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学习没有那么容易? 我发现,知识的诅咒越来越严重。 怎么得出的这个结论呢? 因为做教育的原因,平常关注的更多的也是各种学习类的知识或者话题,比如听书从心理学开始,听了大概400多本,我就想弄清楚,人跟人之间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差别,想法差距怎么就这么大呢? 听完400多本,还是云里雾里的,不究竟。毕竟听书本来就是被阉割的内容,再用听这种信息衰减很厉害的方式,到了我能够认知掌握的也就1%多一点吧。 收获是有的,但是不够。 正好被小书童给安利了王东岳的《中西哲学启蒙课》,嗯,鼓足勇气买了一本。 放了几个月,也看不下去,但是要给孩子做个榜样啊,硬看,慢慢也能看出点意思来了。 正好加入了读书会,第一本读的是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 真的挺幸运的,想什么来什么,读书会的领读和分享形式,很好的促进了我同时读这两本书,并且相互印证,有了很多思维上的变化。 同时呢,心理学听完了,那咱就直奔主题吧,最究竟的还是哲学啊,索性开始听哲学经典,专业也听了200多本吧,听完了。 嗯,虽然还是个哲学小白,但是思维上确实也升维了,也更自由自在了一些。 人类还真是好玩,喜欢不断的建立思维世界,直到形成牢笼,再打破它,维护它,反复拉锯,再建立新的思维牢笼。 唯一的区别可能是,不同地区的人建立的思维世界和思维牢笼不一样,但是本质上相差不大。 新世界与旧世界,真谛与俗谛,像极了中道宗的“二谛义”中的三层境界。 有意思。 自从少年宫复课了,我就发现,以前5、6岁的这些孩子们(半年、一年后),有了新变化。除了长高了以外,我觉得是没那么爱学习了,总是觉得自己玩的时间不够,不能踏下心来学习。 有好几个孩子5、6岁就已经展现了惊人的天赋了,眼里、行动上都充满了灵气、灵动。 现在,那些灵气、灵动变成了灵光乍现,在慢慢消失。 看来人真的天生就不爱学习。 得出这个结论,还是挺难过的。 既然人不爱学习,我们做教育的意义在哪里? 不由得悲从中来,想着喊罢了,罢了。 还是老子看得透,无为而无不为。看起来什么也没干,其实把该干的早都干完了。 说得是道,人要顺应自然。 是出世哲学。不要做那么多的人为干预,没用,那是逆天而行。 作为万师之祖,孔子显然不认可这个说法,所以,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还跟子夏说,女(通假字)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那么孔子经常提到的君子、小人到底都代表的是什么人呢? 君子儒指的是普通的贵族子弟,小人儒指的是普通人子弟。 不要觉得意外,那会儿,普通人根本没有机会认识字,更不可能做官。 官只有贵族才有资格做。 这也是学而优则仕的来源。 君子上边还有一层是仁人,也就是对别人具有仁爱管理才能的贵族。 这也是,孔子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的原因。三千弟子就是普通老百姓,不过那会还没这个词,还在用小人这个词,老百姓这个词要到荀子时,才会出现。 72贤人呢,都是贵族子弟,其中一些人后来还做了大官。 那么,这就得说一下,古代的学生分层了。 最重要的叫入室弟子,也就是可以进入屋里,听老师讲课。 其次,叫登堂弟子,也就是在厅堂站着的,等着入室弟子传达的人。 最后,还有一群更惨的叫及门弟子,也就是可以在门那儿站着的弟子。他们需要登堂弟子传达。 这能说明啥呢? 礼有尊卑。 即使是有教无类的孔圣人,也会分层次教学的。 并且,不同的弟子学不同的内容。 小人儒弟子学啥呢? 丧葬,埋人。 孔子学团因此成为了当时最大的丧葬公司,做到了,没有他们的参与,一般人几乎埋不了人。 这也是晏婴等人批评孔子的原因之一。 说远了。 这么一说,事情就简单明了了,学习这个事儿,不是谁都能做的,他需要一定的基础。 比如:智力基础、经济基础、教育资源。 而大多数家庭并不具备一定的条件,这也导致,即使孩子们天生差不多,但是随着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的影响,一些孩子就逐渐掉队了。 毕竟,大家的操作系统开始变得不一样了,即使安装一样的软件,其实也是有差别的。 有例外吗? 有啊,有些孩子天生硬件就不同,所以是可以跨级别挑战的。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我们一起努力吧,毕竟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才是师者的态度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