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独家策划丨“无现金社会”的喜与忧

 桃花江春水流 2018-05-16



如果不带现金,你敢出门吗?这个问题3年前提出来,绝大部分人都会毫不迟疑地说“不”。但是今天,很多中国人都可以毫不犹豫地说“敢”。中国,正在步入一个象征着时尚、快捷、智慧生活方式的“无现金社会”。



势不可当的“无现金社会”


当看见那满满一墙百元人民币时,饶是见多识广的侯亮平也惊呆了。239554600元!赵德汉一分钱都没有花,每一张人民币都成了他的罪证。《人民的名义》里的这种令人瞠目结舌的桥段可能会越来越少,因为货币正在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中国正在逐步进入“无现金社会”已经成为一个共识,很少需要用到现金已经成为大家近两年来越来越强烈的共同感受。出门不带钱包,只带一部手机就可以随心所欲购物的生活方式,已成为我们的常态不止是大城市如此,连小县城也如此;不止是年轻人如此,连许多老人都已经开始适应。


“不仅仅是我,周围的大多数人,包括我父母在内,都会使用手机进行移动支付。”喜欢尝试新鲜事物的00后刘小乐,几乎完整地经历了移动支付的社会化浪潮。对她来说,花钱的时候第一反应是掏出手机而不是打开钱包。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消费环节,如打车、吃饭、上超市、逛街、看电影等,都会选择手机支付。




“现在我出门不带钱包也没事。以前旅游时总担心,现金带少了不方便,带多了又不安全,今年春节去三亚,吃饭,打车,住宾馆,一个手机就搞定了。”60后的王确,早早就欣然接受了无现金生活。他说,无现金支付还意味着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手机像是一个高科技时代的阿拉丁神灯,只要摩擦一下,就可以实现自己日常生活的绝大部分需求。


退休两年的毕云在女儿的帮助下学会了用微信扫码,打开楼下的共享单车。“以前都是走路去买菜,要走一刻钟,现在骑一辆小黄车,几分钟就到了。如今医院看病挂号都可以扫二维码了,我们中老年人也要与时俱进嘛。”


无现金支付的推广,也给商家带来了好处。在北京经营着一家饮品店的刘晓娜说:“如今顾客付钱基本都用手机扫码付款,手机发出‘滴’的一声提示音,就代表顾客完成了付款,我只需要查看一下手机记录就一目了然,也不用找零、晚上盘点了。”


赵成夫妻俩在某生活小区经营一家超市,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谨慎的基因在他骨子里根深蒂固,觉得手机支付不可信。直到陆续有许多顾客向他提出可否使用手机付款时,他才意识到,真的有什么变得不一样了。他将打印好的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二维码贴在了收银台上,大部分顾客会直接选择扫码支付,操作更快了不说,也省去了很多麻烦。“最放心的莫过于不用担心收到假币了。”


50后的杜娟和丈夫在菜市场租了一个小门面卖菜,和其他摊贩一样,他们在显眼位置摆放着支付二维码和微信二维码。菜贩们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年龄跨度大,从20多岁到60多岁都有,但对手机支付这样看似很潮的付款方式接受却很快。杜娟说:“现在再也不用担心忘记记账了。”由于卖菜这个交易过程的碎片化,很多店主一忙起来就没办法一笔一笔地记账,手机中的收款付款记录解决了这个问题。



“无现金支付”几乎已经占据了我们所有的生活场景,支付方式也越来越丰富多样。


只要你将你的车牌号码与微信账户绑定,开通免密支付,下高速时,自动识别车牌,自动从你的微信账户中扣款,发送扣费信息,高速实现先通行后扣费,支付宝从河南打响了第一枪,微信从山东打响了第一枪,不久后,全国的高速公路都将实现不领卡、不停车、全自动支付;


上海大量的室内停车场已不再需要人工收费,收费系统自动识别车牌自动扣费,而支付宝的总部杭州,走得更远,连路边停车也已实现自动扣费,再也不用提早准备零钱付停车费了;


支付宝正在更多餐厅启动刷脸支付,不用手机,甚至不要密码,你的这张脸就是新一代的付款码,农行正推行刷脸取款,建行正推行刷脸支付,不带银行卡、不带手机,一样可以取款、支付;


微信无人店已在上海开业,拿起商品就走,无需掏出手机支付,自动从微信扣款……


不带钱就寸步难行,不带钱就没有安全感,已经成为过去式,我们就这样,进入了“无现金社会”,心里可能还有一点点疑虑,手指却很诚实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移动支付业务共发生近300.1亿笔,移动支付金额达到157.55万亿元;网上支付业务共发生近500亿笔,金额更是达到2000多万亿元。



中国欢迎“无现金社会”


中国人曾有一种实物货币的信仰落袋为安,眼见为实。对于最注重“稳当”中国人来说,消费曾是一种庄重的仪式:询问价格、砍价往来、掏出现金,一张一张点给对方,对方再数一次。一套繁琐的流程,暗示消费是一件郑重的大事。这样一个国度,如今却成为了“无现金社会”的典范。原因很简单:“无现金社会”在中国天时地利人和都已具备。


“天时”。“无现金社会”是货币形态演变的必然趋势。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支付方式也不断革新。在人类历史上,人们支付方式已有两次“革命”:从物物交换到使用金属货币,从金属货币到全面纸币。纸币的出现不仅解放了体力,更能活跃贸易,派生金融。21世纪,现金支付逐步被更符合“互联网+”时代的支付方式取代,货币由纸币向数字化转化,是必然会出现的人类支付方式的“第三次革命”。在2014年至2018年间,全球现金交易增幅仅有1.15%;而同期的非传统支付方式交易数额增加近19%。历史潮流已经滚滚涌来,势不可当。


“地利”。西方发达国家由于拥有成熟与完善的金融体系,银行与相关金融机构日趋保守,在无现金支付方式上主要停留在银行卡支付,其他移动支付创新乏善可陈。而随着中国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第三方支付机构迅猛壮大。2010年以来,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的交易规模保持50%以上的年均增速迅速扩大,已经成为全球的领跑者。中国各级政府纷纷加大力度推动“互联网+政务”,为“无现金社会”的到来夯实基础。2017年,全国已有近400个城市入驻支付宝城市服务平台,包括车主服务、政务办事、医疗服务、交通出行、生活缴费等在内的共计380项服务,为超过1.5亿用户提供便捷的服务体验和无现金支付的便利。


“人和”。中国有全世界少有的人口红利和最丰富的应用场景,为开展金融科技创新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2017年中国网民规模达7.72亿,手机网民规模达7.39亿。基于这样的群众基础与用户习惯,“无现金”作为主流支付方式指日可待。特别在4年后,“无现金社会”将是一个引爆点。因为到2022年,“00后”将步入社会开始工作,“85后”已经工作15年,和“90后”一起逐步成为主流人群,他们习惯的无现金支付方式将成为主流的支付方式,他们对无现金化的认同将成为社会的主流认同。


支付方式的变革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十分深远。“无现金社会”带来的,远不只是生活的方便。


“无现金社会”可能是商业更加繁荣的社会。移动支付改变了中国人谨慎而保守的消费习惯,技术的变革,消除了中国人过去对交易的仪式需求:想从消费者的腰包里掏出100元现金很难,但从手机上花掉100块却很容易。在无现金化的过程中,每一笔支付都会被记录在案,掌握消费者行为信息就可以支撑精准营销,提升用户体验。这对于商业来说,无疑是重大的利好。


“无现金社会”可能是治安更好的社会。大家都不怎么带钱了,那么也就也不用担心有人偷钱和抢钱了,扒手、小偷、抢劫犯们的“事业”越来越难开展了,我们离“天下无贼”又近了一步。


“无现金社会”可能是更加健康环保的社会。很多纸币由于流通较为广泛都是脏兮兮的,可能传播细菌和疾病。不需要现金交易了就减少了疾病和细菌的间接传播。


“无现金社会”无疑是资源节约型社会。巨额的纸币消失,可以减少材料的消耗,减少造币成本和现金管理成本。同时还能节省人力成本。据统计数据,过去4年,33家大中型银行减员超出36万人,大部分是传统的柜台操作员。


“无现金社会”还是更有利于反腐的社会。通过电子支付手段进行的交易具有更高透明性,理论上说,一个人的账户资金进出都可以调查得清清楚楚,各种腐败贪腐资金线索路径变得非常容易搜寻与分析。


“无现金社会”是现代化程度更高的智慧社会。无现金化既是支付规则的重新制定,也是办事规则的重新制定;是市民生活方式的转变,同时也是公共服务供给方式的转变;是城市文明的蜕变,同时也是社会治理模式的变革。无现金交易背后蕴藏着大量的数据运算和技术支持。政府接入这样的数据,能更有效地管理城市,服务市民。浙江政府的政务平台连接阿里云和支付宝,在交通、医疗、社保、教育、就业等领域提供了更为便捷的办理通道,在网上衍生出了一整个社会生活生态圈,形成全天候在线的智慧政府。无现金化对于智慧城市的建立有巨大的推动意义。



“无现金社会”的正确打开方式


让每个人更高效、更便利、更舒适地生活,是“无现金社会”最大的魅力和价值,也是我们建设“无现金社会”的初衷。“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无现金社会”无疑为我们描绘了美好的生活图景,但构建一个理想的“无现金社会”,需要各方合力。


一个理想的“无现金社会”,需要“安全”来守护。


“无现金社会”,我们最担忧的是安全隐患。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移动支付方式都是需要实名制认证,支付过程中很可能泄露个人隐私,不法分子也可以通过病毒、系统漏洞获取我们的个人信息。不少网络诈骗正是利用非法获取的个人信息开始实施的。由于社交媒体盗用、短信木马链接、骗取验证码等手段而造成的电信诈骗,已经成为许多人使用移动支付时的隐忧。我国的无现金支付技术还存在不少安全漏洞,犯罪分子利用安全漏洞盗窃或伪造他人身份,很多用户在这方面的防范意识以及防范能力都不够,消费者往往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账号已被破解,钱款也在网络世界里瞬间消失。这就迫切需要建立相应的监管制度,避免电子交易的易追溯性对个人信息安全造成威胁,用人工智能新技术为移动支付保驾护航。运营商和服务商需为移动支付产业稳定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技术基础、完善的产业配套,第三方支付企业需竭力为消费者创造机会去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学习支付安全的相关知识,国家应为保护移动支付消费者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强对个人信息保护,加大对个人信息泄露等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


“无现金社会”,需要“耐心”来培育。


“无现金社会”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市场能完成渠道问题,解决工具问题,但城乡覆盖、相关立法、安全保障等方面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既需要地方政府部门积极支持,创造环境,更需要中央政府相关监管部门对相关的创新,采取包容监管。


要考虑不同人群对“无现金”的接受情况,占总人口比例16.7%的老年人,社会生存技能和知识学习更新频率非常低,对“无现金社会”感到茫然无措。同时,农民以及其他低收入、低知识水平和低信息技术接受度的人群也仍大量存在,他们是否会受到新支付技术的排挤,失去分享高效率金融技术的机会?如果应对不当,则可能导致新的社会不公平和贫富分化。在津津乐道于“无现金社会”所带来的方便和快捷时,我们不要忽略了那些“跟不上脚步”的群体。对于有些群体来说,或许还是现金用起来更安心,他们的诉求应该被充分考虑与尊重。“无现金社会”不是要消灭现金,移动支付只是为公众在消费时多提供了一种选择方式,而并非为了取代现金。无现金支付和现金支付是平等和互补的关系,如果因为无现金支付而排挤现金支付,反而有违互联网平等、开放的精神。建设“无现金社会”是为了更美好的生活,如果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让一些处于弱势的群体在生活中遭遇冷眼和歧视,甚至给他们带来不便,造成损失,就违背了我们美好的初心。


“无现金社会”,需要“财商”来引导。


从现金支付到信用卡支付,从信用卡支付到移动支付,每一次支付方式的升级,都在逐步消解我们的欲望屏障。我们要面对越来越多的诱惑,而同时,抵抗诱惑变得越来越难,不管是网购服装,还是买游戏道具,或是给主播送礼,只要使用手机,轻轻一按,心愿就达成。再没有瞅瞅钱包鼓不鼓,数数钱让你犹豫,让你思考你是否真的需要这个东西的时间。当支付手段变得如此便捷,人们的冲动消费会大大增多,钱会变得越来越不禁花了。当钱不经过手的时候,钱的概念会变得越来越抽象,花掉的钱是多少,也往往会缺乏概念。


中国人向来有储蓄传统,如今要迅速步入消费型社会了。乐于消费甚至提前消费都没有问题,但“没有问题”的前提是要有基本的理财技能,对现金流和未来偿付能力有概念才行。


社会应为民众尤其是年轻人推广理财教育,引导民众量入为出,养成理性的消费习惯,涵养健康的理财文化。同时,应该用技术手段让支付行为稍微有些思考的余裕,对冲动消费设置一层“抵抗”,比如,各大支付工具开启提示功能,让消费者提前设置好预算额度,等到逼近或超支的时候,能够做一些提示。我们自己,也应该有意识地保持一份清醒,一分节制,比如每月给自己和家庭列一个消费预算,对自己的钱财做好理财规划。提高“财商”,理智对待诱惑,有效提高理财规划能力,才能在“无现金社会”如鱼得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