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中医和西医角度,如何看待和治疗口腔黏膜病?

 外山 2018-05-15
中医论坛

精彩文章现在开始

概述

口腔黏膜病即口腔某一部位黏膜的正常色泽、外形、完整性与功能等发生改变的疾病。

口腔溃疡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口腔黏膜疾病之一,口腔溃疡发作时疼痛明显,而复发性口腔溃疡的显著特征是反复发作,溃疡数目由少到多,部位由前到后,多发于口腔黏膜、牙龈、舌体上下与侧面及咽喉部。外观特征为,溃烂面大如黄豆,小如米粒,表面附着白色溃烂腐膜。其发病因素除了少数与口腔局部因素直接相关外,绝大多数与全身或系统因素的关系密切。

从中医角度

口腔为脏腑的外在孔窍

中医理论的重要特点是整体观念,认为人体结构的各个部分均不是弧立的, 而且彼此相属, 互有联系。口腔是整个机体的组成部分, 其解剖形态上包括唇、齿、舌、咽,是人体与外界连系的孔窍, 与五脏六腑有着密切关系, 各有对应。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曰: “脾主口……在窍为口”,意为脾开窍于口,口为脾之外窍。而唇为口之门户,故口唇合称,正如《灵枢·五阅五使》中云: “口唇者,脾之官也”。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齿为骨之余,肾主骨生髓,肾中精气充养牙齿,但先天之精需后天之精的滋养与补充,《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脾胃在五行属土,位于中焦,共同承担着气血化生的重任,脾胃同为“气血生化之源”,因此,齿赖肾精的滋养,但与脾胃存在着密切关系。

而舌为心之窍,心与舌体通过经脉相互联系,心主血脉,而舌体血管丰富,外无表皮覆盖,故舌色能灵敏地反映心脏及主动脉的功能状态。心主血脉、藏神功能正常,则舌体红活荣润,柔软灵活,味觉灵敏,语言流利;若心火上炎,则舌红生疮;心血瘀阻,则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若心主神志功能失常,则可见舌强、语謇,甚或失语等。

肺主气,司呼吸,朝百脉而主治节,以辅佐心血运行;肺上通咽喉,外合皮毛,开窍于鼻。若邪热犯肺,循经上炎,可见咽喉肿痛或溃烂。

中医学认为正气是人体功能活动的总称,具有维系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抗御外邪及防治疾病的作用。《素问遗篇·刺法论》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评热病论》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人体脏腑功能正常,正气旺盛,气血充盈流畅,卫外固密,外邪难以入侵,内邪不生,人体就不会发生疾病。而当人体脏腑功能失调,正气相对虚弱,卫外不固的情况下,或人体阴阳失衡,病邪内生,或外邪乘虚而入,均可使人体脏腑经络功能紊乱,从而发生疾病。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医学的正气包括了现代医学的人体免疫功能。与正气相对应,自然界中那些对人体有害的病原微生物或其他有害因素,被称之为邪气。在多数情况下,邪气之所以侵袭人体而发病,是因为正气虚弱,抗邪无力,因而,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前提和根据,居于主导地位。可以认为正气是决定发病的主导因素,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中医学重要的治疗原则就是扶正祛邪,调和阴阳;从预防医学的角度看,扶助正气可以达到治未病的效果。

综上所述,有诸内必形诸于外,口腔黏膜的损害往往与心、肺、脾、胃、肾的阴阳脏腑功能失调有较为直接的关系,通过调整脏腑阴阳虚实,可以治疗口腔黏膜损害,从而标本兼治。



口腔黏膜病的中医病因


口腔黏膜病属于中医口疮的范畴;早在中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就有“口疮”、 “口糜”病名的记载。究其原因, 一是属于热盛肌腐之证;二是由于火气发乎内,上炎为口腔糜烂, 或是由于膀胱热邪闭郁, 上发成口糜。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曰:“诸痛痒疮, 皆属于心。” 据现代医学研究, 舌尖部的溃疡与精神因素有一定的关系,目前这些认识在口腔黏膜病的中医药治疗方面仍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如临床中常用的引火归元法等既是具体的应用。《外科正宗》中记载: “口破者,有虚火、实火之分。色淡色红之别,虚火者,色淡而白斑细点,甚则陷露龟纹脉虚无力,此因思烦太甚,多醒少睡,虚火动而发之”。

因此中医学认为,口疮的病因多与火或热有关,可分为实火、湿热;也可为虚火、虚阳外越,临症时必须辨别阴阳、虚实、寒热。



口腔黏膜病的中医治疗


口疮的常见证型可以分为五类:

心火炽盛  

诸经之热,皆应于心,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心火上炎,熏蒸于口,则口舌生疮,患者可兼见心胸烦热,口渴面赤,小便短涩赤痛,大便秘结或不畅;舌红,苔薄黄,脉数。治宜泻火清心,方用导赤散(竹叶、生地、木通、生甘草梢)、凉膈散(大黄、芒硝、炙甘草、栀子、薄荷、黄芩、连翘、竹叶)等。

脾胃湿热  

湿热互结,盘踞中焦,循经上扰,发为口疮。此类多为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口干不欲饮,纳呆恶心,身重肢倦,小便黄,大便黏腻臭秽,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清热利湿,方用甘草泻心汤(甘草、黄芩、人参、干姜、黄连、大枣、半夏)、泻黄散(藿香、栀子、石膏、甘草、防风)等。

肺胃热壅   

患者除口疮外,常可见口臭口干,牙龈、咽喉红肿溃烂,小便黄,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脉数。治宜清宣肺胃,方用清胃散(升麻、黄连、当归、生地、牡丹皮)、五味消毒饮(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天葵子)等。

阴虚火旺  

肾阴亏乏,相火无制,虚火上炎,熏灼成疮。口疮量少,易发于舌根、舌下,色灰白,周边微红肿,疼痛较轻。兼见手足心热,骨蒸潮热,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滋阴降火,方用知柏地黄丸(知母、黄柏、熟地、山茱萸、山药、牡丹皮、茯苓、泽泻)、交泰丸(黄连、肉桂)等。

脾肾阳虚  

患者可见口疮色白或暗,周边淡红或淡白,伴倦怠乏力,形寒肢冷,食少便溏,或下利清谷,舌淡苔白,脉沉迟。治宜温肾健脾,方用附子理中汤(人参、白术、干姜、附子、炙甘草)、金匮肾气丸(桂枝、附子、生地、山茱萸、山药、牡丹皮、茯苓、泽泻)等。


从西医角度

口腔粘膜病,是使口腔某一部位粘膜的正常色泽、外形、完整性与功能等发生改变的疾病。病变种类繁多,可以组合成复杂多样的损害。有些全身性疾病也在口腔粘膜上有所表现,而有些口腔表征可作为全身疾病诊断的依据或线索。其发病因素方面,除了少数与口腔条件直接相关外,绝大多数与全身或系统因素的关系密切。
随着免疫学研究的不断发展,发现与自身免疫有关的口腔粘膜病在临床上已屡见不鲜,如慢性盘状红斑狼疮、天疱疮、类天疱疮、舍格林氏综合征、白塞氏综合征以及结节病等。口腔粘膜病除一些疾病的病因较明确外,较多种疾病的病因仍不清楚。

口腔粘膜病指口腔内粘膜的损坏,主要症状表现为:口舌溃烂,舌体干裂,口干口苦。常见的口腔粘膜病有口腔扁平苔癣,口腔炎,复发性口疮,唇炎等口腔疾患会导致饮食困难,口腔疼痛难忍,苦不堪言,而且一旦病情引发,便反复发作。并可导致体内多种并发症,直接影响着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活工作。
目前,临床上对此病常施以西药控制症状,但难以根治,被医界列为口腔病重大难题之一。

那么引起口腔黏膜病的基本原因有哪些?专业研究显示,与以下五大因素有着密切联系。
1、心理
一些人由于生活、工作方面的压力,或受突然出现的意外影响,心理承受过重,临床上常会导致口腔粘膜病、扁平苔鲜等糜烂的复发,因此要想预防口腔粘膜病的发生,建议患者一定要学会减压。
2、遗传基因
一些口腔粘膜病与遗传因素有关,有些患者有家族史,有家族史的人群属于易感人群,当外界某些不利因素出现,会导致这类人群发病。
3、机体内分泌
机体在经历青春期、妊娠期、更年期后,进入老年阶段,体内激素及代谢等方面均发生较大变化,一些口腔粘膜也随之有一些规律性的变化,如老年性的口干症,因此要想预防口腔粘膜病的发生,建议患者一定要做到内分泌平衡。
4、日常感染
口腔是消化道的入口,与外界相通,每天饮食都会接触大量的细菌或病毒,从口腔微生态学的角度讲,如果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或口腔粘膜完整性受破坏时,过路菌就会停滞口腔当中,引起口腔粘膜的感染。
5、身体疾病
有些糖尿病病人、肝炎、高血压,消化道功能紊乱等疾病常伴有一些粘膜病的发生,当病人患有某些全身性疾病的时候,长期服用某种药物,其副作用会暴露出来。例如口干,或微生态失调等症状。


不管是从中医角度还是西医角度均要:

预防口腔粘膜病,要注意保持口腔清洁,不吸烟,少饮酒;尽量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不用异物挑剔牙齿及口腔粘膜;增加水果、蔬菜等含维生素丰富的营养物质的摄入,增加机体的抵抗力;清除刺激口腔粘膜的不利因素,拔除病牙,调整假牙,并要及时治疗其它口腔疾患。最后应当注意的是,当黏膜发生病变时,要及时到正规医院接受治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