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河古渡随想

 闲野之家 2018-05-16

/王朋斌

峡束春涛万丈深,唤船人立后岩阴。

棹声起乃连山应,旗影修扬隔水临。

宿雨乍收山积翠,夕阳倒射浪浮金。

南来北往人空老,浩浩东流无古今。

明代诗人王翰的这首《茅津晚渡》,写的是黄河三大渡口之一——山西省平陆县茅津渡傍晚时分的景色。大意如下:波涛汹涌的黄河水像被此处的峡谷束住了一样,变得又深、又窄、又急。岸边一块大岩石之下,站立的游人在呼唤船夫。很快,棹声、船夫的号子声在山谷间回荡起来。隔着黄河,游人可以看见渡口对面招展的旗影。此处的景色真是美极了,两岸的青山经过春雨的洗涤显得格外葱翠,夕阳照射下,河面上那些飞起的浪花呈现出黄金般的颜色。可惜,通过渡口南来北往的人们会慢慢变老,而那浩浩东流的黄河水,似乎从古至今都没有变化。

从茅津渡往北3千米,便是我们单位的办公楼。二月以来,天气渐暧,慵懒了一个冬天的我开始尝试着晨跑。而我单位与茅津渡之间有条刚建成不久的大路,宽敞干净,且来往车辆不多,比较安静,便成了我晨跑的首选路线。于是,在春天的早晨,我便有机会去茅津渡看看风景,顺便朝拜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从王翰的《茅津晚渡》中,我们大致可以看见茅津渡昔日的繁华。然而,前不久,我看到的茅津渡却是另一般风景。这里的水面宽广而平静,过度的平静甚至让人怀疑这不是黄河,而是一个巨大的湖泊。岸边,威武而整齐地河坝以及坝上那行整齐的柳树展示着新中国的巨大力量,而几艘将要废弃的客船以及被细浪推到岸边的枯草与柳枝则诉说着茅津渡今日的萧条与落寞。

其实,这渡口的没落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就开始了。那时,在茅津渡的下游,三门峡大坝刚刚建成,于是大坝上游几百里的河面就成了三门峡水库。不再波涛翻滚的河水很快失去了往日的威力,河面安静而宽广,变得处处可渡。这种情况下,这渡口的重要性也就越来越小。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在这渡口的上游,一座三门峡大桥飞跨黄河南北。于是,天堑变通途,高速飞驰的汽车取代了缓慢而落后的渡轮,成为了黄河之上最主要的交通工具。就这样,曾经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的茅津渡在新中国的建设中,在时代的发展中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浩浩东流无古今?那些大河与渡口真的能够“无古今”吗?诗人王翰在天之灵如能看到今日的茅津渡,当会发现自己“无古今”的说法过于武断。其实,时代的发展又岂是人所能想象和预料的。今天,大坝与大桥的出现,让千年渡口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说不定很多年以后,飞机的普及又会让大桥退出历史的舞台;很多很多年以后,飞碟的普及又会让机场退出历史的舞台;很多很多很多年以后,也许人自己就会飞了,连飞碟都要退出历史的舞台。

201222818201950写于山西平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