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盛人是如何读财报的?

 快读书馆 2018-05-15

01

哪里可以找到财报原文

财报的原文一般可以在这两个地方找到:


一个是公司的官网。大多数上市公司都会在官网上有Investor Relations(投资者关系)这个版块,里面就有财报可下。

Google,哦不,Alphabet的投资者关系网页


另一个是各大证券交易所或监管机构的官网。美国上市的可以在美国证监会SEC官网上找到www.sec.gov/edgar/,香港上市的就去港交所www.hkex.com.hk,深圳上市的就去深交所http://www./,以此类推。上了官网,搜索公司名称或者代码就可以下到啦。

美国SEC官网,点进去之后的UI真心没法看

就不发截图了,影响文章的美感


02

如何根据需求挑选不同的财报类型

读财报就跟吃饭一样,一定要根据自己当时的胃口挑选食物。

不是很饿(时间不多)的时候,就不要吃太多(看太长)撑死自己;

很饿(需要更多信息摄取)的时候,就要多补充营养(看内容最全的),不然还得再吃一顿(再读一遍)。


1. Earnings Release 财务简报

新闻里说的哪一天哪家公司要公布新季度财报,说的一定就是这个啦。顾名思义,这种财报就是最短小精悍的,都在10页以内,通常只有1-2页。


简报里会以最精简的点和表格形式列出最新季度财务和业务发展(本篇最后一个版块就是重点剖析财务指标,产品信息和业务指标,等不及的就往下翻哈)。


*与简报相匹配的阅读目的:

简报非常适合时间不多但已经了解公司业务的同学。只需10分钟,就可以快速地get财务和业务指标背后的真正含义。


简报也适合在会议或者面试前临时抱佛脚的同学。因为他们可以在最短的时间捕捉到(背出)公司最新发展的精髓。


2. Earnings Call Transcript 电话汇报

美国大多数公司会选择在发布简报之后马上举行面向公众的电话汇报Earnings Call。期间,CFO和CEO会深入解读公司的财报,并回答华尔街分析师唇枪舌战的问题,这样好让分析师回去调估值模型发公司报告。


Earnings Call加上问答时间会持续一小时。很多公司之后也会在官网上发出电话汇报的速记版本transcript,20页左右。


Earnings Call会比简报内容更多,很多时候比后面要说到的季报和年报更有料。最后的分析师问答时间也会很精彩。


*与Earnings Call相匹配的阅读目的:

适合想深入了解公司战略,产品信息的同学。


比如,简报只会给出宏观的财务报告,一般就是放几个表格,用数字说话,不会有很多的具体解释。而Earnings Call会详细解释数字背后的真正原因,并会细到产品,区域的具体分析。


再比如,简报只会告诉你本季度发生了什么,最多加上下季度预期是什么,没有更长远的看法了。而Earnings Call经常会提到公司长期的战略方向,可能是管理层主动提的,也可能是问答环节被问到的。


3. 10-Q 季度报告

通常在50页左右。是美国证监会SEC规定所有上市公司必须发布的季度报告。


*与10-Q相匹配的阅读目的:

个人最不推荐这种。如果不是金融的工作需要,10-Q内容比Earnings Call少很多,也没有像10-K的内容包罗万象。


4. 10-K 年度报告

这就是传说中可以长达~100页的财报。但是,你只要读三个部分(加起来~10页)就足够了。1) Business业务 2) Selected Financials财务 3) Management Discussion&Analysis分析。不要花时间读Risks风险,Accounting会计等板块。


10-K涵盖到的内容是最全面的。会从头到尾介绍公司到底是干嘛的,靠什么赚钱,所在的领域是什么,有哪些产品,多少用户/客户。也会有公司所有员工的股权价值,公司管理层和董事会成员的名字,年龄,持多少股等具体信息全部都是有的。如果你对具体哪项感兴趣,用ctrl+F来搜索信息即可。


*与10-K相匹配的阅读目的

适合对一个公司进行底朝天似的深入研究。尤其在准备商科面试,或准备重要会议时,10-K会是你最好的伙伴。


03

科技公司财报到底该关注哪些指标

没有目的性的阅读往往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读完后啥都没记得。所以要对以下的指标有敏感度,尤其是数字背后的含义。


Products 产品

在研究科技公司的财务和业务指标之前,必须要弄清楚这个公司赚钱的产品到底是什么。科技公司和传统的能源或者消费产品行业不同,他们赚钱的产品并不一定是你最熟悉这些公司的产品。说白了就是,你高兴用他们免费给你提供的产品,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赚钱。


比如,提到Google,我们都会想到每天生活必不可少的Search搜索,Map地图, Gmail邮箱, YouTube视频网站,Android安卓系统等。但他90%的营收都是来自广告这个产品大类。所以现在大家都觉得Google和Facebook是新时代的广告公司大巨头。


Financial Metrics 财务指标

Revenue growth 营收增长

很多人都知道Revenue营收这个指标,但对于科技公司来说,Revenue growth营收增长率才是最直接的衡量标准。


举个简单的例子,老牌能源公司Shell 2016年营收$233 billion(2330亿),市值$145 billion (1450亿)。相比之下,科技公司巨头Google的母公司Alphabet 2016年营收$90 billion(900亿),而市值高达$730 billion(7300亿)。原因就是Alphabet的年增长率都在10-20%,而Shell在经历负增长。


再来个好玩的。Intel和Nvidia都是科技公司,做芯片的。Nvidia现在的市值快要逼近Intel了(是Intel市值的一半以上),而营收只有Intel的1/10不到。原因?还是对未来增长的期望值。一切都是GPU这个芯片在作怪。Nvidia本来研发出来给游戏公司用的GPU芯片竟然可以成为未来人工智能科技的主流芯片,是不是赚大了!


Gross Margin 毛利率

毛利Gross profit是指减去公司业务直接相关成本之后,但还没减去公司运营成本之前的利率。这是一个同行业内公司对标的一个重要指标。


再拿Alphabet举例,Google每次的财报一定会重点提到TAC这个指标,占到了Alphabet营收和毛利中差额的一半。TAC全称是traffic acquisition costs,就是获取流量成本的意思。你们懂得,科技公司is all about流量。Google需要解释为什么流量获取成本%逐年上升,因为在移动端和程序化广告端的流量越来越多,这些地方TAC比较贵。


EBITDA

EBITDA是一个公司到底赢不赢利的象征。具体是啥,你可以去查查,但你只要知道这是个盈利的指标,就足够了。正的就是盈利。


Business Metrics 业务指标

User Growth 用户增长

有些科技公司凭什么能用跟自己主产品毫不相关的广告产品赚钱,原因很简单。就是用户。用户基数还不够,一切还是围绕着增长,增长,再增长!


无论是以Facebook和微信为代表的社交网络,还是亚马逊和阿里巴巴为代表的电商平台,用户就是他们商业模式的基石。用户增长就代表了流量增长,流量就是一切赚钱的源头。


Active User 活跃用户

当然,用户也不能是僵尸粉,需要是像你我一样真实存在并且活跃使用产品的才算。不然广告播放给看不到的用户就是浪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