯变所适”讲流行,一阴一阳之谓道,而别无它途。诚如《易·系辞下》所言:“《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 后天八卦为人们提供返回先天的途径是 —— 取坎填离。意思是说,将坎卦的中爻“—”取出与离卦的中爻“––”互换,这样离卦变成了乾卦,坎卦变成了坤卦。于是乾上而坤下,返回到了先天八卦,则可进入宇宙大周天循环! 取坎填离是应用、是流行,强调了人的参与价值。八卦每三爻的中爻象征人、六十四卦每六爻的中间两爻也象征人,突出了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人类要发展自己,必须与上爻天、下爻地相和谐,才能共同发展。《易经》的象数和《易传》的义理,以符号语言和文字语言表达了共同的易学道理 —— 宇宙与人完全出于自然的造化,遵循自然的法则。 因此说,取坎填离的意义在于:人类可以获取自然资源建设物质文明、获取自身资源建设精神文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间相得益彰,相互并存、协调发展……。对于个人而言,取坎填离是一项修炼身心的小工程;对于人类而言,取坎填离则是千秋万代的宏伟大业!
![]() 春秋战国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黄金时代,呈现诸子并起,百家争鸣的空前繁荣景象。虽然诸子百家的学说各放异彩,而她们的自然观、社会观、人生观,无不打上了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思维的烙印。例如:儒家推崇中庸之道,避开两个极端,注重人伦道德及现世和人事与自然节奏合拍。道家主张淡泊现世名利,关注生命本身,崇尚效法自然之道、清静无为而无不为。墨家反对不义之战,关心“国家人民百姓之利”,重视自然科学。而法家强调变革,主张以法制国。此外,兵家、农家、名家、纵横家都以各自精湛的学说,从不同层面阐发了易学丰富的科学内涵,同时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生存体验及易道的人生智慧。 伏羲和文王创造的先天、后天八卦,显示了超越时代的科学思想:东方世界在数千年以前,把人与自然视为一体、物质与生命同质同构;以一阴一阳之道,整体把握宇宙与人类命运的双螺旋演化规律。《周易》象数学将自然科学、生命科学、人文社会科学融合在一起,使得易学历经数千载而不衰!
![]() 诚如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荣格所言:“在科学方面,我们所得到的定律常常是短命的,或被后来的事实所推翻,唯独中国的《周易》亘古常青,相延6000年之久仍然有其价值,而且与最新的原子物理学有颇多相同的地方”。 由西方世界建立起来的现代科学、宇宙学的起点,是基于对物质行为的理解,进而发现宇宙的规律。换言之,是由人来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并不考虑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从牛顿力学发展到量子力学之后,才改变了这一局面。 ![]() 量子的“波粒二象性”和“不确定性原理”告诉人们:观察者及其观测工具会干扰被观测的对象,即人与自然之间有着不可回避的相互作用。于是,现代物理学也提出了“以参与者代替观察者”的全新观念。诚如尼尔斯·玻尔所感言:“当一个人寻求生活的和谐时,必须永不忘记,在存在的戏剧中,我们自己既是演员,又是观众。”惠勒说:“要描述已经发生了什么,我们不得不抛弃‘观察者’这个旧词,代之以‘参与者’这个新词。在某种奇妙的意义上来说,宇宙是共享的宇宙”。 20世纪以来,一些西方哲学家和科学家发现了东方《易经》的科学性,或者说看到了东方与西方两种思维方式的平行性和互补性。国内外的有识之士都强烈意识到,东方与西方两种不同的科学原理、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研究方法必须互补。诚如美国著名物理学家卡普拉(F.Capra 1938~)在《物理学之道》中所指出的:“近代物理学中许多新发现与古代东方思维惊人的巧合。这两种思维方式、研究方式是不可替代的,而是互补的,二者不可偏废,不可排斥”。
![]() 在这一章节,为探讨“星旋态宇宙”模型与《周易》宇宙学的关系,解读了中国古代科学的标准著作《易经》。我们作重解读悬而未决的最基础的易学问题,而不是全面解读《周易》。尽管=2篇幅不长,却能证明《星旋态宇宙模》传承了“太极宇宙”模型天人合一的东方思维方式。正因为如此,“星旋态宇宙”模型的建立,期盼着东西方宇宙学的接轨,更期待着世界文明新的灿烂辉煌早日来临。可以预见,当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完全融为一体之时,将是地球文明跨入星际文明之刻!
![]() ![]() ![]() ![]()
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