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大家好! 又到了“2018年全民科学素质网络竞赛” (以下简称大赛) 的解题攻略时间了! 还记得上期关于艾滋病的题目吗?有没有觉得自己的科学素质又上升了一个层次呢,今天我们的题目是关于3D电影的: 关于偏振光和3D立体电影,以下说法错误的是___ 。
选项: A. 只有横波能发生偏振,纵波不能发生偏振 B. 我们看3D电影戴的眼镜其实就是一对偏振方向互相垂直的偏振片 C. 自然界不存在偏振光,自然光只有通过偏振片才能变为偏振光 D. 产生立体视觉是因为人的两只眼睛同时观察物体时,形成的在视网膜上的像并不完全相同
为什么每个答案选项都看起来那么高深莫测。“3D电影”很熟悉,“偏振光”似曾相识,至于其他的……
3D电影我们并不陌生,时间回到2010年,3D电影《阿凡达》在全球拿下27亿美元票房,一时间“3D”成为了人们追捧的对象。时至今日,每日院线放映的电影中,都少不了3D的身影。 那么到底哪个选项才是错误的呢?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偏振。 振动方向相对于传播方向的不对称性叫做偏振(polarization),它是横波区别于纵波的一个最明显的标志。光是横波,所以有偏振现象。 自然界也有偏振光,如自然光在水面反射时,反射光就是偏振光,但是人眼无法识别偏振光。隔着偏振镜看偏振光,如果偏振镜的偏振轴与偏振光偏振方向一致,则完全透过,角度偏转越大,光损失越大,如果垂直90度,则光基本无法通过。3D电影就是利用这一原理。 人眼看物体有立体感,是因为两眼之间有约8厘米的距离,因此看到同一物体的图像并不完全一样。普通电影无法使双眼分别看到不同的图像,所以无法形成立体效果。但如果两台摄像机固定相距8厘米同时拍摄,就得到的两组视频。 放映时,将两组视频分别装入左、右电影放映机,并在放映镜头前分别装置两个偏振轴互成90度的偏振镜。人戴上3D眼镜(也是两个同样的偏振镜,角度与放映机前的分别相同)。这样左眼只能看到左放映机的影像,右眼也只能看到右放映机的影像,视觉的差异经过大脑的加工,就形成了立体的影像。
划重点:自然界也有偏振光。因此,正确答案是C。 但是,相信看过3D电影的朋友都有一种感觉,那就是3D电影中所谓的出屏效果带来的三维感比现实生活来得强烈,却觉得不真实,与现实世界的三维感并不相同,其根本原因还是要从原理中寻找。
大脑产生纵深感除了需要画面信息外,还有视轴辐合、双眼差别、视差等,而3D电影的原理只利用了双眼差别这一点,其他信息均无法提供。无论你坐在影院中的哪个位置,看到的画面都是一样的,反而还会因为位置太偏,3D效果更打折扣。同时银幕是有边界的,所有的立体画面到了银幕边界都戛然而止,给人怪异感。 人类的双眼从出生起就把视轴辐合和双眼视觉差别的功能绑定在一起,两者共同作用,互为印证,是大脑判断距离的重要手段,而3D电影却强行打破了两者的关系,视轴辐合没有发挥作用,但双眼视觉差别却试图通过欺骗大脑产生三维感,反而在无时无刻不提醒着大脑:“这是假的!”。
所以3D电影无论影像多么逼真,画面如何清晰,出屏效果多么赞,都无法使人忘记这只是电影,因为我们的大脑拒绝被欺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