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曙光集》(一)

 xueyxjj1 2018-05-15

那天,L君很迟了才回到家,扬了扬手中的书说:“今天我给YZ买到一本很好的书,是他的老师杨振宁写、翁帆译的。文章我们可能看不懂,但对YZ肯定有启发。这里面还有些照片和两篇访谈录你可以看看。”我知道,他肯定在书店就已经“先睹为快”了。

我接过书还真是如他所说,完全是抱着猎奇的心态翻看着书后几页彩色插图,这里有杨振宁首次公开的新婚照。哇,翁帆是多么青春鲜活的二八少女啊,倚在满脸老人斑的耄耋老人身旁,还是一脸的自信和快乐。几年来,不管人们怎么谈论他们的婚姻,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而我更多的是欣赏与担忧。尽管杨振宁坦承,他与妻子之间有代沟,“因为我八十多年的经历跟她比较短的经历中所有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 真正天天有接触后,这个感受跟你随便相处一下也是不一样的。”显得异常真实与率性;但我还是很欣赏翁帆的一句话:“通过两个人不同的经历和感受,把对方介绍到彼此的年代中,彼此慢慢学会欣赏这种不同。”可是我担忧:真的能做到“彼此慢慢学会欣赏”吗?

众所周知,相同年龄、经历,相似背景、修养的人才有共同的喜好,才能产生感情的共鸣。但他们年纪相差了五十四岁,太大了,即便是相差十几岁,我都感到容易形成双方感情交流上的障碍。婚姻毕竟是一种厮守,在经过短暂的新鲜与激情之后,就是漫长、琐碎的生活,饮食男女、柴米油盐最容易消磨人的激情,可谓是“相爱容易,相处难” 啊。对于婚姻而言,爱情也许只是一种冲动,爱情的力量可以让人产生勇气冲破世俗的重重束缚,但是却解决不了思想精神交流上的隔膜,尤其是各自保留在潜意识中的惯性思维方式是很难能够抹去岁月留下的痕迹,而且知识层次越高,双方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也越高,这种冲突也就显得越加突出。

这是照片给我的联想,当我翻到前面的目录,才知道这本书实际上是很人文的,大多是杨振宁对科学与社会的见解,以及他与许多世界顶级科学家共事过的经历和个人情感,还有他对他们为人处世的评判。这些科学家有邓稼先、陈省身、赵忠尧、吴大猷、丘成桐、李政道、吴健雄、黄昆、谢希德、EinsteinFermiMayerFeynmanSchwingerRosenbluthWeylWignerOppenheimerDiracHeisenbergMills等等。这本文集是继他的《读书教学四十年》和《读书教学再十年》之后的又一部力作,也是他面向新世纪的曙光展望之作。这里面收集了杨先生近十几年来尚未发表过的50多篇文章,包括论文、演讲、书信、访谈、散文等,也算是杨振宁对自己人生最后阶段的一次生动总结。杨振宁对自己在八十五岁高龄还能出这样一本文集感到很高兴,对妻子翁帆帮助翻译、整理出版本书也赞誉到:“翁帆翻译得很好”。

我自己也想不到会对这本书爱不惜手,非但不像L君估计的:“文章我们可能看不懂”,而是通读了全书,有的篇章还读过两遍。虽然我承认书中所有的公式我都看不懂,但我发现杨先生极善于将艰深复杂的科学概念通俗化,并且结合了大量的人物性格描绘和情感生活介绍,使像我这样一个对物理外行的读者也能似懂非懂地看下去。当然,应当承认,让我读完全书的主要动力还是来自于我的儿子,他现在是这个领域的学子,将来也是干这一行的缘故。

回想起自从YZ高考填报志愿,确定要把自己对物理的热爱作为终身为之奋斗的目标来追求那一刻起,他一直都孜孜不倦、坚定不移地耕耘着。每次回到我的身边,他都会滔滔不绝地跟我讲述起先他学到的新知识;后来他又接触到的新概念;再后来他自己发现的新想象和许多不是从课本中,而是从实践中学到的新知识。就这样,几年来我在有意无意中受到了“启蒙”,所以每当我在读着这一篇篇杨先生的文章时,我的记忆库中时常会跳出儿子曾经留在那里的一些专业术语:规范场、磁通量量子化、费米子系统、量子化Hall效应、量子力学、波函数、变量自旋、玻色化、量子场论、相对论、拓扑相变、动量守恒、规范对称、群论等等,顿时便觉得文章鲜明、亲切、有形了许多。

当我读到《爱因斯坦对理论物理的影响》中的“洛伦兹不变性”和“电磁学的空间结构”时,便想到YZ在本科一年级时写的第一篇获奖论文《电磁场复矢量描述在电磁场相对论变换中的应用》。虽然是幼稚之作,却让我感到格外亲近。爱因斯坦在关于理论物理方法的演讲中说:“经过多年独立的科学研究,我才逐渐明白了这个道理:要掌握物理学基本原理方面的渊博知识,离不开非常错综复杂的数学方法。”这使我立刻联想到YZ说他到清华后上课都没听懂讲什么?他说,“我们学的都是最前沿的东西,叫做群论,这个东西当时文小刚有教我做,但是没有系统地学过。这个方法很强,要用到很高深的数学,我学得很困难,是边学边做才把作业做出来的。”让我清晰地了解到,物理学往纵深发展时,高数的份量要加强许多,尤其是学理论物理。但物理终归还是物理,数学是为物理研究服务的,正像杨先生在书中说的:“虽然数学和物理关系密切,但是如果以为这两门学科重叠得很多,则是错误的。事实上,它们各有各的目标和爱憎,但二者令人诧异地具有某些共同的概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