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寸金莲》:裹在小脚里的“异形”审美

 牧神的pan 2018-05-15


 

 裹小脚在旧时的中国存活千年,这是女性在儿童时期就必须经历的一件残酷血腥的酷刑。但是女性们从挣扎到习惯,最后竟然乐此不彼,把裹小脚作为成为一个女人的骄傲与资本。而男人则兴致勃勃的观足、品足,把裹出的三寸金莲,这种伤害身体之痛和造型的扭曲,当作审美典范,甚至作为风流名士的代表活动。这样的一种异形审美,在旧时中国社会里实为一种文化心理的变态扭曲,这是男人变态的心理之爱,妇女身体之痛,更是文化里的痔疮之流。

关键词裹小脚,三寸金莲,审美,异形,扭曲,文化痔疮 

一、身体变“异”之痛

有关“三寸金莲”的历史渊源,众说纷纭,大致是五代至于民国,不做详细的考究,但它绝对可以算是历史过往的最直观存在的标志符号之一。一双小巧,短窄的金莲,背后是血腥、残忍与挣扎的痛。一句“老太太的裹脚布又臭又长”,蕴含着从孩提时代到垂死的心酸与繁缛。冯骥才先生的《三寸金莲》里,详细记述了小脚人生的过程之始。

裹小脚是香莲母亲的遗愿,奶奶更是裹小脚的能手,果断狠绝。裹小脚最好的时候是五六岁之时,转天就是裹小脚的好时候,奶奶关上大门,按住香莲。首先是把香莲的小脚放进刚开膛的大公鸡肚子里。又热又烫又粘,没死的鸡在脚上乱动,吓得香莲腿一抽,奶奶疯一样叫:别乱动”。(《三寸金莲》)接着把脚洗干净,这就要裹了。“奶奶抓住她的脚,先右后左,让开大脚趾,拢着余下四个脚趾头,斜向脚掌下边用劲一掰,骨头嘎儿一响,惊得香莲"嗷"一叫,奶奶已抖开裹脚条子,把这四个脚趾头勒住……那脚布裹住四趾,一绕脚心,就上脚背,挂住后脚跟,马上在四趾上再裹一道。接着返上脚面,借劲往后加劲一扯,硬把四趾煞得往脚心下头卷。……随后将脚布往前一拉,把露在外边的大脚趾包严,跟手打前往后一层层,将卷在脚心下的四个脚趾头死死缠紧,好比叫铁箝子死咬着,一分一毫半分半毫也动弹不了。”1]五个脚趾头,方向不一,形状不一,一双小脚掰断扭转,好不干脆利落。这就算完成了裹脚的第一

接着就是受难的过程了,疼,疼的不能自已,忍不住拆开了,结果换来的是更加惨烈的二次伤害,而且由于第一次拆开了,所以奶奶还用擀面杖不断的敲打。这时的香莲还是被迫的裹脚,她只有七岁,无奈的反抗,无效。一个穿着绣花小鞋,铃铛叮叮响的女孩从门前路过,于是香莲主动接受这种伤害,并且主动的下地练习走路,她的脚开始流脓、结痂,再结痂……由此可见,中国女性骨子里根深蒂固的一种思想,一种落后于封建,在这个大染缸里,沉溺了。

香莲的脚裹成了,中国又一个小脚女人诞生了。

 

二、异形讲究

小脚不是裹残了变小了就可以的,这里面的学问可大着了。

金莲一夕之间就成了富家少奶奶,只是因为公公佟忍安一眼相中他的小脚,正所谓“裹小脚,嫁秀才,白面馒头就肉菜;裹大脚,嫁瞎子,糟糠饽饽就辣子”戏言戏言,未必不是真。香莲开始了她在佟家大院这个被裹脚紧紧的压制着的,密不透风的牢笼的生活。《三寸金莲》中除了佟忍安,还有像乔六爷、陆达夫、吕显卿等莲癖之流。他们对女人的三寸金莲还有自己的钻研,赛脚会上“爱莲居士”吕显卿“七字法呀,灵、瘦、弯、小、软、正、香”,佟忍安马上加上,还不够?够上一字就不易!尖非锥,瘦不贫,弯似月,小且灵,软如烟,正则稳,香即醉”一番感叹阔论,“三寸金莲”形似不行,还得神似,讲求个形神兼具。

这赛脚看的不是扭曲的变形的肉脚,而是穿上鞋子后的花样、形状与长短大小,这讲究可多。

花样上有各种颜色的搭配,红的紫的黄的蓝的,加上这图案的描金镶银,绣上修精巧的花花草草,好不别致,装饰也是有的,铃铛挂珠,翠玉套镶,呵,那可数不胜数,不胜枚举。鞋子自然是重中之重,极端讲究的,连鞋底墙子、底牙、裤腿套上每一个部分都是精细巧妙之工,花边可以一层套着一层,可不敢错了一针一线。藤萝鱼鸟博古走兽行云海浪万字回纹,都是有姿有态精整不乱。拿出来就喷香浓香异香,赛两朵花儿。放在手中,刚和手掌一般大小。又软又轻又俏又柔,弯弯的,好比一对如意紫金钩,”(《三寸金莲》)而且长短是绝对不能超过三寸的,超过三寸的叫做“银莲”,超过四寸的叫做“铁莲”。这小脚坐着、躺着、站着、走起来,那姿态自有一番风情。而且可不是大大咧咧,随随便便就会的,讲求个”坐着忌讳晃裙子,躺着忌讳抖脚尖,站着忌讳踮脚跟,走路忌讳翘脚趾。"

“爱莲居士”们,把中国小脚及小鞋文化中的品级、形状、材质、类别、大小、尺寸、神态、历史、考据、诗词,甚至是小脚作为女性身体,均一一悉数道来,把这种文化及其对女性身体的塑造、定型、审美和盘托出。[2]作者用讲究的语言,把这“讲究”描摹的细腻生动,无疑是最佳的解说者,解说着这千年之法。在作者“端正”的态度中,让这样可怕的讲究,以一种“精致”的打开方式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三、”态审美

以冯骥才先生的小说《三寸金莲》揭开,纵观历史也可以看见:武王号剑客,百姓对创瘢。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3早有传统风气,由于男人与女人本身的地位与力量的差异,隐形之中存在着一种讨好关系。男人“好”什么,女人就会出现什么,不要小看一个月流血七天还活蹦乱跳的生物。这甚至会成为一种追求,但实际上是一种生存美化,是女性想要获得男性的认可爱慕与重视。却忽略了这件事情本身的血腥与残忍,使其成为一种满足男性怪癖的女性的枷锁。这是相当野蛮与落后的,带来只有肉体上、精神上的巨大痛苦。

 从戈香莲出生到自幼裹脚,戈香莲的一生就是她的小脚变化的一生;就是她从孩童怕痛不敢裹脚到懂得裹脚就是成为和成就女人的人生经过,再到奶奶给她裹出一双小脚改变了她的命运,再到赛脚败给白金宝,并致自家身价一落千丈,再到卧薪尝胆、“重新做人(脚)”,终至东山再起扬眉吐气。佟家的女人们每人都有一部自己的小脚史。[4]这种不正常的审美,带来了一屋子女性的悲剧,她们的地位待遇全是来源于自己的一双残缺的脚。这是极具讽刺意味的,也是缠足裹脚审美的全面否定与批评。

实际上,小不是美,美的一种扭曲变态的心理对于“小”而言,女性的樱桃小口、杨柳细腰等都是女性之美的特征,当然脚也不可例外。宋代以前缠足风俗虽未盛行,未出现对于脚刻意求小、非小不可的狂热现象,但在那时以女足纤小为美的观念却是存在的。女子之足既然以小为美,便自然有人设法使足变小,而以布帛缠束显然是一种使足形纤小的途径。而金莲缠就的女子,足不任体,弱不胜衣,只能凌波碎步,摇摇摆摆,行动如弱柳扶风,这样女子柔弱的体态就算完成了。[5]

其次是女性的脚,在某种程度上也代表着一定性意识与审美冲动,而这种冲动是男性欲望无法排解的一种变态发泄与审美“异”形。三寸金莲》中的佟忍安看似以收藏古玩字画,对小脚文化有一定学问与研究为掩饰,来遮住他对小脚的变态审美爱好,以及对自己家中女眷的淫秽欲望与肮脏的伦理道德。不仅男人有这种,女人也是不遑多让的,小说中“拯救”了香莲的潘妈,在这种摧残身体的血腥寻找一种满足。在整个小说中,佟忍安具有非常典型的意义的人物,他代表了所有在这样的文化气息与传统中,心理扭曲的男性。他大胆放肆的玩弄着儿媳的小脚,而香莲则是代表了所有屈从于男性的欲望,任由其玩弄、摆布、虐打的,成为人性扭曲与精神压抑的牺牲品的传统女性。作者以讽刺的笔法,揭露了这种社会公认的,合理合法的,赛小脚的传统或是习俗,背后隐藏的肮脏和虚伪。

这种传统的的承袭、发展,不仅是人的没落腐朽,更是文化精神散发的酸腐气息。我们自诩悠悠中华,千年历史,但也不能不承认,这其中有多少是糟粕一样的存在。在一轮又一轮时光滚筒的碾压之中,又有多少早已顽固的扭曲存活着。它们就像是长在人身上的痔疮,无时无刻不再骚扰,荼毒这我们,潜移默化的入侵我们。这种残忍的爱好与习惯,也是传统文化中美的一种丧失。美不是纯客观的存在,不是全靠人为,“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尤其是当我们开始有强烈的目的性时当我们不再单纯的为了美时,当这变态残忍的不美,却成为了所有人都认同的美时,我们早已丧失了“审美”,也不再拥有美的初衷。

 

四、结语

“‘三寸金莲’完全是一种总体的艺术象征, 象征着我们民族陈腐而精美的民俗文化, 也象征着民俗文化价值系统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母女赛脚, 不过是作家将我们民族挣脱自身痼疾极其艰难的潜意识具象化、荒诞化罢了[6]我们长期处于一种文化“软禁欲”的矛盾克制之中,男人的另一半是女人,对女人有着原始的自然生理需求,但女性在某种程度上是克制的象征,受道德风俗,伦理纲常,社会舆论的制约。直到民国1912年,才正式宣布废除缠足裹脚,但要改变一种根深蒂固的融入血肉的风俗,绝非易事。1999年,最后哈尔滨最后一家生产“三寸金莲”的鞋厂关闭,将“金莲”鞋关进博物馆算是这场大戏的落幕。

把身体上已经变形到不能称之为脚的部分,美名其曰“三寸金莲”,可叹、可笑。它约束着女性取悦男性,以痛苦为美,以残缺为美,使她们长期的处于失语状态,是对男性欲望的纵容,罔顾女性的身体伦理作者也表达了对这种男权地位与意识以及女性的奴从意识与自我意识丧失的双重批评,对女性地位在不断的边缘化,客观化的无动于衷表示抗议,充满了人文情怀与忧患意识。这是作者发出的深沉的生命追问,这是一种从精神到肉体的压迫与变异,是传统文化的劣根性,民族的劣根性。

正如冯骥才先生所说,“小脚”这种为人诟病的毒螫、陋习,是封建文化浇灌下的一颗扭曲得其丑无比的大树,结下的一种光怪陆离的果实,尽管它已经枯萎掉落,但也需要我们勇敢的正视,那些文化中存在的不堪,以此明训。

 

 

 

 

___________________

[1] 冯骥才. 三寸金莲[M]. 北京: 新星出版社,2005: 23.89.

[2][4] 向云驹.身体的痛史及其文化批判——冯骥才《三寸金莲》新论[J].文艺争鸣,2010(17):144-147.

[3]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四七《汉纪三十九》中华书局19924月版。

[5] 马晋,刘孟佳:《“三寸金莲”的伦理思考.智能城市 . 201703)

[6]汪峣.民俗文化视角下的《三寸金莲》文本解读[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6):106-108.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