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当幸福来敲门》里,主角Chris的境遇惨到让人不忍心看:丢了工作,老婆离开,长期欠房租,被房东赶出来,流落街头,甚至要带儿子住在公共厕所…… 一次,他在路边遇见一个开红色跑车的人,Chris上前,“我只问两个问题,你是做什么的?你是怎么做到(买下跑车)的?” 开车的男人说,我是证券经纪人。 只有高中学历的Chris知道自己对数字敏感,于是在公司门口整整守了人力资源主管一个月,终于换来进入证券公司实习的机会。 有六个月的时间,捉襟见肘、没有工资、业绩一度雪上加霜地没长进,但坚持下来的他还是迎来转机,成了唯一转正的实习生,进而改变命运,开了股票经纪公司,当上百万富翁。 电影传递出了一个观点:努力就会成功。 因为被类似这样的励志故事感动,很多人相信自己也会迎来奇迹发生的那一天。 于是无时无刻不在秀努力:半夜桌子上摆满各种材料,拍一张照片附文“今晚又不能睡了……”;新买了本书发朋友圈,“从今天开始每天至少一章”;签到“今天跑了3千米,我要瘦成闪电”…… 但是实际情况是,三个月过去,工作中没有任何创新;半年过去了,书的页脚依旧整齐;一年过去了,腰围只增不减…… 多少人的“假装努力”,只是自己感动自己而已。 1 自我感动式的努力 其实在妨碍你进步 “假装努力”的背后,是“真正偷懒”的面目。 上了一天班,又马上有个材料要上交,这时候有朋友来约出去喝酒,于是想着,“我都这么辛苦了,出去玩一会也无所谓,工作等喝完酒回来再弄”。 回来已经快很晚,慌慌张张准备材料一直到后半夜。第二天困得睁不开眼,工作也没完成好,非常委屈发了一条朋友圈说自己工作太辛苦了,睡眠时间都不能保证。 但实际上,只是自己把工作推到了半夜,才造成了睡眠不足,也没完成任务。 心理学家凯利·麦格尼格尔在《自控力》书中提出概念“道德许可效应”——人在做了一件好事以后,道德上得到了满足,从而会产生一种冲动,允许自己做些“叛逆”的事,相对的,继续做好事的冲动也会变少。 潜意识中认为自己已经足够努力了,所以实际的行动,往往与“努力”背道而驰。 自我感动的过程中,焦虑和拼劲儿一个不差,但就是落不到应该有的行动上。比如在一堆紧急任务当前,却停不下来收拾桌面整理东西,就是最明显的一种表现。 得不到预期中结果的反馈,只能自我安慰已经尽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