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读书无论对于社会还是个人,都是非常重要的事。但读书的目的却大相径庭,孔子在《论语》里是这样评价古今学者的,这句话出自《论语.宪问第十四》:
表面上看起来,好像现在人比古人更好,因为读书不是为自己,不是自私,而是为大家,为公,或者是为了父母。父母喜欢钢琴,孩子就去学钢琴;父母喜欢美术,孩子就去学美术。社会上土木工程专业比较火,孩子就报考土木工程专业的学校;计算机行业比较火,就报考计算机类大专院校。那大家觉得这样到底好不好呢? 不管是孔子的因材施教,还是西方的新式教育,都比较重视孩子的个性成长,对孩子所爱好的,加以培养教育,不必勉强。一个喜欢数学的孩子,非要他去搞文学;一个喜欢文学的孩子,非要让他去上物理专业,这都是违反教育原则的。 所以孔子在这里说,古代学者学习是为了充实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而现在的学者学习是为了装饰给别人看,只是将学问作为邀名买利的工具。 看历史,我们中国人过去读书,确实不是为别人求学问,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而现在一般人求学问,的确是为了别人求学问。一个最普通的现象,就像现在的高考,学生基本都是在为父母而读书,为将来能有份好工作而读书,为将来赚钱更多而读书。那小学呢,孩子基本就是为了家长读书,分数考低了,家长就没面子,开家长会的时候就抬不起头来,在亲戚朋友面前也觉得不好意思。 所以就经常会听到小孩子一着急就会跟父母说:“我不给你们读书了!”真是让人啼笑皆非!“今之学者为人”,为别人读书,甚至为社会读书,充其量也是自己觉得有前途有必要而已。要说真正对某一方面特别感兴趣,想深入研究追求,在现在社会中,这种人真是少之又少。 如果大家都这么现实,哪个领域赚钱,哪个领域有前途,大家就都去挤着学,没有人真正的去为自己做学问、做研究,那以后我们的文化就只能慢慢衰落下去了。试想将来没有了人文文化,人类成了机械,全是为了赚钱,即便物质再丰富,生活也将是很痛苦的。但物极必反,相信终有一天,现在文明在碰得头破血流的时候,就该走回头路了。 在我们中国文化里,宋代大儒张载先生说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名言,自宋代以后,就成为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共同目标,学者为这目的而学,才是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