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02一以贯之的道统学问

 我DeShuWu 2018-05-16

道永启智

>>传播华夏智慧,弘扬道统精粹……

曾师说——

中华民族的学问,说起来只有一门,那就是“道学”。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把人类所有的学问,用“一阴一阳之谓道”来概括;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则在明辨可说的“非常道”与不可说的“常道”,也合乎“一阴一阳”的组合。诸子百家的学说,莫非相反而相成,相背而相生。说的都是“非常道”,所以只能成为一家之言,不能成为“常道”。可见思想自由、言论自由,固然有其好处,却也造成“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局面,徒然把“通”的变成“不通”。因此必须透过正本清源来重新“沟通”,才有可能由“专”反“通”。

我们由“行道”而“明道”,再在实践中“悟道”。早在“道”字出现之前,尧帝选择继承人,便公开要大家推荐。他并不挑选地方势力强大的领袖,也不看上财富惊人的金主,反而接受以孝闻名的舜。尧帝先把自己的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又让他处理行政,结果都有很好的成绩。经过三年的考察,才由舜来摄政,代理共主的职务。这种“天下为公”的大道,一直受到无比的尊崇。尧舜走出中华道统的开端,以后的禹、汤、文、武、周、孔、老……凡是中华儿女崇拜的伟大人物,无一不是得道高人,尊奉道统。

老子和孔子,都在弘扬易道。孔子有教无类,以“中人”为对象,《论语》成为炎黄子孙人人必读的典籍。老子以“上士”为对象,不在乎“下士闻道”那种“大笑之”的反应。明知“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也要把标准提得很高,把“道”当做形上的第一原理,提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本体论。

孔、老两家,正如老子所说“同出而异名”看起来各有主张,实际上都是在阐明易道。因为“道”只有一个,不可能有两个,否则宇宙就会分裂。道为“一”,即为“常道”;但是道是动的,可以千变万化,所以道又是“多”,成为“非常道”。合起来是“一”,散出去为“多”。

西方人做学问,是一步、一步逐渐摸索、推演而得,必须大胆求新求变,才能持续向前推进。因此他们有“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正当“创见”理由。凡事力求创新、突破,同时对“知识产权”十分重视。由于近两百年来科技突飞猛进,致使“创新,改变世界”这样类似的口号,几乎成为一种牢不可破的普世价值。

中华儿女的学问,则与西方完全相反。我们是伏羲氏一画开天,便把人类所有的学问,全部都“一”统起来了!孔子提示“一以贯之”,老子明言“抱一以为天下式”,使我们知道“一就是一切,一切都是一”。诸子百家,都在说明各自对于“一”的研究心得,如此而已。

所有的学问,都从“一”(就是道、太极,宇宙万物的共同元素、本体)开展出来。我们并没有西方那些“一”与“多”的争论,自古以来,便是秉持着“一而二,二而一”的“一之多元论”,统合一切主张,而一视同仁。我们重视“师承”,讲求“道脉”,形成“道统”,因而绵延不绝、历久弥新,生生而不息。

西方文化不连续,主要原因在于不重视根本,说变就变。而后更是变本加厉,认为新的一定比旧的好,于是盲目求新求变,以致不但忘本,甚至无可避免地流于乱变。现如今人类所面临的科技威胁、环境污染、气候异常、人伦沦丧、道德败坏,无一不是乱变的恶果,后果越来越严重,也越来越可怕!

中华文化重视饮水思源、不忘本。因此说“新”的时候,必须把“旧”连结在一起。温故知新、继旧开新,这才合乎“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原则,不致有所偏,而导致失道、叛道,使生生不息的循环无法持续下去。同时,也能适当防止“喜新厌旧”的恶习,维持家庭和谐、婚姻稳定、社会安宁,使我们的人生更有价值。

近代以来,由于受到西潮影响,我们似乎已经把“新”也当成“进化”的同义词,断然否定一切旧的不如新的。当代中国人,只知宇宙在变、时代在流,却忘了《易经》所说的“变中有常”,而流中也必然有住。讲求创新,也不能漏掉了易的“不易”,否则就不符合“一阴一阳之谓道”的精神。

《易经》启示我们持“经”达“变”,必须要有原则地应变,千万不能没有原则地胡乱加以改变!两句话合在一起,便是“万变不离其宗”,也就是“以不变应万变”。生活法则不可变,生活方式当然可以变。凡事必须先分辨其“可变”与“不可变”,然后才“持经达变”。务求变得更好,才有资格叫做“日新又新”,否则便是不负责任的求新求变。对于原本就善变的中华民族而言,“求新求变”往往容易导致“乱变”的恶果,最好更加慎重,以免后患无穷。

时至今日,种种求新求变的乱象,已经到处显现。凡事只相信看得见的,不相信看不见的,以致无法阴阳兼顾并重,不能自觉明辨。现代中华民族警觉性低、应变力差,同化力也大不如前,令人十分担忧。倘若不能及早改变现有的心态,势必偏离正道,走入偏道、邪道、小道,到那时才想研究易学,不但为时已晚,而且更不可能有效了!

西方人不明白“变中有常”的道理,他们的研究著作,通常维持三到五年之后,便要推出新的主张。而我们的书籍,却越古老越有精读的价值。几千年来,举凡《论语》、《道德经》、《易经》、《黄帝内经》、《三字经》,都可以让人一读再读,终生受用。因为每隔一段时间重读,即有新的体会、新的领悟。当自己有所成长后,就更加能够深入古书中的字里行间,看出以前所看不出的玄妙。

现代受到西方商业化的影响,惟恐迟早吃掉“中华文化”,可惜大家依然不甚了解,着实令人担忧!我们需要“商业”,但“商业化”并不是好主意。就好像我们需要“工业”,却不应该“工业化”,以必致留下很多遗毒,久久难以清除。

《易经》中的贲卦告诉我们“人性是本质,文明是现象”。卦象刚柔相杂,象征以“文”化成天下,只有“文”才能“化”。我们很早就发展农业,但是始终没有提出“农业化”的主张,因为我们知道农业是不能化的,只有“文”才能化。英国人致力于工业化,美国人醉心于商业化,而我们这些炎黄子孙,竟然把圣贤的交代抛诸脑后,盲目地追随西方的脚步,大搞工业化与商业化,却严重地轻忽了自己的文化,这证明我们已经本末倒置、轻重不分,似乎原有十分坚强的同化力,如今已经薄弱得无法与西方文明相互交流了!

学易难,真的很难;学易不难,就真的不难。这种看似矛盾的说法相当符合“心易”思维的法则,我们修习《易经》,最大的作用应该是“心易”。用心修正、改变自己的言行态度,让自己每一天都能更趋于进步与美好。能做到“心易”的发挥,企能透过“象数理占”中万变不离其宗的“道”,而不断领悟践行方为正路。

* 本篇文章没有配图,特此说明。

============

《曾师传易》第二辑(B)预告:

03:象数义理用气来贯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