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培养贵族,不如培养君子

 孤琴666 2014-01-12

培养贵族,不如培君子

近年来,身边的朋友纷纷把孩子送到国外读书,有的甚至不惜重金送其到外国私立学校接受贵族式教育。也有的虽然没有把孩子送到国外,但拼命挣钱、赚钱,意在为孩子能过上优裕的生活“奉献”自己。而我想说的是,与其把孩子培养成“贵族”,不如把孩子培养成君子。

中国自古就有君子文化的传统。在《周易》一书中,八八四十爻的阐述中,几乎每一篇都落脚到对“君子”的要求上,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象》曰:风自火出,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不过在周代及以前,君子是等级制意义上的,与欧洲的贵族相当,属于当时的统治阶层,基本都是通过分封或世袭而来。他们都崇尚自身修养,崇尚荣誉,《左传》、《国语》生动地记载了周代君子的生活形态。

到了孔子时代,封建制解体,社会趋向平民化,原来的君子群体也败坏了,社会陷入混乱之中。孔子的工作就是在平民化社会中重建君子群体。孔门弟子绝大多数是平民,孔子希望通过学,将其养成为君子。《论语》就是君子养成教本,而孔子创立的儒学,从根本上说就是君子养成之学。在《论语》及后来的儒家经典中,对做“君子”的要求有很多经典的论述。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怀德,小人怀土”……等等等等。由君子的培养趋向平民教育化,因此,孔子以后,君子便层出不穷。对君子人格的崇尚与培养从古至今便一直成中中国文化的重要主题之一。中国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做人先于做事,做人是做事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君子文化就是教育人们做人要做君子,而不要做小人。君子文化的内容包括很多方面,最主要体现在为人处事和自我修养方面要做到“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作为君子应当有勇于担当的意识、袒荡包容的胸怀、光明磊落的风格和诚信自律的信念等等。

反观我们今天的社会现状,见利忘义、背信弃义、为富不仁等等令人心寒,“没有底线便是底线,不择手段也是手段”却大行其道。不少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都要灌输“争先恐后”意识,生怕自己孩子“吃亏”,而“孔隔让梨”的故事更是成为许多孩子们的笑谈。电视媒体上所谓“牵手”婚恋节目也充斥着“拜金女”们的露骨表白。……

作为一名老师,我也见识了太多的家庭教育“悲剧”。怎样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将来能“自强”于社会,恐怕还真不是能用“钱”能“途”出来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不若先教会孩子怎么做人,再教给他(她)怎么做事,诸位请记住,成长永远比成绩更重要。与其将孩子培养成“贵族”,不如把孩子培养成君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