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读至曾国藩青年时期“三大戒”颇有感悟,与诸君分享。所谓曾国藩三大戒即“戒色、戒言、戒烟”。青年时期的曾国藩久居京师,在师长好友的教导下修身养气,立志成为一名铁肩担道义的理学家,自立十二课以自省。然而“内圣”修身又岂是那么容易的,京师繁华,滚滚红尘,对于一个刚从大山深处走出来的年轻学子的诱惑是致命的。 道光二十年即1840年,三十岁的曾国藩入仕为官,供职于翰林院。按当时翰林院官员的标准,读书养望、切磋交往是远胜于本职工作。所以在最开始的时候,曾国藩也不免随波逐流,每日只知迎来送往,吃酒、听曲、闲侃。一日京师刮大风,不宜出门,也无朋友应酬,曾国藩想静下心来读书,竟发现辗转徘徊不能安坐,曾氏在其当天的日记中直言”何浮躁至是”。 除了浮躁外,曾氏此时还多了一个“好色”的毛病。男人与男人交往时,谈论的话题除了诗词歌赋,最永恒的便是女人。这本无可厚非,但曾国藩在这方面就有点出格了。有一次,他的朋友新纳一小妾,年方二八,貌美如花。曾国藩不知从哪得到的消息羡慕不已,借故寻到朋友家,有的没的聊了一堆,最后终于扯到了朋友这位小妾上,死活都要一睹芳容。朋友尽管心存不愿,但终是耐不住曾氏的死灿烂打,只得将小妾呼出。曾国藩见了惊为天人,胡话说了一堆,还多是暧昧挑逗之语,朋友在一旁尴尬的不行。后来曾国藩在日记中也自我检讨“放荡至此与禽兽何异”。 三戒其二:戒言。谨言慎行本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根本,然而青年时期的曾国藩却颇自以为是,言多且刻薄。常常不分时间、不分场合的与人争执。有一次好友老母过寿,曾国藩到他家为其母拜寿。这本是喜庆之事,曾国藩却因为一些小事与朋友发生争执,并出言不逊,弄的所有人都十分尴尬,宴席也草草结束。在当天的日记中,曾国藩大骂自己恶习难改,“谨言静坐,无从下手,今忘之耶?”并指天发誓“如再妄语,明神噬之”。然而没几天同窗来访,曾国藩又开始口如悬河的大谈自己做不到而要求别人做到的话了。 三戒最后一戒:戒烟。吸烟(此烟非大烟)有害健康这一点人人皆知,但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是吸烟对人的精神也有一定影响。吸烟尽管可以让人在短时间内精神集中,但时间长了却容易让人萎靡。从十七八岁便开始抽水烟的曾国藩时时检讨自己精神不集中,便是因为说话太多,吃烟太多的缘故。他说:精神要常令有余,做起事来才能精气十足而不散漫。说话太多、吃烟太多,故致困乏。初时戒烟,曾国藩直言犹如婴儿断奶,非有破釜沉舟之意志,是万难做到的。 谁的青春不迷茫,谁还没有个年少与轻狂?按红雷哥在一部电视剧中所说“不张扬,还叫年轻人么”。然而此时的曾国藩却并不这么认为,他在这段时间的日记里时时大骂自己恶习难改。“写此册而不日日改过,则此册直盗名之具也”,“旷日荒谬至此,尚得为人呼”,“闻色而心艳羡,真禽兽矣”,并指天发誓“截断根源,誓与血战一番”。曾国藩并没有仅仅将这些誓言停留在口头上、文字里,而是下了狠心,下大功夫,以超乎常人的意志躬行实践,甚至之后的梁启超都以此来评价曾氏意志之坚卓。 年轻确实是人一生最宝贵的资本,你可以肆无忌惮,你可以毫无节制,你可以目空一切,但是这并不代表着你不会为自己的年少轻狂付出代价,甚至这些代价是你一辈子都无法承受的。所以与其这样浑浑噩噩、荒诞不经的挥霍自己的青春,倒真不如像曾国藩那样,下大决心,下狠功夫,躬行实践誓与往日恶习血战一番。 注: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喜欢我,就关注我吧 |
|
来自: 大西瓜nj5u4j9h > 《曾国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